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192期1993年9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義人與惡人──詩篇第一篇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言成


不從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從褻慢人的座位(1)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2)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3)

惡人並不是這樣

乃像糠粃被風吹散(4)

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

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5)

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

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6)

整卷詩篇除了隱約透露地見證基督救恩的信息,都是在描述詩人向神歌頌、禱告、祈求及感恩,以赤子之心,充分的抒發對神的情感,表現出詩人與神的親密關係。同時,詩篇也以「惡人」的言行舉止來反襯義人對神的信、望、愛,將二者列為對比,涇渭分明;顯示神賞善罰惡的慈愛與公義。因此,詩篇首篇,詩人開宗明義,闡述義人與惡人的生活和結局的比較,可視為詩篇的序詩。

本篇的主題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2上)。世上只有兩種類型的人,一是喜愛耶和華律法的人,就被神稱為義人,二是違背耶和華律法,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就是惡人,被神視為「可怒之子」。

本篇的作者可能是詩篇的編輯者以斯拉。因為以斯拉是一位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的律法。以斯拉立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拉七6、10)。以斯拉對神律法的殷切愛慕,與本詩的主題是一致的。

從本詩所描述的,如:一棵樹、溪水旁(原文是河水)、結果子、葉子、審判、義人的會中。可知詩人是以「神的聖城」為構思點,換言之,本詩的場景就是神的城。如經云:「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二十二1-2)。啟示錄所描述在神城裏的景物與本書的場景是不謀而合的。本詩的信息告訴我們:喜愛耶和華的律法,就能在神城裏,得享豐盛的生命;不喜愛耶和華的律法,將來審判的時候,則被神從城裏驅逐出境,任憑其滅亡。

一、義人的生活(1- 3)

1.不同流合污(1)

義人不與惡人同流合污的原因,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所以自然會厭惡惡的,親近善的。不可能同時喜愛神的律法,也樂於惡人的道路。如主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a.不從惡人的計謀

惡人是指心中無神的人(ungodly)。因此,惡人的計謀是詭詐的(箴十二5)。義人必分別是非,如同亞利馬太城裏的議士約瑟,他為人善良公義,不附從眾人所謀所為,不討好眾人,只求神喜悅(路二十三50-51)。

b.不站罪人的道路

罪人是指己有犯罪行為的人。義人必謹防惡人的行為,如經訓:不行惡人的路;不走壞人的道。要躲避、不經過,要轉身而去(箴四14-15)。

c.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褻慢人」現代譯本譯作「侮慢神之徒」,心驕氣傲的人名叫褻慢,他不愛受責備,也不就近智慧人,所以尋不著智慧。經上說:指斥褻慢人的,必受辱罵;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箴九7上、8上),因為褻慢人既然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人(參:路十五2)。義人不站罪人的道路,因此不會與褻慢人同夥、同類。

本節是採「漸增的層遞辭格」,將義人的動作、惡人、惡行,分成三組,由淺而深,由輕到重,從小至大,有秩序地層遞。首組:不從、不站、不坐,表示人的行動是由淺而深,至終難以自拔,如羅得「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最後他坐在所多瑪城門口(創十三12,十九1)。二組是「惡人、罪人、褻慢人」,由輕到重。保羅說: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弗四22)。三組是「計謀、道路、座位」,從小至大,表示人的惡行始自心裏的計謀,而發展至成為頗具規模的犯罪集團(參:箴一10-14)

本節的層遞法,層次縝密、清晰,讓讀者了解,一個人的墮落不是驟然的,而是漸進的。要不與罪同流合污,必須向惡人勇敢說「不」。本節連續用了三個「不」,顯出義人堅定的信心,剛強果斷的氣勢。

2.愛慕真理

第二節首字「惟」,表示義人只喜歡真理,是他惟一的喜好與選擇,表現他對真理的價值觀有明確的認識。如經云:「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箴三13-15)。「智慧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內必得聰明。」(箴四7)。

對律法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必產生「喜愛」,繼而「晝夜思想」。如經云:「我喜悅祢的法度,如同喜悅一切的財物。我要默想祢的訓詞,看重祢的道路。」(詩一一九14-15)。主耶穌說,我們要去「揣摩」神的話,就能明白,不致將無罪的當作有罪(太九13,十二7)。言下之意,凡思想神話語,就必得聰明(提後二7),在行為上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

喜愛耶和華律法的人,必然領受存記神的言語,專心尋找神,就能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箴二1-5),所以是有福的。從第三節的比喻,得知喜愛耶和華律法的人,能得神的救恩,活出豐盛的生命。

3.義人蒙福

a.蒙揀選

第三節首行,現代譯本譯作:「他像移植溪水邊的果樹」,呂譯亦作「移植」的樹。可知這棵樹是從其他地方被移植到溪水邊,就是神的城裏。

第三節是第二節的明喻。因此,溪水除了指聖靈,也是指「耶和華的律法」,如經云:「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9),以真理喻作水(弗五26)。

溪水,也指救恩的泉源,經云:「看哪,神是我的拯救;我要倚靠祂,並不懼怕,因為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所以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賽十二2-3)。

這棵被移植的樹,象徵蒙神揀選,得享救恩的人,被栽在溪水邊(救恩的泉源),因為他遠離罪惡,喜愛真理。經上說:「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裏,也能從門進城。」(啟二十二14)。按「啟二十二1-3」所描繪,在城裏有神和羔羊的寶座,城內街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從寶座流出來,而河的兩邊有生命樹。可知,蒙神揀選的人,是先到生命樹那裏。生命樹本是在伊甸園裏,始祖可自由取食。之後,始祖違背神禁令,犯罪後,惟恐他們吃了生命樹的果子,就永遠活著。因此,神將他們逐出伊甸園,又在園的東邊安設基路柏,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創三22-24)。自此後,世人不能進到樂園去吃生命樹的果子。直到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流出了祂的寶血,洗淨我們的罪,才有權柄來到生命樹那裏。而那些蒙揀選的聖徒,若能謹慎自守,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則能從門進城。因此,從「能到生命樹那裏」到「也能從門進城」象徵得救就是現在得脫離罪惡,有權柄到生命樹那裏(真耶穌教會),以後能從城進門(進入天國)。本篇的前三節即意指蒙神揀選的「能到生命樹那裏」又「能從門進城」,否則必受將來的審判(一4-6)。

b.是一棵發旺的生命樹(3)

