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1期1998年8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大衛騎虎難下,神奇妙解圍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林正雄

經文:撒上二十九章

大衛逃避掃羅,為求保命,就帶眷屬和跟隨他的六百人下到非利士地,去投奔迦特王──亞吉(撒上二十七1-2)。亞吉善待大衛,就賜洗革拉城給大衛為避難所,從此掃羅就不再搜尋他,大衛在此受庇護一年零四個月(二十七3-7)。大衛也效忠亞吉,頗得王的信任,王便立大衛為護衛長(二十八2),跟隨王出征作戰(二十八1)。

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是世仇大敵。有一次非利士人又要攻打以色列,迦特王亞吉親征,派大衛和跟隨的希伯來人為後守部隊,要進攻以色列的中部耶斯列平原(二十九1-2)。

糟了!大衛怎麼落到如此的下場,難道大衛就這樣去攻打自己的國家,殺自己的同胞嗎?讓我們從《撒母耳記上》二十九章看神奇妙的作為,幫助大衛解困。

一、以色列和非利士戰爭再度暴發

掃羅王朝末年,王已經離棄神,先知撒母耳也去世了。以色列人失去重心,非利士人時常前來侵略,掃羅無能,非常害怕,曾經去求問女巫(二十八4-25)。

非利士人又發動戰爭,要攻耶斯列平原,非利士人已集結他們的軍旅到亞弗,以色列人的軍隊也在耶斯列的泉旁安營備戰(二十九1-2)。

迦特王亞吉命令大衛和跟隨的六百人也要隨王出征,並立大衛為王的護衛長(二十八1-2)。這回大衛和跟隨他的六百人,跟著亞吉為後守部隊(二十九2下)。

二、神使非利士眾首領排斥大衛,求王遣回他

當將領們率軍到戰地,發現大衛和跟隨他的六百人,便向王質疑:「這些希伯來人在這裏做什麼呢?」(二十九3)。王向將領們褒揚大衛說:「他在我這裏有些年日了。自從他投降我直到今日,我未曾見他有過錯。」(二十九3下)

將領們集體抗議,非利士人的首領向亞吉發怒,對他說:「你要叫這人回你所安置的地方,不可叫他同我們出戰。」(二十九4)

將領怕大衛反攻:將領說:「恐怕他在陣上反為我們的敵人。他用什麼與他主人復和呢?豈不是用我的頭嗎?(現代中文譯本:他可能在作戰的時候轉過來攻打我們。為什麼犧牲我們自己人的生命,讓他贏回他主人的信任呢?)以前殺死我們勇將歌利亞的,就是這個大衛。」(二十九4下-5)

三、迦特王亞吉無可奈何地將大衛遣離重圍

神藉將領們給王施加壓力:王無可奈何地遣回大衛,他實在捨不得讓大衛和他所跟隨的人走。於是王誠意地向大衛安慰一番,「亞吉叫大衛來,對他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你是正直人,你隨我在軍中出入,我看你甚好。自從你投奔我到今日,我未曾見你有什麼過失。』」(二十九6)

王說明要遣回的理由:王說:「只是眾首領不喜悅你,現在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免得非利士人的首領不歡喜你。」(二十九6下-7)

大衛對亞吉表示效忠,他對王表白說:「我做了什麼呢?自從僕人到你面前,直到今日,你查出我有什麼過錯,那麼,為什麼不容許我跟你──我主我王去攻打敵人呢?」(二十九8)

亞吉再一次讚揚大衛說:「我知道你在我眼前是好人,如同神的使者一般;只是非利士人的首領說:『這人不可同我們出戰。』」(二十九9)

亞吉說完了話便與大衛告別:「故此你和跟隨你的人,就是你本主的僕人,要明日早晨起來,等到天亮回去吧!」於是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早晨起來,回往非利士地去(他們的避所──洗革拉城),非利人繼續向耶斯列進軍(二十九10、11)。

神真偉大,把大衛從虎背上抱下來,讓他脫離非利士人。

四、默想神奇妙的作為

對於大衛的景況可思想神奇妙的作為,而我們對神認識多少呢?

1.大衛為取信亞吉,同敵人要去攻打自己的國家,要殺自己的同胞──這仗要如何打?

2.大衛和眷屬與跟隨的六百人,蒙受亞吉的庇護,長時間被善待──這恩情要如何回報?

3.大衛得亞吉的信任,他也同意任命,接受立他永遠作王的護衛長(二十八12)。──何時才能脫身?

神奇妙的作為,一夜之間變化萬千(詩三十5下、6)。

1.眾首領逼迫他走,不必打仗了。

2.王親自命令他回去,恩情債不必酬報了。

3.在戰令下遣回,即時脫身了。

五、讀歷史學教訓

從大衛經歷驚心動魄的事實,公義、信實的神,拯救他行過死蔭的幽谷,也沒遭害,因為神與他同在,用祂的杖和祂的竿安慰他(詩二十三3-5)。

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因為萬有都本於祂,要依靠祂(羅十一33-36)。

人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操練課程,只要認清主的旨意,明白主要我作何事,即謙卑順服,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2)。

主是慈悲憐憫的神,祂永遠看顧我們,我們當將一切憂慮卸給神(彼前五7)。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必能得到隨時的幫助(來四16)。阿們!


作者: 林正雄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