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3期1995年6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飄飄仙子──談吸毒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豐恩



毒品的氾濫嚴重嗎?當我們從媒體中看到部、院首長高聲疾呼「向毒品宣戰」,或教導青少年「向毒品說不!」時,大家應該心知肚明了,因為毒品的氾濫已經動搖到國本,尤其未來國家的棟樑──青少年,有太多的人沈淪在其中;若有人不相信的話,到賭博性電玩店或KTV等特種行業走一遭,將會發現在那兒能輕易地購得毒品,並且在牆角就有人「嗑」了起來。

台灣地區的毒品在民國60年左右流行強力膠,而後是速賜康;70年左右風行安眠藥系列的「紅中」、「白板」;79年以後,則以安非他命、古柯鹼、嗎啡與海洛因最多。這些毒品依各種不同的藥性,會使人有陶醉、興奮、快感、解脫或飄然等各種感覺;只要有一次的嘗試,就會產生第二次吸食的慾望,而且為了達到初次使用之相等效果,就必須不斷增加使用量(稱為耐藥性Tolerance);由於不斷地重複使用某種藥物,在心理與生理上就會產生必須依賴此種藥物(稱為依藥性Dependence);一旦藥物中止或減少時,會產生非常焦躁、極度不安之身體症狀,按其依藥性程度之輕重而出現劇吐、腹瀉、腹痛、冷汗、憂鬱、精神錯亂等現象(稱為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若服用過量,則會產生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毒品氾濫的導因

毒品如此地氾濫,販毒者抓不勝抓,警察機關查不勝查,青少年吸毒依然如此嚴重,其主要原因列舉如下:

(一)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台灣的經濟奇蹟將農業社會推向高度工業化社會,使得權慾與錢慾成了人們追求的目標;有辦法掌權獲利者得到了社會的認同,故許多人為達此目的,不擇手段、鋌而走險,不惜販毒以謀巨利。而這些販毒者又以無知、易煽動的青少年為販賣對象,造成青少年是吸毒人口中最多的一群。

(二)政治不穩,主政者無暇顧及:自從「強人政治」結束後,台灣一直處在紛擾的階段,這些「大人」們不斷在一些無關民生問題的意識形態下爭辯,為鞏固或奪取政治資源而相互爭鬥,而真正需要關心卻無投票權的青少年受到極大的忽視,故青少年所分配到的資源照顧也相對減少,當主政者發現青少年吸毒如此嚴重時,毒品早已入侵校園了。

(三)家庭、學校與社會因素:家庭觀念的改變,造成現代人對婚姻不看重,將結婚、離婚看成是穿衣吃飯一樣的易事,而同居、搞婚外情已經不會被社會指責,以致婚姻制度瓦解。以前的婚姻,可以因子女的緣故,而忍受維持一個不美滿的婚姻;現代的人,不滿意就離婚,無視於子女的想法與感受,造成這群正需要父母關愛的青少年成為最大受害者,所以在青少年吸毒人口中,又以來自破碎家庭的人數最多。再者許多父母欠缺對子女教養的知識與耐心,總以為供其吃穿、金錢就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或者以為打罵就能管好自己的子女,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兒童時期可能有用,但進入青少年後,可能只得到子女的反抗罷了。另外,工作繁忙,也是現代父母不重視子女的因素。在學校方面,學生受到許多外來環境影響,許多事很早就知道,但行為卻是幼稚,使得老師在教導上困難重重,而且愈都市化的學校,老師愈對學生沒有耐心,再加上升學競爭,老師私下補習營利,對學校成績好的學生,則不斷地填鴨,中下程度者,則盡可能排擠至就業班,目的是要提高班上的升學率。在就業班的老師更是無心教導,因現實的環境不得不使他們遠離學生,錯的事可以重新包裝、重新解釋,這樣的環境如何叫青少年能「快樂」、「希望」地成長。整個環境欠缺對青少年的照顧與保護,反而提供了個毒品氾濫的溫床。


青少年的吸毒

青少年是抵抗藥物濫用最脆弱的時期,在這段期間,情緒變化大、憂鬱反應多、缺乏安全感、易受友伴影響,並且對四周環境敏感度高、好奇心強、幻想豐富,是渴望自主、追求獨立的反抗期。一般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可分下列幾類:

(一)心理因素:

1.滿足型:為追求美好事物、達成個人的願望,或純粹因愉悅的感覺而使用藥物。

2.反抗型:企圖擺脫大人的束縛、顯示自己的獨立成熟,經由藥物來反抗成人的價值體系。

3.逃避型:為疏解家庭社會所帶來之壓力,經藥物以尋求解脫或引起注意。

(二)家庭結構改變:

