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布倫
大衛的舉動真正激勵我們:關心聖工當出於對神的感恩與信心,以及對聖工有實質的分擔與責任感。
大衛的兄長以利押聽見大衛與他們所說的話,就向他發怒,說:「你下來做什麼呢?在曠野的那幾隻羊,你交託了誰呢?我知道你的驕傲和你心裏的惡意,你下來特為要看爭戰!」大衛說:「我做了什麼呢?我來豈沒有緣故嗎?」大衛就離開他轉向別人,照先前的話而問;百姓仍照先前的話回答他。(撒上十七28-30)
上述這一段經文,發生於大衛要迎戰歌利亞的前夕。大衛的父親擔憂在前線與敵人作戰的兒子們的安危,差遣大衛前往戰地探視。來到戰場的大衛,碰上敵人的勇士歌利亞正向以色列軍叫囂討戰的景況。
哥哥以利押對他的來到,說了一段令人感覺不到親情溫暖、嚴苛而令人難解的談論。但這突然而來的打擊,絲毫不能動搖大衛對神、對同胞的熱心,勇往直前而成就了以色列歷史上重要的拯救行動。今日我們從事聖工,其所面對的挑戰不下於以色列人之於歌利亞的艱難,茲提出二點與大家互勉:
一、排拒或接納
大衛的來訪對以利押造成相當的衝擊,因此在瞥見大衛的一刻,以利押隨即對大衛的來訪提出評論。從他所說的話,我們很難看出他對兄弟的手足之情,且懷有相當的成見。
首先,他顯露出對大衛的來訪並不歡迎,也無意願詳知大衛前來的因由。在短短的幾句話中,一連提出二個質問,並且不待大衛回答即驟下結論,這種情況實是令大衛百口莫辯。教會聖工是弟兄姊妹彼此合作、同心來完成,同時新人的加入,使組織可避免過度僵化。細細思想:當新血來到我們的團隊當中,我們是否有開闊的胸襟來歡迎並接納衝擊?
31節出現一個與以利押態度迥異的人物。「有人聽見大衛所說的話:『有人殺這非利士人,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怎樣待他呢?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嗎?』」(26節)。於是就告訴了掃羅,掃羅便打發人叫大衛來。此人成了整個事件發展的重要關鍵,聖經沒有留下他的姓名,但正因為他的舉薦,使掃羅能及時發現大衛,而解除這一場危機。
在《論語》裡有一則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請教他,在當時所有的政治家中最賢能的是誰?孔子答道:齊國的鮑叔與鄭國的子皮。子貢不解地問:「老師,齊國的管仲與鄭國的子產,都比他們有名又有政績,為什麼你看不上他們呢?」孔子回答:「吾聞進賢為賢,排賢為不肖,鮑叔薦管仲,子皮薦子產,未聞二子(管仲、子產)有所舉也。」
真正對組織成長有益的,是能夠發現人才、薦舉人才的人,因此能將計劃、工作承續下去,完成交棒的重要使命。31節中這個薦舉大衛的無名氏與懷有惡意的以利押,對人才的見解與態度都不同,造成迥異的局面。
二、見識與關心
從以利押對大衛的談話裡,能夠知道他對弟弟的了解與信心實在有限。是因他不知這「幼小的弟弟」曾赤手與野地的熊、獅搏鬥?亦或在自認比大衛優秀的驕傲中,認為那些不過是只是雕蟲小技而已(撒上十七34-35)。當我們未了解對方的特質與恩賜,或不能彼此欣賞恩賜的不同,而對對方所做的工作提出見解或詮釋,往往是片段而難以真確,無意中傷害我們的同工,不知不覺成為聖工推行的阻力,能不慎乎?
然而大衛的反應與處理方式,令人佩服他的確擁有王者之風與開闊的氣度。不爭辯,不烈怒,只簡單告訴哥哥他來是有原因的,對旁人詢問這場戰事,是表現他的信仰與民族感情之後,即轉身離開不再與哥哥辯解。做聖工遭遇他人誤解似乎難免,但無謂的爭競與辯論,只會傷害當事人與聖工的推動。無怪乎聖經勸導我們:「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十九11)
另一方面,我們都當思想:我們關心聖工的動機是什麼呢?如果我們的關心有若以利押所詰問之「特為要看爭戰」的湊熱鬧心態,或只為抒發一己之見,其實是沒有絲毫造就的。大衛的舉動真正激勵我們關心聖工當出於對神的感恩與信心,以及對聖工有實質的分擔與責任感。
結語
今日強調「團隊組織」的觀念與策略,以利押與大衛在戰場上的小小插曲,值得我們深思。因為正如主所說:「若一國自相紛爭,那國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可三24-25);《傳道書》亦言:「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12)。願神幫助我們在做聖工時,如聖經所說:「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