義人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這一棵樹就是生命樹(啟二十二2)。從本詩第三節描述,得知這一棵樹其有生命樹的特質,能榮神益人。

①他是被栽在溪水旁。因為他敬畏真神,遠離惡事,愛慕真理,成為有智慧聰明的人。經云:「他與持守他的作生命樹,持定他的俱各有福。」(箴三18),凡愛慕持定真理的人,就成為生命樹。

②按時候結果子。經云:「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箴十一30)。義人靠聖靈幫助,結出善果。藉著好行為,引人歸主。因此,從所結的果子證明義人是生命樹。

③葉子也不枯乾。經云:「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箴十五4)。葉子狀似舌頭,以葉子作為舌頭的暗喻也很貼切。葉子能治病(啟二十二2),而溫良的舌也能治病,如經云:「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十二18下)。智慧人的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所以葉子象徵義人的舌是能治病,是生命的泉源(箴十11)。

④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表示信靠神的人不羞愧。經云:「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箴十三12)。義人有活潑的盼望,且能如願以償,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五5)。義人所做,凡事順利、興盛(prosper),是一棵富有生機的樹。有神和他同在,有神的靈在他裏頭(創三十一3,四十一39)。

第三節寫「一棵樹」栽在溪水旁。事實上,在河的兩岸有各類樹木(結四十七12,不只一棵。這是採用「空間的簡化」。在開闊的空間,被點明的景物愈少,使所要描述的意象更具體鮮活。因此本節所凝聚的焦點「一棵樹」變得十分引人注目。

二、惡人的結局(4-5)

本詩首節既已兼寫義人和惡人的生活,所以第四節不再辭費,只寫「惡人並不是這樣」。這是運用「省筆法」。凡有詞意重覆的字句,連續使用,感到繁縟呆板,於是有承上文而省筆,或探下文而省筆。本篇是承上而省的例子。

1.惡人像糠粃

糠粃是無價值、無生命之物,所表現的行為與溪水邊的樹成為強烈對比。

a.糠粃代表詭詐的計謀

「你們要懷的是糠粃,要生的是碎稭」「禍哉,你這毀滅人的,自己倒不被毀滅;行事詭詐的,人倒不以詭詐待你。」(賽三十三11、1)。這是神警告仇敵,以糠粃比喻敵人的計謀惡行,而樹卻按時候結果子,榮神益人。

b.糠粃指乖謬的話

神說:「得夢的失和,可以述說那夢;得我話的人,可以誠實講說我的話。糠粃怎能與麥子比較呢?」(耶二十三28)。惡人心中無神,其言論是「謬用永生神萬軍之耶和華,我們神的言語」,假先知的謊言幻夢如同糠粃,對百姓毫無益處,而義人的舌頭,如葉子能醫治萬民。

c.指望必斷絕

義人是一棵發旺的長青樹,惡人如糠被風吹散。經云:「義人的心願,盡得好處;惡人的指望,致干忿怒」「暴風一過,惡人歸於無有;義人的根基卻是永久。」(箴十一23,十25)。

2.惡人站立不住(5)

第四節是第五節的明喻,以糠粃被風吹散喻作惡人將受神審判。聖地在收割時期,將割好的麥子捆成禾捆後,搬運到通風比較好的高地禾場。把禾捆打開,晒乾,讓牛或驢踹穀,之後,用簸箕、木鏟子把穀投向空中,利用風力吹散輕的穀殼(糠粃)。把麥粒與殼分開,這就是揚場(太三12),象徵神的審判。因此審判的時候,惡人與罪人必站立不住,不能在義人的會中,要被趕出城外,哀哭切齒。如經云:「城外有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謊言的。」(啟二十二15)。

三、結論(6)

神知道義人的道路。「知道」是屬感性的認知。或譯作:關心、照料,因為義人走在主道路上,必然蒙神眷顧,「你行走,腳步必不狹窄;你奔跑,也不致跌倒」;可是惡人的道路必滅亡,因為他們恨惡知識,不喜愛敬畏耶和華,不聽神的勸戒,藐視神的責備,所以必吃自己結的果子,充滿自設的計謀(箴一29-31)。

四、結構分析

本詩是屬對照體,其結構:

A義人與惡人(1)
B義人(2-3),像一棵樹
B’惡人(4-5),像糠粃
A’義人與惡人(6)

本詩的比喻是繁富的。「耶十七5-8」,都將惡人與義人喻作樹,惡人是「沙漠的杜松」,義人是「樹栽於水旁」,其喻依皆為樹。或是「太三12」,既將惡人喻作「糠」,相對地,義人責喻作「麥子」,其喻依的本質是同類的。可是本篇分別取其樹和糠粃,比喻為義人與惡人,使詩的含義豐繁濃縮,且用字精簡,自然提高詩的強度。同時,詩人匠心獨運,營造樹和糠粃的意象,為要配合詩情發展和場景相稱,使溪水旁有樹,用糠粃,才能被風吹散。

從本詩簡明的結構,把義人和惡人的生活與結局,陳列對照,使讀者在人生道上能作明智的選擇。並且提醒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經云:「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箴十三20)。


作者: 言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