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4期1995年7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信仰基督的新人類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禾靜



根據學者專家所完成的統計資料指出:目前一般社會上所見的新人類有四項人格特質,(一)缺乏對別人的信任,有百分之五十六以上歸類為多疑派;(二)對「異己」或「異端」也沒有展現出特別的容忍度;(三)對台灣貧富不均感到不滿;(四)對社會福利的不滿也特別深刻;亦即兼具「自我」、「不滿」、「務實」三種集體性格。然而在教會裏,從小受洗、接受基督信仰深植於心的新人類,他們則具有另一番不同的個性特質,亦有其獨特的見解、看法,本文將透過專訪幾位大專青年,為您一一呈現他們心中的自白。


之一 



家庭、信仰背景

我是第四代的信徒,爸爸因傳道工作常不在家,媽媽自音樂系畢業後即在家教鋼琴;小時候總是跟媽媽去聚會,平常她也都要求我們讀完一章聖經才可以出去玩,因此養成了日後讀經的習慣。而平時若遇到問題都會跟媽媽談,遇有聖經方面的疑難也都請教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在家,便會帶領我們舉行家庭聚會,因此建立了我的信仰基礎。

我從國小三、四年級開始,便漸漸懂得時常禱告與神交通,於是一次在家裏禱告時求得了聖靈,從此開始慢慢認識真神,這樣的信仰使我的人生有了目標。在國小一年級時曾想過「我為何活著?」的問題,當時認為「活著」是件很有趣的事情;直到國中課業壓力漸增,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後來我得到的答案是為主而活,這觀念是父親給我的。一次聚會時老師問我們:「你為何信耶穌?」當時我的答案就是:「信耶穌可以讓我知道為什麼活著,也藉此希望能更認識神。」


對於男女交往……

曾經喜歡過班上的一位女同學,看到她就覺得很高興,但並沒有談戀愛。到高中時沉迷電動玩具,較未想到感情問題;若在教會聽到同儕弟兄姊妹的感情問題,反而覺得很驚訝。而我如果認為某個女孩子不錯,也都只保持純欣賞的角度,不致於貿然採取行動。

我的婚姻觀受到教會很多長輩影響。一位團契輔導老師說:「婚姻不是找一個合適的人,而是自己做一個適合的人。」我也認為婚姻是一門學習的功課,很多人認為跟異性交往可以體驗人生,但我認為在學生時代談感情是浪費時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體驗人生,另也有其他重要的事情需完成;有的同學因為談戀愛而影響到功課,甚至對其他同學也疏遠了,他們都費心地急著找對象,但我卻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凡事都有神美好的安排。


與人相處……

與同學相處當中,我認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認為不應去批評別人,也不應要求別人跟我一樣,反而當試著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有些同學習於講髒話,也許是無惡意或開玩笑,但我偶爾也會看不慣,他們就為我取一個綽號叫「神父」,並儘量不在我面前講不雅的話;有時他們甚至會來向我「告解」。雖然教會事情多,但我在與同學相處當中尚融洽,他們也常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活動。


未來期望

我本身雖學物理,但對這個領域的資訊卻感到缺乏,對未來有些茫然,於是常在禱告中求神帶領;當我的課業和信仰有衝突時,通常藉著禱告都能順利地走過來。我希望將來能多為主傳福音,作有挑戰性的福音工作;有位傳道說:只要奉主耶穌聖名所做的工都是聖工,因為神叫基督徒成聖,我也曾看過一本書《表裏一致》,提到其實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聖工,所以我希望自己對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才能很清楚地把神介紹給別人。另外我也期望能多方面地學習,例如:如何與人交往、日常生活中應對進退的道理、如何關懷別人……等,並努力追求靈性的長進,思考聖經的道理,將身體當作活祭獻給主。



之二



家庭、信仰背景

我是第三代信徒,全家信主。從小受到媽媽影響,個性孤僻、自私、愛計較,長大以後慢慢從爸爸那裏學到了待人處事的方法。對於朋友有困難時,若感情深厚的,我才會幫助他,但後來想到聖經上說要愛人如己,所以漸漸地也擴及到幫助交情淡的朋友。我小時候沒有立下特別的志願,認為只要把書讀好就好,而且父母也很少操心我的功課,不會過分要求成績如何。

同學之中很少有堅持信仰的,他們雖然認為拜拜是迷信,可是還是跟著父母拜,大部分都是無神論者,多認為萬神歸一,其名不同而已。而我對信仰也無深刻體驗,但藉著看到或聽到周遭的神蹟奇事,所以就相信我所信的是真的,也因教會同儕的凝聚力,成為我去聚會的原動力。過去的聚會比較有印象的是少年班聚會,那時很喜歡去聚會,尤其是星期六、日可以看到很多好朋友,不用上學,心情很輕鬆,真正對信仰有體驗是從上大學開始。


對於男女交往……

聖經教導我們不要嫁娶信仰不同者,但我有時會覺得未信主的女孩子也很不錯,當有這個想法產生時,我就會藉著讀經、去聚會或做其他事情來轉移想追求未信者不好的想法;現在如果在教會遇到心儀的姊妹時,會先問自己是否有能力組成一個家庭。我希望教會能多舉辦主內青年聯誼活動及婚姻講座,讓我們有較多的機會與管道認識主內弟兄姊妹。


