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3期1998年10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真愛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小邦


愛是神同在的記號,
是真神子民的共通語言;
哪裏有愛,哪裏就有神的喜樂在其中。


從那邊過去


有一個人被強盜打傷,衣服被剝光地躺在路邊,希望有人幫助他。

祭司來了,遠遠看到有個人赤身露體躺在路邊,他看見了就從那邊過去,頭也不回地走了。不久,又有一個利未人,大老遠就看到一個人半死不活躺在路邊,也照樣從那邊過去。就這樣,被強盜打傷的人,痛苦呻吟,而他所期盼的兩個人全都無動於衷地丟下他,讓這需要救助的人,心都冷了一半。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像祭司及利未人一樣,讓眼睛所見的人或事從那邊走過去,然後繼續保持原有的生活,繼續做該做的事,也因為我們有過多的思慮,讓需要幫助的人錯失與幸運交手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當我們眼見經過合理的判斷時,就應該伸出手幫助軟弱的人,而不是從那邊過去,當作煙消雲散視而不見。

聖經上不是記載:「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二16)。所以,我們應當給予生活所需之幫助,而非口頭上的祝福,因為這一切神都給了我們妥善的照料,讓我們有多餘的力量施捨,所以施就是捨,有施就會有所捨得,而神的恩典才會不斷地降臨於施捨之人的身上。

動了慈心


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傷者面前,看著他的全身都是傷痕,於是觸動了慈心(因他與這傷者原是不相往來的族群)。

這個撒馬利亞人為傷者包裹傷口,讓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中,並交代店主要細心照顧這傷者,他先付二錢銀子,不夠的等他回來再付清。

耶穌說了這樣的比喻,祂問那發問的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律法師回答:「是憐憫他的人。」

主耶穌最後下了一個定論:「你去照樣行吧。」

比喻的結尾,我們知道那個受傷的人終於獲得救助,並且是一個陌生人,看到他馬上動了慈心,替他包裹傷口送至店裏療傷。我們可從這整件事看來,對於被救者而言,這無非是一項從天而降的恩惠,因這個溫暖的手,讓他的生命得以延續,並且再一次體驗到什麼是愛?

對救助他的人而言,因一己之力,做了應該做的事,就是一種快樂,因為他是循著光明的一面而行,而他對愛的真意更是大有體會才對!我想:人間除了親情、友情、愛情外,還有一種超越國界的愛,那就是慈愛(無私之愛),而這個好撒馬利亞人,就是把這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他的品行遠遠超過懂得神道理的祭司及利未人。

「動了慈心」,這是神給人善良的天性,為了就是讓我們能更親近神。有一次主耶穌出耶利哥的時候,有兩個生來是瞎子坐在路旁,這兩個瞎子聽說是耶穌經過,就大聲呼喊,見到此景的人,不但不可憐他們,反而責備他們要他們安靜一點,但是兩位瞎子仍舊大聲喊著,結果耶穌聽到他們的要求,動了慈心醫治這兩人的眼睛(參:太廿一29-34)。

從這事蹟中,我們知道主在世間的時候,也會因為見到人的缺乏及病苦,而動了慈心醫治拯救他們,所以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怎能不動慈心去關心周圍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呢?

我愛你


從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中,讓我們清楚明瞭誰是我們生活中真正的鄰舍?誰是擁有屬靈的愛在裏頭的人?而他又是如何動了慈心,適時伸出援手的人?這些問題就是大家要深切去思考的地方,因為愛不是掛在嘴邊,更不是想一想就算是愛了,所以主耶穌在要被捉之前,就以哀傷的心情問他心愛的門徒彼得同樣的話語……

「你愛我嗎?」耶穌問彼得。

「是的,祢知道我愛祢……」彼得毫不考慮地回答,因彼得是主耶穌的學生,怎麼會不愛祂呢?

