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1期1995年4月)
真理論壇:[聖靈月刊]聖經中的規劃觀念

許恩得

規劃(Planning)是事先決定「去那裏」及「如何去」之過程,不論個人或組織團體都非常重要。目前有不少信徒對規劃常存二個錯誤的觀念:

1.第一種是不負責的觀念,認為凡事都有神的帶領,只要把當前的事務處理好,將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就對了,規劃是神的工作。

2.第二種是一廂情願的觀念,認為凡事只要詳細規劃,有信心倚靠神,神必成就我們的計畫。

聖經中對規劃的觀念,有許多寶貴的教導。讓我們直接思想一段經文:

「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十二1~5)。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學到許多規劃的寶貴知識:

1.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

規劃就是要界定使命(Mission),並且全心投入。就像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一樣。

2.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規劃就是要掌握方向(Megatrends),心意更新,察驗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3.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

規劃就是了解自己的資源(Resources)與限制(Constraint),不要自視過高。

4.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的信心

規劃就是配合各人的信心設定目標(Objectives)。

5.要在基督裏互相聯絡

規劃就是配合職責(Responsibility),達成目標,如同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

一、規劃就是要界定使命

「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一5)。

使命(Mission)是指一個組織或任何部門要達成的基本功能或任務,也就是組織之所以繼續存在的理由。身為教會的領導者,必須為自己及組織界定使命;否則無法為其所領導的部門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也不能引導該部門的員工針對目標做出有貢獻的活動。

Peter F. Drucker 認為一個好的使命必須反映本身的能力(Ability)、外界的機會(Opportunity)及全心投入的信念(Committment)三個要素,否則無法凝聚組織內的人力資源去做好該做的事。聖經也教我們界定使命的方法:

1.必須是我們願意全心投入、終身奉獻的使命,就像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一般。

因為沒有人能夠不專心投入於自己的使命,而可以成功的。就如摩西的使命是,「帶領神的百姓出埃及」;約書亞的使命是,「帶領神的百姓入迦南」;撒母耳的使命是,「以善道指正神的百姓」;保羅的使命是,「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他們都投入一生的時間,全力完成他們的使命。

2.必須是我們認為是神聖的任務

因為沒有人願意為他認為不重要的使命,而全心投入、終身奉獻。當我們認為使命是神聖的時候,我們會無所為而為,就如保羅視傳福音是他的神聖使命,所以他說:「神既然把這任務交付給我,我就認為這是一種責任。那麼我所得的報酬是什麼呢?就是我有傳福音而不叫人花錢的榮幸,就是說不享受傳福音應得的權利。」(林前九18:現代中文譯本)。為神聖的任務終身奉獻的人,根本不會計較報酬或權利。

3.必須是神所喜悅的使命

因為不蒙神喜悅的使命不會成功。例如在城邦時代,人類計劃在示拿平原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以達到團結人類之目的(創十一1~5)。結果因不得神的悅納,被祂變亂口音,眾人分散全地。投入不蒙神喜悅的使命,反而適得其反。

如何界定一個願意終身奉獻、聖潔又蒙神喜悅的使命?就是要了解神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計畫,因為神在我們未出生之前就已界定我們的使命(耶一5)。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神為我們界定了什麼使命呢?根據耶利米的經驗,有三個判斷的依據:

1.背景與經歷

神對耶利米說:「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一5)。因神將耶利米安排為祭司的兒子,並在亞拿突城(耶一1)出生,而亞拿突是利未人的城邑(書二十一18),自所羅門王時代,就已安排祭司在此居住(王上二26),所以耶利米從小就有學習如何當祭司與先知的環境。神對祂所要重用的人都會為他(她)的出身、經歷作適當的安排,以訓練他所需具備的能力。我們只要仔細思考約瑟、摩西、大衛、保羅,甚至耶穌的遭遇,就可了解這層意義。

