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0期1998年7月)
情詞愛語:[青年團契]也談「紅毯之後……」

小文


結婚典禮以後,
夫妻二人攜手步下紅毯,
之後的人生,
就靠兩位互相攙扶了……


春寒料峭,細雨輕飄,三月的風竟也蕭蕭!

獨坐斗室,和著燈光,任咖啡的氤氳上騰,在冷空氣中,這樣的煙氣,光是在視覺上就多了些許暖意。

這樣的場景……,不禁想起日前與珍在茶館餐敘種種,同樣的氣溫,相似的光源,只是多點嘈雜。花茶香氣撲鼻,可能用不著大腦傳遞訊號,兩個人不約而同舉杯啜飲,就在香茶入口後,打開了話匣子。

談著、談著,話鋒一轉,轉到那夜團契聚會,大伙兒大談婚後感言一幕,兩個早過了而立之年的女人,突然有著萬般感觸,最後珍竟下了個很令人倍感壓力的結論。

珍曰:「用妳那枝快乾了的筆寫下來吧!分享是美德,妳不知道嗎?但,請注意,只寫重點,不寫笑話啊!」

就著這份通牒,暫且放下了已到嘴邊的曼特寧,取出了塵封已久的筆,與著微微發黃的紙,共同進入了紅毯之後的世界!

楔子

婚禮之後……

曾在一場結婚典禮中聽到一位長者的證道:「結婚典禮一開始,由父母陪同走上紅毯,猶如之前的日子是由父母陪同走過,而典禮以後,夫妻二人攜手步下紅毯,之後的人生,就靠兩位互相攙扶了……。」

這樣的道理,殊是美好,在這一攙一扶的過程中,不知要一起面對多少考驗、經歷的少磨練,同樣的,也將共同分享生命中的喜樂與歡笑!有一個有趣又貼切的比喻:夫妻相處,就好像兩塊互有銳角、鈍角的石頭在同一個容器相互琢磨,漸漸的銳角不見了,鈍角消失了,兩造成了又光滑又圓潤的玉石。由兩塊互不相容的頑石,經時間的歷鍊成了價值不菲的玉石,這其間的經營,非同心竭力無法達成。

山不轉路轉的適應方式


某次讀了一位提倡女權人士所發表的言論,他對民法規定:「夫妻結婚,妻以夫的住所為住所。」有了不平之鳴,認為有漠視女權之嫌。以現代女性主義抬頭之際,這樣的法律規定似是有待商榷?然以聖經的觀點而言,當初神創造了夏娃之後,領了夏娃到亞當跟前,並囑咐人要離開父母,二人連合成為一體(創二22-24)。

既是一體,就遑論權不權的問題了,也用不著因計較住哪邊才合理而起爭執,大家隨遇而安,也可以安居,所以「適應」是雙方都必須付諸努力的,並非只是單單一方的問題。

猶記新婚幾日,要拿香皂洗手,手總是下意識地往左上方一伸,撲了空,才換了方向,幾次撲空,方才適應過來,只因娘家香皂盒與夫家的放置方向不同。如此小事一椿,仍得要適應。斷不能為了圖自己之便,將香皂盒的位置給改了,讓更多的人來適應自己。

其他諸事亦同。諸如馬桶座掀不掀?牙膏哪端擠?等等問題,都相當瑣碎,若為諸如此類的小事就拌嘴,那何事不能吵啊?有句老話想是相當受用的:「不要想要如何改變別人,只要改變自己。」,還有一句據說也是名言:「當你無法改變環境,就得適應它。」「睜隻眼與閉隻眼」的哲學,在這兒也受用,看不慣的,別去仔細看它,更別用精密的頭腦去分析它。存著一顆愛與誠實的心去建議或提供更好的方式,再不!忍耐和包容是必要的。這就是「愛」的表現了(林前十三7-8上)。

你知我心想什麼?


