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08期1995年1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永恆的豐盈──傳道書導讀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文心



  聖經中,沒有任何一卷像傳道書一樣,千百年來一再地受到人們的爭論與質疑。原因無他,只因在這短短十二章裏,作者似乎表達了許多消極與沈悶的思想;近來更有學者對於本書的作者提出疑問,使這部本已不易理解的經卷,更顯得神祕。不過,既然傳道書列名聖經的六十六卷之中,其中必然包含了神所傳達的信息。

  傳道書所透露的消極態度,其實也正是歷來人們爭執不休的原因。「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一2),彷彿全盤否定了人生數十載的辛勞;類似的說法尚且不止於此──「虛空」一詞在傳道書中出現多達三十二次,「日光之下」也出現達二十八次之多。這,是否表示傳道書的思想,是悲觀、消極而全無希望的?

  其實,仔細讀遍本卷就可明白,在傳道書中神啟示人們的,並非消極地選擇逃避人生,而是積極尋求神,謹守祂的誡命,盡人所應盡的本分(十二13)。


傳道者是誰?

  傳道書之中並沒有明確指出作者的名字,卻用了「傳道者」這樣的名稱。

  究竟誰是傳道者?作者為何不用本名,而使用如此不尋常的稱呼?

  從一章一節「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推測,作者應是所羅門。但有人反對此說,他們認為原文的用詞與以色列王國當時慣用的風格不同,且內文提到的社會亂象,和所羅門王朝的全盛情形大相逕庭,因此,反對傳道書是所羅門所作的學者,主張本書是在希西家時期之後,由某位哲人托古人之名所作。

  但一般仍同意本書是所羅門的作品。傳道書中多次提到「追求智慧」、「動大工程建造房舍」,且書中有多處和列王記上共通的記載(註),顯示作者是所羅門的可能性極高;再由一章一節的線索推斷,作者不太可能是他人,因為聖經各卷或有匿名而作,但絕不容許盜用他人之名。因此,除了所羅門之外,可以說沒有其他人符合條件了。

  所羅門是聖經中的著名人物,他為何不像在箴言、雅歌一樣,直接在書中署名,反而自稱為「傳道者」?合理的解釋是,所羅門飽經世故,曾經是榮華富貴集一身的君王,晚年卻不慎犯罪(王上十一1),自覺不配用本名所羅門(「平安」之意)自稱,因而以「傳道者」的身分,諄諄教導後世的人。


傳道書的內容簡介

  傳道書不但不易解釋,也不易作適當的分段。大致上,全書可分為引言(一1~11)、本論(一12~十一8)及結論(十一9~十二14)等三部分。

  一般而言,傳道書的議論是漸進式的。引言主要說明人生的虛空,而本論從各方面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最後在結論時歸結到「敬畏神」的主旨。其中蘊含悲觀色彩的引言和本論占了本書的大半,於是予人「傳道書是消極沈悶的一部經卷」之聯想;事實上,聖經上的任一字句,其出現絕非空穴來風,也不是一連串文字的堆砌,所以將傳道書全卷前後連貫,可看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集中在第十二章的結論部分,亦即強調敬畏神的重要。因此,初探傳道書的讀者,不妨先跳到最後一章讀結論部分,再回頭從首章讀起,較容易掌握傳道書的全貌,不致誤認傳道者為一憤世嫉俗的悲觀主義者。

一、引言(一1~11)

  本段開宗明義點出全卷議論的主題。第一節引述作者之身分後,隨即宣告世人在日光之下的虛空:勞碌無益(一3)、人生短促(一4)、世事厭煩(一5~10)、終被遺忘(一11)。單由這十一節看,人生確是虛空而毫無價值,傳道書全卷十二章的議論,就由此段對於不安定人生的描述出發。

二、本論(一12~十一8)

  「虛空」一詞在傳道書出現了三十二次。所羅門眼見「日光之下」的各種虛空,用十餘章的篇幅來作反覆辯證。

  1.智慧的虛空:所羅門在以色列歷史上以智慧著稱。在基遍獻祭之後,得神賞賜智慧(王上三1~8),藉著神所賞賜的智慧,他在治理國家方面更加順利;然而,晚年的所羅門,竟認為智慧也是虛空(一17~18)。古今多少平凡百姓,於今安在?坐擁浩瀚智慧如所羅門者,於今安在(二16)?

 2.縱情享樂的虛空:所羅門王朝的強盛為以色列空前僅有,擁有廣博智慧的所羅門卻在晚年犯罪得罪神(王上十一1~8),當有一天他悔改後,發現他曾用心追求的享樂,其實也是虛空(二1)。人出生時空手來到世上,縱使他在世上如何勞碌,終究不能帶走什麼。慾望無窮,無法滿足;財富無數,徒增煩惱(五10,六7~9)。

  3.追求目標的虛空:「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裏去,在那裏住一年,做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雅四13~14),無人能掌管自己的生命(八8),明日,往往是那麼不可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下萬務都有定時(三1);現實與理想總有差距,一味追求目標,其實仍是虛空。