「你愛我嗎?」過了一會兒,耶穌又問彼得。

「主啊!是的。知道我愛祢……」彼得照樣回答,但是他為了讓主知道他的心意就稍加解釋。

「你愛我嗎?」耶穌再度問,這時彼得心中開始憂愁起來,因他相信自己對主的愛是不減的,為什麼主要這樣說呢?

一連三次的「你愛我嗎?」對彼得而言可以說是夠錐心了,因為他後來知道主對他所託付的責任是「愛祂所愛時」,彼得馬上義無反顧去做,將從主那裏領受的愛,綿延不斷地一直傳播下去,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主為愛世人,來到世間受苦的情境,讓信的人都有被愛與愛人的義務,因為這是主在臨終前對彼得再三提及的話語,所以我們能愛仇敵嗎?能為逼迫我們的人禱告嗎?這就是無私的愛,一種神教導人怎樣行出慈愛的行動的最佳寫照。

   **  **  **

記得有一次在宗教教育的課堂中,有一位學生突然對我問:「你愛我嗎?」當下的我一時間無法回應,心中正猶豫著該如何應對這樣尷尬的場面時,那學生卻哈哈大笑地對我說:「愛我,就當餵養我的羊。」

語畢,我鬆了一口氣,對著那學生微微一笑,同時心中又燃起一個新的念頭,那就是我平時對學員的過失,總是嚴厲對待,雖然出發點是對的,但是在嚴厲之後的慈愛卻不復見,難怪他們會想出這樣的絕招,讓我這嚴師偶爾也應該慈愛地疼他們一下,不然他們可會受不了的。

所以,當我們在要對人提出疑問時,請在心中反覆地問:「我愛他嗎?」因為愛能包容一切的過失,能讓罪人回頭,消除心中的私慾怒火。

打死他


人往往會因為別人所顯出的過犯,而感到厭惡,如同祭司和利未人,自認對主忠心,所以眼見傷者躺在路邊,未動慈心的從那邊走過去,這種行為就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因為我們把這種遇到災難的人,主動地把他列為另類的族群,直接替他定罪加以條例上的刑罰,這種表面的公義,是現今社會人群中常常可見的行徑之一,也因為這樣,就會讓真理有所扭曲,真相模糊不清,到時候只能自說自話而已,不能還給受冤者真正的公義。

有一個正在行淫被抓的女人在眾人咒罵下,來到主耶穌的面前。

「這人該用石頭打死。」一個人理直氣壯地說,旁邊的人附和著。

這時耶穌靜默不語,低頭在地上劃字;而眾人焦躁著,恨不得搶先拿個石頭往那女人身上砸上去。

「你們誰沒有罪,就可以先動手。」耶穌終於開口說話。

眾人就在耶穌的一席話下,激動的情緒頓時冰凍下來,他們各自摸摸鼻子,依序地離開了,只剩下耶穌和那行淫的女人,隨後耶穌又對那女人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

她說:「主啊,沒有。」

耶穌說:「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參:約八3-11)

主對眾人的詢問是因他們心術不正,而對行淫婦人的做法,祂仍然做了處理,主知道這是一項不可饒恕的罪,但祂卻給那婦人機會,讓她有機會能夠改過自新。再說這個行淫的女人,是因著眾人血氣的正義,就要被定罪打死,說實在真的很不公平,因為她是被人利用來試探耶穌的,但是主卻巧妙地把眾人的詭計給拆穿,讓眾人全都俯首認罪,不再定意要用石頭打死那女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自己的量尺,來衡量別人,總認為自己大錯不犯,小錯雖有卻不至死罪,而別人的錯就是死罪,非得馬上施行公義才行,不然就會有所損失似的,可是我們要想想,主耶穌所丟給眾人的話,是不是對我們有更深的意義呢?雖然主耶穌是公義的神,但是祂更願我們以慈愛的心對待軟弱犯錯的人,因為祂知道律法只能約束人的外在行為,只有寬容的心才是最佳的調解劑,才能使人間有和平。