2.社會需要

單有出身背景而沒有社會的需要配合,仍不能算是神的安排。耶利米是在約西亞作王第十三年蒙神選召,擔任先知事奉(主前六二六年,耶一1)。時在約西亞開始宗教革新前五年,約西亞從聖殿中找到律法書,發現朝中與民間的作為遠離神的訓誨,因此著手廢除偶像,恢復聖殿敬拜。約西亞王死後,政治、道德與宗教又趨於敗壞,終至人民被擄到巴比倫而亡國。耶利米就在這由盛轉衰的環境,最需要神的話語與指示的時代當先知,正符合社會的需要。

3.自覺使命

「背景與經歷」塑造出一個人的個性、經驗與能力,決定一個人能夠做什麼。「社會的需要」給予一個人奉獻的舞台,決定一個人可以做什麼。「自覺使命」是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一個人想要做什麼。價值觀建立之後,人才願意奉獻自己的能力,並察覺社會的需要。

促使一個人自覺使命最有效的方法是神的選召,例如摩西、耶利米、耶穌十二位門徒及保羅,都是如此。耶利米之所以自覺使命,是因為神的話臨到他(耶一2~3)。因此耶利米便在列邦列國上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工作;否則以耶利米生性膽怯且懦弱,又容易流淚多愁善感的個性,自己根本不會選上在患難的環境當先知的道路。 

今天神的話時常臨在我們身上,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可以從聖經領受神的話。當我們讀經過程中,對某些話特別有感受,且內心火熱,就是我們自覺使命的時刻。只要我們冷靜從社會需要分析「可以」做什麼,再從背景、經驗分析「能夠」做什麼,最後從價值觀分析「想要」做什麼,便會明白神對我們每個人的計畫。

二、規劃就是要掌握正確的方向

「你們這瞎眼領路的有禍了。」(太二十三16)。

身為教會的領導者要有能力理解到大方向,能看清楚大概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預先做好內部的調整,以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此種能力,即所謂的「遠見」。

聖經中所記載,神的工人都具有遠見的能力。例如約瑟預知埃及將會有七個豐年及七個荒年(有十四年的遠見),因此建議法老要積蓄糧食,防備饑荒(創四十一25~36);而且預知神會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有三百多年的遠見),因此要求以色列人起誓將其骸骨帶離埃及(出十三19)。職是之故,教會的領導者必須以追求洞察未來的能力為第一要務。

查考聖經與觀察歷史,發現選民信仰上的失敗,都是缺乏因應外在環境變化的遠見所致。例如亞當與夏娃因為缺乏因應思想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智慧的價值觀(創三1~6),最後終於經不起蛇的引誘而犯罪;挪亞時代的選民因為缺乏因應社會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美貌的價值觀(創六1~8),最後終於經不起美女的誘惑而犯罪;城邦時代的選民,因為缺乏因應科技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名聲的價值觀(創十一1~5),最後終於經不起虛名的誘惑而使眾人分散各地;以色列百姓因缺乏因應信仰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領袖的價值觀(出三十二1~6),最後終於造牛犢干犯神;可拉黨因缺乏因應政治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權力的價值觀(民十六1~4),最後終於集眾反叛而被毀滅;以色列百姓因缺乏因應經濟環境改變的能力,無法堅持生命重於飲食之價值觀(民十一4~15),最後終於受重災擊殺。目前我們正處於進入資訊時代的關鍵時代,許多好的價值觀開始受到衝擊,許多能力、技能及知識都要被淘汰。教會的領導者亦應掌握此方向,培養因應資訊時代的能力,領導神的百姓度過此關鍵時刻。

要擁有掌握正確方向的能力,必須了解神的旨意,並持續充實廣泛的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有關了解神的旨意方面,在「聖經中的決策觀念」一文已有討論,在此僅討論需要持續充實廣泛專業知識,及人生經驗的原因與方法。

