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2期1995年5月)
見證見證:[聖靈月刊]思慈念慈念主恩──記念母親安息周年感言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張玉珠

冬至過後,今年最冷的寒流來襲。各類型傷風感冒齊飛肆虐。我也趕上流行,醫生說是AB型感冒,頭痛、發熱,四肢無力......。外子看我怕冷,搬出一台電烤爐供我取暖,才讓病情逐漸改善。這部電烤爐令我觸景生情,哀思片片,淚如泉湧......。它是母親的遺物。去年,也是冬至過後,天氣好冷好冷,母親生病,外子買回送給娘家的母親取暖,使母親在病中增添些許溫情。誰知,才過了年,大年初三,母親就因感冒咳嗽,轉變成心肌性心臟病氣喘而住醫院,二十七天後即安息樂園。楓紅霜飛,歲月如流,轉眼母親安息也將一年。心酸、惆悵、思母,念母聲聲喚,媽─媽─我好想您!

母親蔡月英,原姓賴。幼年送給台中清水蔡姓人氏為養女。經上說:神揀選了我們,分派我們去結果子(約十五16)。蔡家是長老會的信徒,因此母親有幸入基督門檻。民國十五年,真教會由廈門傳抵台灣,四月傳抵清水。母親家族聽到聖靈與真理的福音之後就謙卑接受,由真教會初期傳道人張巴拿巴在鹿寮為她施浸(當日受浸者有十一名),歸入救主耶穌名下,成為台灣真教會第一代的蒙福信徒。

母親在長老會時,八歲就學習羅馬字。歸真教會時年方十三就知道愛慕真理,勤讀聖經。母親有三樣「寶貝」─一本沒有封面、沒有樂譜的讚美詩;一本羅馬字明心圖(BENG─SIM─TO);一本白話文羅馬字聖經。小時候我們看母親唸聖經,我們會說:媽媽真了不起會看英文。

母親對聖經的故事很熟悉,從創世記直到啟示錄,人物、歷史故事,大都能朗朗上口。我們童年,家裏沒有聖經,家的附近也沒有教會,對聖經的認識都憑母親口述。四十幾年前我們居住的台東鄉村沒有電燈,只有煤油澄。白天工作,晚上,在朦朧搖曳的燈光下,就是母親講聖經故事給我們聽的最美好時刻(說「最美好」,絕不為過,現代家庭由於電視的肆虐已經沒有那種「情調」可以享受)。大衛怎樣打歌利亞;約瑟怎樣被賣到埃及作「大官」;但以理怎樣被扔到獅坑;十字架上的強盜;末日要端坐雲中再來的耶穌......;還有她的那本明心圖─人心要聖潔,耶穌住其中......,就是我們童年的漫畫書。夜晚,在昏朦的燈光下,那種親子交通─與天「父」真神密相契的感情,感覺真好,彷彿耶穌就坐在身邊。

母親二十一歲結婚。婚姻,是母親生命的轉捩點,也是體驗神給世人所經歷的是極重的勞苦(傳一13,三10)─行走人生曠野路的開始。

先父張秋生係民雄教會的弟兄。務農,清寒。母親上有公婆,下有叔姑。飯是蕃薯,菜是蘿蔔干、鹹魚。然而,母親賢淑持家,作衣服賺補家用,任勞無怨。

母親生長在舊禮教時代,什麼叫做「談」情「說」愛,她不懂,只懂得默默依附,接受丈夫的喜怒哀樂。貞、堅、無貳。先父常出門逾午、逾夜始歸,母親也不先吃飯,我們請母親吃飯,她總說:「你們先吃,我麥(不)餓。」她,默默等,默默盼,直等到父親回來,吃飽了,休息了,剩菜、冷飯才是母親的。

聖經說:神豫先定準人所住的疆界,為的是要人尋求神(徒十七26、27)。民國二十六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時局動盪。母親隨父親遠離故鄉民雄,遠離教會,千山萬水遷徙台東,覓居康樂。墾荒闢地,生活艱困,汗流滿面才得餬口(不是飽足)(創三18、19)。生兒育女與神同行,在世度寄居的日子。