1.破碎家庭:吸毒青少年以來自破碎家庭或解組家庭最多。

2.父母不睦:逃避父母之爭吵。

3.管教不當:因管教過於嚴格最多,其次是父母親管教不當(過嚴、過分保護或漠不關心)。

(三)學習方面:

1.課業不適應:在升學競爭下,好學生以吸毒來提振精神,壞學生則以吸毒尋求逃避解脫。

2.尋求團體認同:青少年重視同儕間的看法,易因畏懼同儕惡勢力或求得同儕的認同或在不知情下吸毒。


九種訊號

青少年若有吸毒,應即早注意並予以勸導、告誡及治療。依美國聯邦預防濫用藥物局資料,青少年一旦濫用藥物,就會有下列九種訊號:

1.情緒或態度突然改變。

2.工作或學業不斷急遽退步。

3.不斷反抗家中或學校的紀律規定。

4.與家人或朋友處不好。

5.不尋常地大發脾氣。

6.借錢的次數增加。

7.在店裡順手牽羊或偷錢。

8.行動鬼鬼祟祟。

9.完全換了一批朋友。

從簡單的精神行為異常現象,父母師長就應有所警覺,並查明原因;若吸毒,則勿偏袒或遮掩,應帶其自首及治療。自首不必畏懼,亦不會傷害其自尊與榮譽,因83年12月30日新修正的麻醉藥品管制條例第十三條之二規定:施用安非他命、潘他唑新(速賜康)等麻醉藥品有癮者,在犯罪未發覺前,自動向衛生署指定的醫療機構請求治療,醫療機構免將請求治療者送法院或檢察機關;向法院、檢察機關或司法警察機關自首者,減輕或免除其刑;未滿十八歲已戒絕者,可塗銷其紀錄。


教會立場

對於青少年吸毒的嚴重及危害,教會在這股毒流中將扮演如何的角色?如何對社會盡一分心力?應可從幾方面著手:

(一)宗教教育的教導:教會的小孩沒有人吸毒嗎?相信無人敢保證。在這急速變遷的環境,主內的小羊是極容易受到外界引誘及迷失的,如何避免其對毒品的無知及好奇,在宗教教育中是應加以教導。首先應讓宗教教育老師認識毒品相關知識及如何發覺學生的異常,其次是教育學員認識毒品的可怕以及如何拒絕毒品,最好能編定手冊以利教導;手冊的內容應包括毒品的種類、藥物以及如何教導學員對藥物的認識、說「不」的技巧、抗壓力的技巧、認識廣告的伎倆、如何擇友、如何解決問題的技巧、人際關係的技巧等等。資料可向各輔導機構或衛生署接洽。

(二)各團契的教導:近年婦女(媽媽)團契、弟兄團契、社青團契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這些團契提供了一個彼此分享與學習的空間。團契除了平常聖經知識查考外,應要有一些對兒童或青少年教育或相關心理學的課程。除此之外,也可彼此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與經驗,或提出所面臨的困難問題,由團體集思廣益,共同建議與代禱;子女的教育是婚姻的重心,教會的各成人團契應在子女教導上多加強。課程的安排上若欠缺專業知識人才,則可以讀書會方式閱讀相關書籍,以團體帶領、彼此分享來進行。

(三)教會擴大參與社會服務:教會是以廣傳福音、牧養主羊為己任;更要在基督的愛中,靠主力量為這亂世盡一分社會責任,使未認識主的人因我們的作為而認出我們是耶穌的門徒。戒毒中心的成立是可評估的方案,另外也可與戒治醫院或機構接洽,將神的福音與能力帶給吸毒者,使他們能脫離毒魔,重建新生命。幫助各國中、高中成立團契,一起陪著青少年朋友成長。

青少年吸毒是整個社會病態之一,它的存在代表社會環境的惡化,也表示現代青少年有許多心理上的障礙。我們不能說這混亂的社會就是會繼續變壞,其實神使這樣的問題存在是要我們更發揮愛心去幫助人、拯救人;許許多多青少年吸毒除了讓人難過外,也是我們基督徒該努力為主做工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1.《藥物濫用諮詢防治課程講綱資料專輯》,救國團總部諮商輔導處編印

2.《防制嗎啡海洛因濫用宣導教育手冊》,行政院衛生署,民81年

3.《對藥物濫用的認識》,省立草屯療養院煙毒勸戒中心主編,民79年

4.郭親儒,《如何因應安非他命的氾濫》,學生輔導通訊十二期p36~p40

5.郭碧金,《預防煙酒毒害是時候了!》,學生輔導通訊十二期p41~p46

6.謝元熙,《如何根絕學生濫用藥物》,學生輔導通訊二十四期p4~p6






作者: 豐恩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