要「持續」充實知識與經驗,是因為環境不斷的變動;只要學習停頓,所擁有的知識與經驗便會變得陳舊,而無法掌握正確的方向。

要充實「廣泛」的知識與經驗,是為避免見樹不見林之弊端;過於偏狹的知識與經驗,容易迷失方向。

要兼顧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是因為管理這個專業既是科學亦是藝術;既要達成目標,也要解決人事問題。做事要科學,但用人要藝術。惟有持續地充實知識與經驗,才能擴展習慣領域,升高觀察與思考的層次,掌握正確的方向。例如行銷經理著重市場的變化,生產經理著重製造的效率,財務經理著重資金的籌措與應用,研發經理著重產品之開發,而總經理則每一個層面都要兼顧。這就是為什麼總經理比任何部門的經理更能掌握正確方向的原因。

聖經上的領導人,都比一般人擁有更豐富的專業知識與人生經驗。例如約瑟在當宰相之前,就已擁有管理羊群(創三十七2)、管理家務(創三十九1~6),及管理囚犯(創三十九22)之專業知識。也經歷被恨惡(創三十七4)、被出賣(創三十七28)、被誣告(創三十九7~18)、被下監(創三十九19~20)、被遺忘(創四十23)的人生經驗。又如保羅在成為外邦人的使徒之前,就已擁有豐富的知識(徒二十二3),及人生經驗(林後十一23~33)。這也驗證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的:「領導不是靠學歷、階級或年資,而是靠知識、能力與經驗。」

充實知識與經驗的方法有二:第一,是修練Shaping);第二,是模仿(Modeling)。修練是不斷的累積經驗,模仿是找一位好榜樣加以學習。聖經上即將這二種方法靈活運用。例如摩西帶約書亞,保羅帶提摩太,都是一方面模仿,一方面在工作中修練之成果。這就是雷凡士(Revans)所謂「行動學習法」(Action Learning):「最佳的學習經驗,發生於真實生命之中。發生在和真實的問題,真實的人物面對之中,而非在那些萬事通的老師所主持的課程之中。」但願這些理念可作為本會訓練人才之參考。

三、規劃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資源與限制

「你們那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路十四28~31)。

身為教會的領導者理解到未來的大方向之後,還要注意到本身的資源與能力,及限制與弱點,不要以為自己或組織機構是無所不能的。當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有限時(包括人力、財力、能力),我們只能集中我們的資源,在最能成功的地方運籌帷幄,發揮最大的力量,才能成功。

管理理論主張所訂的目標,要與組織的資源相「配合」(Match)。唯要配合得剛好,實在不容易,因此聖經教我們「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這個原則在管理上有很好的教訓。

1.訂目標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寧可比自認可達成的目標略低一點。

先確定目標能達成為前提,然後穩紮穩打,循序漸進,最後亦能達成理想。例如耶穌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由耶路撒冷,逐漸擴張到地極,就是「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之表現。

2.訂目標時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做,而忽略了自己的專長及職責。

例如當門徒增多,在飲食上出了問題而有怨言時,使徒即充分掌握此原則,對眾門徒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1~6)。將專業加以區分,各司所長,亦是「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之表現。因此在規劃時,必須配合自己的專長訂目標,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能做,而訂了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

四、規劃就是擬訂適當的目標

「然而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腓三16)。

界定使命,掌握正確方向,察覺外在環境之機會與威脅,又了解內部資源之優勢與劣勢之後,就要擬訂適當的目標。

目標可以指引方向,幫助我們看準成功的機會;目標可以考核績效,幫助我們了解成果的優劣;目標可以產生激勵,幫助我們燒起再出發的動力;目標可以整合力量,幫助我們完成更多的事情。根據管理學之目標原則(Principle of Objectives):目標必須明確、具體,可以達成而且可以證實,對人們才有意義。

聖經對我們設定目標的教導是,「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聖經認為一個人的信心,可以決定其目標是否適當;只要有信心,目標一定能實現(太十七20)。因此身為教會的領導者,必須對信心有正確的認識。希伯來書十一章對信心有深刻的解釋:

1.信心必須先突破「顯然之物」的迷思

迷思一:北部有一位非常敬虔的姊妹罹患癌症,教會的教務負責人利用聚會時間對全會眾宣布,神一定會醫治這位姊妹的病,只要我們有信心為這位姊妹代禱,因為聖經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並引用許多聖經的實例與現今的見證。結果,全會眾都信心大增,甚至有人為這位姊妹禁食禱告。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位姊妹竟病逝了......