夫妻當久了,生活過慣了,很多時候習慣用肢體語言作為溝通的方式,忽略了言語溝通的必要性,也因此引來許多不必要的誤解,非經口頭說明才得以冰釋。

說話,是人與人間溝通的利器,所有的暗示很少被明察,即使是朝夕相處的夫妻都無法不經言語而能達到相互瞭解的境界。古時夫妻大多內歛保守,不擅言談,夫妻或是操持家務;或是養家餬口;或是教養子女,各盡本分,少有溝通,故有台灣俚語:「睏破三件蓆,夫婿的心事捉不著。」(台語)。維繫雙方婚姻的,可能是容忍與認命吧!今日,我們需要的是雙方相處的積極方式──言語溝通。

不單是夫婦如此,與父母之間,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亦不可或缺。父母子女少談天,各方感情擱一邊。忙碌的現代人,歇了手邊的工作後,往往是全家聚在電視機前觀賞節目,正如一位學者感慨:「現代父母子女的交集點,大概是同坐在電視前,觀賞同一齣戲吧!」身為一個基督徒或者追求生活品質的現代人,生活形態不應只是如此。關掉電視,一家二代、三代談談心聲或者聊聊近況,關心彼此、拉近親子距離,促進家人感情,豈不美哉?

夫唱婦隨的事奉精神


團契裏有幾對夫妻對主的事奉精神,令人由衷地欽佩,從事教會聖工不遺餘力。尤其是一對年逾不惑之年的夫妻,他們在信仰的道路上共同成長,在聖工上相互支持,在教會同進同出,無私奉獻、忠心事奉,不由得聯想起使徒時代的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他倆在當時的教會傳主的福音(徒十八2-3),也盡心地做服事使徒的工作(徒十八24-28),甚至為主將生死置之度外(羅十六4)。如此佳美的腳蹤,成為基督徒夫妻事奉工作的最佳典範。

步下紅毯之後的聖工參與,原比單身時期要多份牽繫,因須兼顧家庭、事業甚至兒女。但應不致影響作聖工的機會,夫妻子女家人可相互協調、互相支援,可一方從事聖工,一方為此事工代禱;或輪流撥冗參與事工;或暫且停下手邊工作,齊為事工努力……只要有心,善用時間、尋求機會,復加上不住的禱告,不論是何種形態的事奉,神心悅納,也必能在信仰及服事上得到極為美好的造就,因竭力作主工,勞苦不徒然(林前十五58)。

養成家庭讀經習慣


結婚數年後,發現夫妻間可談的話題越來越少了,從新婚初期的「無所不談」,漸漸走到了「所談有限」的地步。或許因為白天各忙各的,少有共通的興趣,自然共同的話題就更少了。

適逢某次聚會,有姊妹提出她為家庭製造共同話題的方式──建立家庭讀經生活。全家每週聚集一次,每次讀一章經節;有時父母輪流講聖經故事給子女聽,夫妻相互說出心得。實施一段時日後,即呈現極佳的效果;不僅夫妻觀念溝通更順暢;孩子好喜歡聖經故事,每天晚禱後要聽段聖經故事才肯進入夢鄉(多麼令人稱羨的家庭宗教教育)。

孩子是步下紅毯之後,神所賜極珍貴的產業。好好持守這份產業是夫妻共同之本分與責任。建立家庭祭壇,在孩子年幼時便將神言深植其心,稍長後,即培養其讀經的習慣,相信在神的言語浸濡下成長的孩子,必永不偏離神的道(箴二十二6)。

末了的話……


「婚姻學分,是永遠都修不完的。」

「婚前多看缺點,婚後『都』看優點。」

「平凡的生活中,不妨偶爾給點小驚喜(surprise)。」

「在眾人面對誇獎另一半,會讓對方樂半天喔!」

那夜大伙所作的結論,至今仍縈繞在耳畔哩!

行筆至此,心境也一片清亮,猶如春雨驟歇後,破雲而出的陽光。捻熄了燈,隨著光影的遷移,空氣也漸漸少了寒意,端起微溫的咖啡,讓香濃直滲心底。

(原[青年團契]1998年07月號)


作者: 小文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