民國二十八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炮火,戰亂,疏散使人流離失所。母親隨父親居住鄉村,飽受環境與戰火的威脅,然,謝主鴻恩,每每在危機四伏之中都蒙真神保佑,平安度過。有一次,母親正在田園裏採南瓜(俗稱金瓜。戰爭,沒有米吃,採南瓜當飯吃,或拿去換米),剛好遇空襲警報。一聽到警報聲,飛機就已經飛到頭頂上空了。母親在田園裏一抬頭,已經看見一排排的炸彈從飛機上往下投,就在南瓜園邊。母親心想糟了,口裏高呼「哈利路亞」,身體往南瓜園旁的一條大水圳裏滾。說時遲,那時快,就在瞬間,整片南瓜園已起火燃燒。原先敵機的目標是描準南瓜園中的一座彈藥庫轟炸。

雖有千萬人倒在你右邊,這災卻不得臨近你(詩九十一7)。母親,主耶穌伸手救了她。

又有一次,母親在屋裏跨門檻要進廚房。有一條蛇躲在門檻下,盤住母親的腳跟。天黑,母親以為是抹布,一踢,就走,不在意。第二次回來,跨過同一門檻,又被盤上,母親再一踢,把它踢到有亮光的地方一看,嚇了一跳,原來是一條「雨傘節」。竟然沒有咬母親的腳。哈利路亞。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肥甘滿溢,祂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賽二十五6~8)。母親,還有無數恩典無法書盡。

母親在人世寄居八十二年。生養十個兒女。倘若沒有救主耶穌的膀臂強大,有力,活生生的環繞左右,十個兒女要平安活下去真有困難(申三十二10)。

五十幾年前,戰亂、窮苦,物質、醫療缺乏。大女兒三歲,二女兒出生二十八天,母親攜子隨夫遷徙台東。住茅屋,吃地瓜拈鹽。孩子兩年一個相接出生,沒有奶粉,嬰兒食品,全靠母親透支體力哺乳(有時乳頭都被孩子吸斷裂)。

孩子多,災病也多。有一次大女兒被燙衣服的熨斗烙破了左臉一片,沒有醫生,母親只好用萬金油(以前叫做千金油),奉主耶穌聖名敷上而保住了「面子」。臉,美麗如昔。只留下些許摸了之後才知道的痕跡讓人感恩追憶。

二女兒常常摔壞手臂也只有聽天由命(老二現在手臂還彎彎的)。因為住竹筒建的屋子,蛇常常光顧。老三在搖籃裏,蛇竟然爬進入與之同眠而無受害。老四在戰爭中出生,感染肺炎,發高燒,奄奄一息。母親卻被日本兵徵工去作挑伕,修築飛機場跑道。老四只好放在家裏屋簷下,用香蕉葉舖著等待母親歸來。得神憐憫,老四沒死。雖然行過死蔭幽谷卻無遭害(詩二十三4)。

老五唸小學,在學校被高盪的鞦韆架擊中臉面,連牙床都穿透。血肉糢糊的被老三背回家來,傷勢嚴重卻束手無策。陰間的網羅籠罩著我們,只有求耶穌來拯救(詩十八2)。其他,還有老六,老七,直到第十......。兒女的災病苦楚、生死禍福都在強烈母愛與信心支撐之下,獲得真神源源不斷的庇護(賽二十六3)。禱告復禱告,交託復交託。小時候,我常常看見母親夜深人靜的時候,跪在木床上弓著身子,雙手緊握,淚眼縱橫,喃喃低語的禱告著。偶而會低吟著:「慈悲救主,求你領我,走過今世曠野路,我無力量,主有權柄,領我一直走過去......」歌聲迴盪在午夜的星空裏,上達天庭,蒙神垂憐。今日回想起來,方知,母親的祈禱是何等的迫切啊!「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祂的兒女也有避難所。」(箴十四26)。難怪我們兒女們的身上都背滿了神蹟。沒有一個有殘缺,個個健康平安長大成人。「生兒育女」、「與神同行」八個字寫來容易,行來辛酸。

母親像根臘燭燃盡自己,像隻春蠶吐盡春絲。所有的心,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女身上。沒有穿好,吃好。沒有享受、旅遊。不慕虛名(雖然曾經榮膺模範母親)。勤、儉持家。六十高齡之際,還灌凍凍果出售,供兒子完成大學教育。「有娘的孩子像塊寶」,在人生道上,母親是兒女穩妥的避風港。