迷思二:南部一位信仰非常好的姊妹,不論在家相夫教子,或在教會參與聖工及帶領慕道者,都是信徒難得的模範。有一天,她兒子載她參加晚間聚會,就在過馬路的時候發生車禍,情勢嚴重。全教會的信徒都主動迫切為她代禱,由於受過她恩惠的人很多,所以有許多人每次代禱都熱淚盈眶。結果,這位姊妹仍然蒙主召回......

身為教會領導者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呢?是信徒的信心不足,還是信心不一定有功效?為什麼充滿信心的祈求,結果卻是得到沉默的回應或是更糟的結果?

有些基督徒雖敬神愛人,熱心聖工,卻慘遭橫禍,似乎得不到神的保佑;另有些人胡作非為,反而事事亨通。「顯然」,若不是這些好的基督徒沒有信心,就是聖經的話不可靠。

從短暫結果的好壞,判定一個人的信仰狀況或行為是否純正,正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因為這是以「顯然之物」,去評斷信心的作法。

就以亞伯為例,如果單以看得到的結果當作判斷信心的標準,我們可能會認為亞伯沒有信心,因為得不到神的保佑,以致遭到該隱的殺害。可是實際的狀況卻不是這樣,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他(亞伯)雖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十一4)。可見有信心的人死後,他的信仍發揮影響力,一定能產生好的結果,只是不一定馬上實現。再以禱告為例,「莫勒先生曾為他五個不信的朋友禱告,他天天求神,不肯放鬆。雖然一時看不見什麼效果,可是他絕不灰心,一直繼續求神。結果,五年之後,第一個朋友得救了;十年之後,第二和第三個朋友得救了;二十五年之後,第四個朋友得救了;莫勒死後好幾年,第五個朋友也得救了。」(參:荒漠甘泉,23~24頁)。信心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力,並不是顯然之物可以衡量或證明的。

如果我們無法突破「顯然之物」的迷思,不但無法擬訂適當目標,反而會失去力量。例如以利亞在殺死四百五十個假先知以後,由於無法突破顯然之物:耶洗別的威脅-「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耶洗別王后)若不使你(以利亞)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的降罰與我。」(王上十九2)。結果就逃跑,躲進山洞中,不知神暗中尚留下七千人(王上十九18)。顯然,缺乏信心的人對困難的想像,會比實際困難多七千倍。

2.信心必須經歷日常生活中的長期考驗

信心是經過日常生活腳踏實地磨練的結果,而不是一時的激情或異象。例如以諾是個有信心的人,但是證明其有信心的根據也不是顯然之物-被接升天的那個結局。而是一般人不易察覺的生活體驗-與神同行三百年,享受到信心生活的可貴成果。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只是他(以諾)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來十一5)。因此判斷一個人有沒有信心,不是看他身上是否有明顯的神蹟,而是看他的生活體驗中是否能享受到與神同在的喜樂。就如證明以諾有信心的根據,是與神同行三百年,而不是被接升天那一剎那。如果我們能體會到與神親密的喜樂,就不必計較是否有可向人見證的神蹟奇事。

3.信心必須有具體行動的配合

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挪亞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指導原則:「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豫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來十一7)。

一位有信心的人,能分辨什麼才是神要指示他做的事,而且「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創六22)。所以我們之所以沒有信心,不是我們沒有「心」,而是我們沒有「動」。就規劃而言,所謂具體的行動就是要提出可行的方案。例如約瑟對法老解釋七個大豐年後有七個荒年之時,馬上就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法老當揀選一個有聰明有智慧的人,派他治理埃及地。......又派官員管理這地;當七個豐年的時候,征收埃及地的五分之一;叫他們把將來豐年一切的糧食聚斂起來,積蓄五穀,收存在各城裏作食物,歸於法老的手下。所積蓄的糧食,可以防備埃及地將來的七個荒年,免得這地被饑荒所滅。」(創四十一33~36)。約瑟堪稱為規劃高手。