   **  **  **

有一天午後,幾對夫妻正在談論上幼稚園的兒女回家的表現時,一位父親馬上有所感觸地提出他的經驗,他說:「有一天女兒回到家中,因為亂丟書包被他罰打三下,因為出手太重,手掌心都腫了!害得他好幾天沒跟女兒聊天。隔沒多久,他因匆忙地進屋子,忘了把鞋子放入櫃子裡,而被妻子發現,夫妻正為這事解釋時,女兒卻不慌不忙地拿出棍子指著他說:「先打三下,爸爸不守規矩。」當下的他們全都呆了。

直到今天只要女兒又想起這件事,就會說他賴皮沒被處罰。當場聽到這事的人,全都哄堂一笑,結果坐在對面的另一位父親,就對這父親說:「以後你再打她時,就要重起輕落,心中有愛,就不會失手造成傷害。」沒錯!心中有愛就不會造成大錯,愛讓人類彼此間有個互動的橋樑,成為和平的使者。

我像耶穌嗎?


撒馬利亞人對傷者無言的付出,我們可以從他身上看出,這人有神慈愛的形像,他的慈心是無種族、國界的,凡需要幫助的人他都願意幫忙。所以,主耶穌在面對彼得三次不認祂時,一樣為愛他的門徒而死,因主知道彼得的軟弱,而祂更深信彼得之前對祂說的話,也是出於內心深處的肺腑之言,只是環境的壓迫來臨時,彼得退怯了!

因他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耶穌與他之間選擇了自己,雖然如此,但是主仍愛彼得,祂要彼得知道愛人是不能選擇的,因為隨著喜好去判定所要關心之人當下,就會失去真正需要援助的人,所以主耶穌告訴我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

朋友!你如果覺得心中憂傷,對世間許多的不公平,感到失望的話,請抬頭看著藍天,請站在高處望著山巒,就會知道主對我們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因祂創造這天地,降下雨水滋潤地皮,撒下陽光溫暖生物,祂照顧每一個呼吸的人,誰都不偏愛,所以這就是愛吧!因為主先愛我們,所以我們更應該敞開心胸愛世間的人,因這是無法測度衡量,所謂愛的真諦。

操練


真愛難求嗎?能夠尋求到珍惜所愛的更是少吧!但是我們不能夠就此放棄,因為聖經中最大的誡命就是愛。我們要付出聖經所說的愛,就必須有考驗及接受無意間的傷害,就像主為愛我們釘死十字架、門徒為所愛的福音奔波被捉一樣。

1.愛是操練

因愛是要割捨墮落的喜好,並隨時把別人的好放在心裏,不求自己的益處。

而愛是一種回頭看自己的操練。就如捉拿行淫婦女的人一樣,被激昂的正義感沖昏了頭,只想打死跟自己一樣的人。而真正的愛,是要在別人的過犯、軟弱中,看見自己的過犯、軟弱,在別人的需要中看見自己的貧乏,在別人的痛苦中看見自己的使命。

如果看到別人的過犯,就自以為審判官,看到別人的匱乏,就慶幸自己的豐厚,看到別人病痛,就因健康自喜,這是何等的自義?

2.愛是一種公義的操練

如果在教會裏,只看錢財、地位、勢力,及信徒互相介紹這些表面的禮節時,那麼,跟先知口中「冤聲四起」的以色列有何差別呢?拳頭、財富一旦取代公義、憐憫,愛就煙消雲散,教會也不再蒙福。

祝福


愛是祝福。愛使人享受有滋潤的生活,愛是神同在的記號,是真神子民的共通語言;哪裏有愛,哪裏就有神的喜樂在其中。當我們以愛對神說:「祢是我的神。」神便會以更大的愛說:「我是你的神。」

(原[青年團契]1998年10月號)


作者: 小邦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