母親對兒女的信仰經營用心。小時候,台東還沒有真教會。每逢星期日,一大早,母親就叫我們起床,穿衣,然後給我們兩毛錢。一毛要奉獻,一毛買冰棒。然後遣我們走三公里的路去長老會上主日學。上完後再走路回家,回家後還會問:「今天牧師娘講什麼道理﹖」。

有一次上主日學,牧師娘說童話故事「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給我們聽。四十幾年前對鄉下小孩而言,那是多麼動人的故事啊!回家之後,母親問:「今天牧師娘講什麼道理﹖」

「講阿里巴巴......」

「什麼﹖是巴拉巴(太二十七16~26),還是阿里巴巴﹖」

「是阿里巴巴,不是巴拉巴!」

「聖經上那裏有阿里巴巴﹖你們去那兒玩﹖」結果,招來一頓打。母親只知道世人寧可要一個強盜「巴拉巴」,不要救主耶穌的故事之外,她那裏知道還有什麼大盜與阿里巴巴!主耶穌知道母親為我們的信仰牽掛,就開了路。

有一天,我家割稻。中午吃完飯休息時候,為我們割稻的工人在唱讚美詩。母親一聽,多麼激動!「流離多年無親訊」,那是她魂牽夢縈的詩歌啊!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大橋教會的同靈。神將母親心所盼的賜給她(詩二十4)。從此之後,每個安息日我們就走路到離家二公里外,台東糖廠後面的太平溪畔,等待大橋教會的同靈來背我們涉過溪水,快樂的去大橋教會聚會。在此一併致謝大橋教會的愛心。母親,未留千秋筆,卻留千秋事。駕著信心的方舟,把耶穌救恩的火炬傳遞下去。十個兒女就這樣陸續走進羊圈,合一群,歸一牧,結果子獻給神。

母親的信心深深影響著我們,她有兩句口頭禪,今日變成我們的座右銘。一句是:「神麥(不會)給我遇到那樣。神麥給我擔不起的擔。」(參:林前十13)。另一句是:「知識叫人自高自大,智慧的中自己的計。」(參:林前三19,八1)。八十二年度敬老會上請老人述說感言,母親說:「感謝神使我弱弱的,但可以過日子......。我是在前的卻變在後的......」她倚靠,她謙卑。母親留給我們的感覺是:對神能肯定,有把握,有力量,如同船之於錨,又堅固又牢靠(參:來六19)。今日我們若遇挫折,想想從前母親是怎麼樣熬過的,就有力量,拭乾眼淚,再往前走(參:賽三十18~21)。

說母親,道母親,淚眼潸不停。

母親的一生,像一封信,像一本書,長長書寫八十二年。歷盡風霜苦楚(傳一13),生命好像被犁犁過,痕深且長。對人生滄桑的感觸,對神智慧的領悟,她的心靈世界......,我們兒女筆拙,很難勾劃她的神韻,只能膚淺譯寫她的信仰,以及對兒女愛心的一頁。

七十五年七月,先父安息主懷,母親頓感落寞,寡歡。健康從此一落千丈。

八十年初,母親突然中風,一手一腳癱瘓,行動不便。兒女們不孝,無能隨侍在側。母親靠自己堅強的毅力,又一次見證了她的信念:「主耶穌麥使我遇到那樣......」中風,神蹟般的完全康復,不留痕跡,榮耀主名。主說:你信,你求,你必得著(太七7、8)。

八十三年三月,當母親生命的燈疲憊,枯萎,生命的油即將燃盡之際,她躺在病榻上祝福,交代子女說:「願你們都因信稱義。要帶你們的子孫來認主歸宗。」三月九日凌晨,與子女手握手,同心禱告一個多小時,在聖靈充滿之中,卸下塵世重擔,安安然然通過四面轉動的火燄劍(創三24),安息主懷。「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四7、8)。三更夜雖冷雖寒,靈魂慶有宿有歸。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思母恩,念主恩,鴻鴻浩浩,無以回報,唯願母儀風範,長駐同靈及子女心中,共天地長存。

望盡滾滾紅塵路,始知來去總是空。

唯耶穌是倚,唯天國是盼。

謹在母逝周年日,舒文記念母親,深致相思。孺慕深情聲聲喚,媽─媽─唯待天國再會。


作者: 張玉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