4.信心必會堅持所追求的目標

有信心的人,會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等人一樣,對所盼望的目標堅持到底,至死不渝。所以這些人,雖然生前都未得到應許,卻到死還堅持盼望。會堅持目標的人必會突破各種阻礙,有信心的人必不退縮,想盡辦法克服各種阻礙。例如摩西的父母因著信,突破王命;以色列人因著信,敢過紅海......不勝枚舉。

在堅持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也要懂得兼顧真理與彈性。例如保羅堅持:「在基督耶穌裏,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5)。但在作法上卻有相當的彈性:「保羅要帶他(提摩太)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父親是希利尼人,就給他行了割禮。」(徒十六3),「但與我同去的提多,雖是希利尼人,也沒有勉強他受割禮。」(加二3)。這就驗證了耶穌的話:「但智慧總是從智慧的行為得證為對的。」(呂振中議本:太十一19)。

五、規劃就是要對目標有貢獻

「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

計畫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每項計畫都是為促使整體目標的達成,並且達成目標的貢獻,要大於投入的成本或不良的影響。因此規劃時要針對目標,而不是為規劃而規劃。聖經對規劃的概念,不只強調要有貢獻與效率,更要求要「合乎中道」。

所謂「合乎中道」是,「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羅十二4)。顯然聖經強調規劃要配合自己的職責所扮演的功能,相互聯絡其他肢體(與其他部分配合),在基督裏成為一身(達成合神旨意的目標)。如何合乎中道地對目標提出貢獻呢?

1.扮演自己的角色

隨著知識與經驗的增加,會逐漸了解扮好自己的角色,比扮演好的角色更重要。目前社會與教會的病態之一,就是大家都在爭取好的角色,而不願努力扮好自己的角色。聖經教導我們要規劃如何做好分內的事,而不教我們規劃如何爭取好的職位。例如保羅擁有知識與權柄,在信主之前,極力爭取殘害基督徒的權力(徒九1);但信主之後,神給他的第一個教訓竟是:「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徒九6)。我們要努力規劃扮好自己的角色,至於要扮演什麼角色,「必有人告訴你」。摩西也是一樣,在埃及時貴為王孫,自認可以扮演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角色;結果殺人滅屍,不但犯罪而且得不到同族的認同(出二11~15)。後來,神才指示他當扮演的角色(出三10)。顯然雖是相同的角色,但自己爭取的與別人指派的,效果就是不一樣。

如何才算扮好自己的角色?即發揮自己的用處及影響力。沒有發揮自己的用處,會被人輕視;如耶穌所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五13)。沒有發揮影響力,無法榮耀神;如耶穌所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4~16)。

2.凝聚團體的共識

要團體共同自動努力達成目標,必須先凝聚共識,這是決定目標能否達成之關鍵,而凝聚共識的關鍵又在領導者本身的作為。例如掃羅號召以色列百姓對抗亞捫人,結果百姓很有共識,「就都出來,如同一人。掃羅在比色數點他們;以色列人有三十萬,猶大人有三萬。」(撒上十一7~8)。這是成功的關鍵。果然,第二日「擊殺他們,直到太陽近午,剩下的人都逃散,沒有二人同在一處。」(撒上十一11)。

有規劃,不一定成功;但若沒有整合或缺乏規劃,一定會失敗,就像混亂的士師時代:「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所以整個以色列成為混亂的團體。

六、結論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十七47)。

經由上述的討論,我們再次驗證真正有價值的觀念,都來自聖經的智慧。有關規劃中的「界定使命」、「掌握方向」、「了解組織」、「擬訂目標」及「對目標有貢獻」的重要觀念,聖經都有,而且聖經更進一步強調規劃要「合乎中道」。協助所有個體扮好自己的角色,並凝聚團體的共識,才能發揮規劃之功用。 

慎重規劃都不一定會成功,何況不規劃?運用聖經的規劃觀念於管理實務上,便可以增多成功的保障,因為「成敗在乎耶和華」。


作者: 許恩得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