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08期1995年1月)
自由來稿:[青年團契]海門東山「晨光」旭日──記念李晨光執事

林玉雪



浮雲朝露敘平生

花蓮教會是真道在東台灣建立的橋頭堡,恰好是六十年歷史,初代信徒李錫聯老弟兄,今年七十五歲。自從十八歲聽聞本會有晚雨聖靈同在、全備的福音,即全家相信而接受,迄今已傳至第四代子孫。

長子李光榮弟兄,生於民國三十七年,正是光復之後民生疾苦、百業蕭條之際,從小即隨父母勞作農務,成了典型純樸的農家子弟。民國四十七年,教會位於田浦(現在的德安),已成立了宗教教育系,李光榮弟兄十歲開始接受宗教教育,因外祖父、父親都任教會負責人,故從小即勤於聚會讀經,奠定信仰根基。同年齡的同伴回憶:「三十多年前的小孩,只要不被叫去田裏,能走路去教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李伯伯是篤實農戶,凡農作雜作,大人小孩一齊勞動,所以讀書、上學、就看自己的努力了。「謹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箴二十八7);年少負軛,原有神的美意,就讀花蓮高中時,就時常主領聚會,負擔宗教教育課程。還要替不會看公文的長輩當差跑腿,直到高二,才擁有一部自己的腳踏車通行,幫負責人去聯絡信徒,逐步「繼承者」的託付與責任。

李光榮在艱困的農家環境中唸完高中,考取文化大學,且在大一時求得聖靈。大學四年,常在台北教會,是他個人靈性的充電期。畢業後,預官役一年在馬祖,他說:「在離島,生活單調,時間很多,當時最大的收獲,就是認真而深入地讀了一年的聖經。」

真教會乃神的聖山,東台灣各山地,櫛比鱗次地成立教會,工人的茁壯與事工推展,齊頭並進。李光榮自馬祖退役之後,就留守在花蓮;于民國六十年進入壽豐鄉平和國中任教;六十一年與嘉義教會江珠美姊妹結婚。六十七年擔任教務負責人,伉儷同心同行,事主不懈,盡心盡性肩挑內牧與外傳的責任,合乎中道的氣度,是神所喜悅的聖徒,忠心地看守神家,期任十三年的教務負責人。

于八十三年九月三十日離世,在世有年四十七歲。


春風化雨,振鐸壽豐鄉

花蓮縣壽豐鄉有一處名風景區──鯉魚潭,位於池南村;沿著溪而下就是光榮村、平和村,這一帶全是平和國中的學區。政府為了便於兩岸通行,於校門對面建了一座光榮橋,在民國六十三年竣工通行。李光榮老師進入該校時,正是班數最多的時期,三個年級共十四班,約七百名學生,只有他擔任地理老師;次年隨任級任導師,直到去世,共二十二年之久。

李老師自他家到學校,整十八公里,每日往還三十六公里,歷二十三寒暑。於此節錄平和國中吳慶佳校長,特別赴台北在喪禮中對故人略歷的陳詞:

李老師所教的學生,從本校畢業的大約四千人,目前都成為社會中堅,且有碩士、有博士。本校平地生佔百分之六十,山地生約百分之四十,其中有不少是離亂與清寒家庭的子女,教育過程中,難免令人嘆息,李老師常自購獎品,獎勵學生勤學向上,也曾默默濟助窮苦學生,使他們完成國中教育;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受到本校同仁的敬佩,對特殊學生,他用個別談話、潛移默化,導正這些青少年。

本校自七十七年加入四健會,李老師的投入更見成果,年年受到表揚。對鄉村環境的規整,李老師駕輕就熟,掌握四健宗旨:(一)健全的頭腦以運用思想;(二)健全的心胸以發展品行;(三)健全的雙手以改善生活;(四)健全的身體以服務社會。尤其是他帶領學生操作的作物栽培組和環境綠化組,成果非凡,他常自購菜種,和學生一起做,青菜長成了,就收成分給同仁、學生……。」(每週五亦常見他帶著大把青菜來教會,以備安息日愛餐使用。)

數年前學校有多頭乳牛,星期天他值日,便和教會同靈去學校看他,天氣很冷,他還去擠牛奶親自煮熱給我們喝。最後吳校長還說:「本校兩棟教室之間的空地,一排木麻黃,另一排羊蹄甲樹是李老師所種,已有一丈多高,我們將命名為光榮大道。」羊蹄甲樹已開淺粉色的花,樹木會越長越大,使得樹園常青。