  4.報償的虛空:追求公平是千百年來人類的一大理想;然而絕對的公平根本不可能──世界上先天就存在了太多的不公平。善人屢遭欺害,加害於人者反享富貴(四1);義人遭遇的照惡人所行,惡人遭遇反照義人所行(八8)。這樣的情形,只帶給人無限的失望。

  5.勞碌與競爭的虛空:成功不是偶然,除了各人的努力不懈外,還要有機會的配合(九11);可惜成功卻經常招致他人的嫉妒。人常常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而辛勤勞碌,所得的果實,卻歸給未曾勞碌的人(二21),這麼一來,勞碌所帶給人的,也不過是無限的愁煩及憂慮。

  於是,由所羅門對人生的觀察與描述,顯見他對自己一生的經歷,只認為是一連串的虛空、捕風。十餘章的篇幅,宛若所羅門的懺悔錄。

  「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取。」(詩三十九6)。

三、結論(十一9~十二14)

  本論一連串對人世間虛空的論證,差一點使人認為人生毫無指望,幸好本書用積極的思想來作為全書的結尾。作者勸年輕人,趁著尚未衰老之時,當記念主(十二1),更勸所有人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十二13)。

  這部分為前十一章的一連串疑問提出了解答:只有敬畏神,才能走出虛空,進入豐盈。


矛盾思維的迷思

  傳道書的色彩是有點黯淡的。其中一些對人生的看法,看來悲觀厭世,和聖經上其他地方的教訓相牴觸,於是也成為無神論者攻擊的話柄。

  △多智慧與知識的愁煩(一18)。

  △敬畏神者無人記念(二26,九2)。

  △享樂主義:人生的要求是吃喝享受(二10,三22,十一9)。

  △宿命論:善惡同報,人獸不分,死亡結束一切(三19~22,九2、10)。

  △行義與行惡不要過分(七16~17)。

  △活不如死,死不如活(九5)。

  此處只是作者觀察的結果,並非表示他同意這些觀點;然而有時我們未能完全了解聖經的教訓,以致於時常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作者在對各種人生哲學論證之後,說明了這些觀念不能滿足人心;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


永恆的豐盈

  從約伯記到雅歌等五卷「智慧書」,其中箴言的大部分、傳道書及雅歌是所羅門的作品。雅歌為其年輕時所作,內容描寫真誠的愛情;中年時他寫了箴言,指出屬天的真智慧;傳道書則是所羅門經歷了一生,配合自己的經歷,辯證世上的勞碌皆虛空,只有信靠日光之上的神才是人生唯一且永恆的豐盈(有關所羅門之介紹,請參考本刊1994年8月號「大人物小故事」專欄)。

  所羅門早年濫用神恩,造成了其個人及以色列國的敗落;後來他專心用智慧探究萬事,明瞭世上萬事的虛空。但他也得到神的啟示,找出一條不虛空的路,記錄在傳道書之中,告誡後人。

  1.敬畏神、謹守誡命:勸勉世人敬神、愛神,是作者撰述傳道書的目的。神安排了世上一切事,目的是希望人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三14,五7)。敬畏神,謹守誡命是人的本分(十二13),這樣做的人,必然得到神所賞賜的福樂(七18,八12~13)。

  2.享受勞碌所得的分:儘管所羅門一再強調人生的虛空,卻未曾否認勞碌的價值。神賜給人的福分,是享受勞碌所得的果實,不是強迫自己過著禁慾的痛苦日子(五18~19,八15);但也不是只顧追求無限制的享受,更不是及時行樂(二24~26,九7~10)。作為一個基督徒,對物質的享受應有節制(路十二29~31)。

  3.行善喜樂、善惡有報:人莫強如終身行善(三12);公義的神必然記念我們在世上的一切行為;惡人受罰,義人得賞賜(三17,十二14)。「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為善不求報答),因為日久必能得著。」(十一1)。

  4.為主傳道、竭力作工:傳道書沒有直接提到這點,卻間接教導我們傳福音應有的態度:「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十一6),保羅也曾叮嚀提摩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


後記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三11),正因人心裏「永生」的觀念,使人們無論如何勞碌,都不免感到虛空!不過,一旦人知道切切尋求神,知道世界上人無法理解的一切安排,都有神的旨意,生命自然活得豐富。人們為了逃避虛空,一味投入無盡的勞碌當中,卻未曾停下來認真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永恆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呢?


  以下,謹將傳道書作大略的分段,以為閱讀時的參考。

一、引言(一1~11)

二、本論

1.個人經歷的主觀辯證

 追求學術知識的虛空(一12~18)
 追求屬世娛樂的虛空(二1~1)
 追求勞碌工作的虛空(二18~23)
 一切皆出自神的虛空(二24~26)

2.個人觀察的客觀辯證

(1)神的計畫:
   萬物有定時(第三章)
   社會之不公平(第四章)
   財富帶來禍害(第五章)

 (2)計畫的實現:
   壽命之短促(第六章)
智慧的缺憾(第七、八章)

(3)虛空與豐盈:
   義與不義之結局(第九章)
   掌權者之愚昧(第十章)
   不確定的未來(十一1~8)

三、結論(十一9~十二14)

<註> C.D.Ginsburg


列出傳道書與列王記上共通處對照









作者: 文心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