二十三年了,他把一生的一半歲月貢獻在偏遠地區的國中教育,中午和學生一起吃營養午餐;到今年六月初,赴北就醫前一週,他還在學校。九月三十離世,消息傳回壽豐鄉,全校師生家長皆戚然。木鐸聲終,李老師英靈已遠;杏壇留芳,與荖溪之河水共吟唱,遠流不止。

逝沂水,唱輓歌,
滿園校樹傷心──對落日;
據於德,授於藝,
三千桃李拭淚──念師恩。

平和國中校長吳慶佳率全校師生敬題

良師益友,鄉里典範。光榮村,光榮橋,光榮大道,逐歲月而永恆。


荏苒歲月十三年──執事生涯

民國七十一年四月三日春季靈恩會時,總會差派蔡牧夫執事及另一位傳道前來協助,並行立職禮,按立李光榮弟兄為「晨光」執事;按立之後,介紹新人,蔡執事說:「台灣東部,遍滿神的恩典,東部也是日出之地,旭日昇起,充滿一天的希望。早晨的光,美麗溫和,象徵明光照耀,如基督徒要常存盼望;聖經上八處提到晨光,又如甘霖春雨滋潤大地。我從他年幼觀看至今,藉著聖靈的幫助,慎重考慮和禱告,才決定給他取名『晨光』執事。」那年李執事三十四歲,正是生命中最璀璨的階段。以下分兩部分追思與記念。

1.牧會部份:

翻開花蓮教會這二十年來存放的聚會記錄簿,不爭的事實,一目了然,李執事的領會工作,比駐牧傳道多出數倍。民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因西部教會聖工的需要,派來「後山」牧會的傳道人銳減;但神的道仍是不廢江河,靠聖靈的保守,聖工依然傳承,也喜見第三代第四代子弟已成長。這一段蜿蜒銜接之處,是誰在肩負?七十一年之中,總會共差派了八位傳道人「過境」花蓮教會,有的信徒尚未見到是那位傳道便又調走了;真正的牧訪工作是本地負責人,尤其是教務李執事。

在沒有傳道人巡牧的時候,我們從未停止聚會,每週日、二、四、五和安息日,全靠李執事一人獨挑;我們曾於記錄中發現他連續領會達半個月,也在那時建立定期朗讀聖經的好習慣,讓我們親身體驗聖靈就似保惠師罩著我們。

在他個人的書桌墊下壓著一張書寫工整的字條,上書:

「失喪的──要尋找。
 被逐的──要領回。
 受傷的──要纏裏。
 有病的──要醫治。
 要秉公牧養他們。」

這一張被選召的旌忠字條,直留到他離世。「無情歲月增中減,出師一表真名世。」李執事帶職事奉的路,我們親眼看見汗水和勞碌疊舖而成至終。凡是信徒有急難或發生意外,他總是一馬當先,立即造訪協助;民國七十五年一位老傳道出車禍,李執事下了班,過家門並未入,先去醫院看望,再回家吃晚飯,然後晚間領會,如同摩西的接棒人約書亞,剛強做工。

他好像被鑿的磐石,誠懇擔當信徒的軟弱和憂患,安慰悲痛的人,為求助的同靈代禱,為慕道友詳解疑惑,闡述聖經內容;遠地的,他還寫信去關懷。他家的電話,有如信徒的生命線,三更半夜,有信徒打來求助;大清早,也有信徒因急事非找他不可。有人聽過他抱怨嗎?如果花蓮教會像沙崙平原,成為羊群的圈,不論是定居的,或僑居的,甚至過客,都聽過李執事豐盛的道理。本會信徒大約三十多戶,像相依為命的大家庭;而李執事家則經常接待訪客,他尤其敬重老同靈,有一年敬老會,他從發送邀請函,到選購紀念品,自己主領敬老聚會,到會後聯誼,最後開車送老年人回家,令會中的年輕人慨嘆:「李執事才是敬老模範!」他也最喜歡和年長者合唱一八四首「奔跑天路」。

世上最不堪是子失怙,妻喪夫,白髮送黑髮。

六月四日安息日下午,李執事領會主講「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和眾同靈合唱二二○首:「火煉精金」,內容有很深的安慰和恩言。任執事十三年來,任何聚會,只聽他宣佈為他人代禱;那天意外聽他說:「請大家也為小弟代禱,小弟最近遭到肉體和心靈的軟弱。」有些人立即感到事情不妙。六月五日去拜訪他,並無異狀,只是視力好像失調了(因為腦瘤已壓迫視神經);六月六日再次到醫院作磁震顯影,證實腦瘤無誤,不幸應上六月六日斷腸日。

六月八日赴台北榮總就醫,豈知一去不回頭,動手術後因併發症,于九月三十日凌晨逝世。消息傳回花蓮,週五晚間聚會宣佈,老年人的禱告聲都變調了,「為何溪水倒頭流?」老老少少眾同靈聞訊,無不哀痛落淚。

「秋空黯然,野地含悲,羊群痛失良牧,從此不見李執事。」他本人也滿心希望手術後早日退休,全身投入聖工,尤其是東北區的教育組,因他真正做到留心照顧羊群。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李執事仍然活在我們的心中。

「念去去,煙波千里,迢迢聖事萬宗。」神的工作,千古賡續不已;「生前未了事,留給後人補。」懷念李執事,就效法他,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如晨光旭日,充滿盼望。

2.宗教教育:

李執事執教二十三年,同樣教育了主內小羊。翻開總會教育處歷年資料:兩年一次的教員講習會,每年寒暑假的學生靈恩會,不定期的教員進修會,假期特別聚會……,東區的宗教教育重任,有誰堪比李執事。

歷年學生靈恩會課程表上,清楚地記錄各講員姓名,任班負責的傳道人只負擔一個班務,而李執事總是跑三班,排課的人,絕不會漏掉李執事的課。七年前,李執事到聖地以色到國遊歷,聖經地理課程更是他的專精,所以每年暑假國中學生靈恩會開始,就見李執事在趕路,通常是花北、花南、花中三小區各接任一班;跑三班的課程等於跑整個花蓮縣,同靈問他:「你這樣太辛苦了啦!」他說:「那裏,就像在學校一樣嘛,何況這是神的工,更應該做的。」寒暑假、國定假日,他沒有假,還利用這時段視察各地的宗教教育情況,從最北的克來寶到最南端的玉里教會,全是他的轄區。事主愛主的工作就是「餵養我的小羊」和「牧養我的羊」,花蓮縣的山地教會,空間大、活動多,常聽他回答傳道人:「你們策劃,我來協助。」李執事就像個老農一樣,耕牧不息。

有的山地教會通訊不易,成人流動率高,小孩就變成遊牧民族,很難掌握。因此,必須外加一課──「尋羊活動」,最驚險的就是發現「他」──一位迷失的小弟兄,在懸崖邊緣發呆。九年之前,「他」家發生變故,父母分開,三弟兄像棄兒一樣,有一餐沒一餐,又很久都沒來聚會,李執事去追蹤,發現「他」帶著弟弟到遊樂場打工,李執事把他們接回來,再送去學校,且為「他」繳了學費,告訴「他」:「孩子!你的爸爸已經很傷心了,你還要讓主為你傷心嗎?先把書唸好,有問題來找我……。」不久,他父親回家了,他也很上進,李執事還為他申請教會的清寒助學金,讓他專心唸書。

十月五日在台北辛亥殯儀館,為故李執事舉行入殮禮時,在布幔一角落,我發現兩位青年望著棺木落淚,一個就是「他」;九年了,他成長了,也大學畢業了。像這一種例子,不知有多少個。李執事是宗教教育的守望者,也是安慰者;錦心繡口,善於教導;傳道授業解惑,盡了執事的職分,行完今生路。

講台上,他常說:「手扶著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九62);課堂上,他常對青少年說:「要常常想,自己像浪子,還是像聾子?」(路十五11~32)。「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二十35)。李執事自十七歲開始講聖經故事至此,整三十年。

「三十年櫛風沐雨餵主羊,不忍恩師驟然赴天鄉。」

李老師,安息吧!我們會成長。雖不能代替您,但我們會接替您的工作,在宗教教育事工中盡心竭力。

拙筆不足書李執事一生行止於萬一,謹以此文誌證,願後代子弟思念景仰!






作者: 林玉雪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