與人相處……

團契的輔導老師是大家公認最能活出基督的人,另有一位弟兄也常和我溝通觀念,他們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而我比較不喜歡舉棋不定、做事不乾脆的人。我發現現代人多半冷漠、對周圍的事物缺乏關心,即使教會青年也有些是過一天算一天的駝鳥心態。在和同學相處方面尚融洽,他們就算排斥基督教但不至於排斥我,功課若有不懂的地方也會來問我,而我也都很樂意告訴他們,有時從彼此的討論中更學到了不少。


未來期望

我希望大學畢業後就工作,不想再讀研究所。而自身個性直爽,常在無意中傷及他人,說話比較直的缺點,也希望能改進,讓自己的個性溫和些,不要因自己的無心之過使別人跌倒。在教會聖工方面如果有需要,我也將會在能力所及的地方盡力幫忙。



之三



家庭、信仰背景

我是全家信主的第三代信徒,從小看見爸爸常讀經、禱告,為我豎立良好的榜樣。但父親很權威,平常很少和爸爸溝通、聊天,如果我沒去聚會,他就會責備我們;然而對我們的功課並沒有特別要求,只要盡力就好。

二專時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信仰,因為信仰若沒有經過思考就跟迷信一樣。我以前認為只要聚會、聽道理即可,最近經常讀經、禱告,結果神改變了我的性格,使原本情緒容易受影響、多愁善感的我,個性大有改善,比較不會神經質了,即使遭遇困難,也都有喜樂平安的感覺,生活踏實多了。


對於男女交往……

我從教會、長輩、親戚那兒受到一些負面的影響,所以對組成家庭懷有恐懼感。人在婚前往往只看到對方的優點,一旦結婚後缺點顯露出來,便有很多紛爭;再者因見有些妻子主控全家,對丈夫不尊重、不信任,夫妻無法互相體諒、互相包容;有時夫妻間一方不支持另一半在教會所做的聖工,也是衝突的來源。所以美滿幸福的婚姻,必須由雙方共同努力經營才能得到的,目前覺得婚姻是個麻煩。


與人相處……

以前常覺得信仰給我束縛,有很多事都不能做;但自我靈修以後,神加給我力量,能很自然地表現出基督徒的好行為,同學也都尊重我的信仰,因為當他們有困難時,我都會為他們代禱,因此他們很信任我。不過我比較看不慣抽煙、說謊及生活隨便的人,也不喜歡那些常找藉口搪塞及在背後批評別人的人。


未來期望

我的志願是當社工,我喜歡關懷別人,想把福音傳給別人;雖然這與我目前所讀的電子科系不相關,但我不一定要當全職的社工,因為平常就可以多關心別人。對於金錢我沒有很大的興趣,有些人為了買房子,把很多時間、精力花在賺錢的事上,真不值得;如果有多餘的錢,我會存下來當養老金。在教會裡我希望自己能更加長進,成為神重用的人,能幫助軟弱的人,也能多訪問同靈,因此需要加強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以洞察他人的需要。



之四



家庭、信仰背景

我目前就讀師院幼二專,即將畢業。父親家族這邊只有他一人信主,但奶奶並不干涉我們的信仰;小時候我就常跟父母上教會,當時對信仰並沒有深刻的體驗,長大後才開始思考信仰問題。後來每遇到困境,都藉由聖經中的道理,再回想以前所走的路,覺得對神的體驗愈來愈多,較能感受到神的存在,而一一靠神度過。


對於男女交往……

在同學之中,他們交男女朋友的共同基本態度都是順眼就好,但多少也會考慮經濟條件及外表。他們換男女朋友的頻率很高,個性不合就分手,交往態度不夠慎重,並不認為離婚不好;另外有的同學只會唱高調,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很不負責任。

而教會一向不鼓勵主內弟兄姊妹自由交往,但我卻很不能接受傳統的相親方式;我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自己先在主內認識再經過交往,以後可以一起同心在教會做聖工,就像團契輔導老師夫婦一樣,同心為大專青年提供一個聚會的地方,並用愛心接待、關懷,真是令人既羨慕又尊敬。


未來期望

畢業後即將從事幼教工作,因對幼兒的管理、帶領方法有別於國、高中生,所以我希望能多學專業的知識及藝能方面的工作,如美工、團康遊戲……等與幼教有關的,另外也想學學電腦。有鑑於主內小羊迷失情形日益嚴重,急需有人幫助他們抵擋大環境的誘惑,所以我更希望能深入研究輔導方面的技能。至於將來,主若願意,盼望自己能有能力開一所幼稚園,這樣一方面兼顧自己的理念,一方面可加入宗教教育的課程,使工作與聖工配合。



後記


透過以上四位的專訪,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不管在學校或教會中都相當活躍,而且也有不錯的表現。這不正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主內青年嗎?或許有人要說,所採訪的對象過於優秀,並不足以代表所有青年;當然,本文目的不在於指出主內有信仰的新人類到底有多少人,而是強調在現今功利主義盛行下,教會仍能培養出有信仰的新人類,然後從他們成長的歷程中可發現,能培養出有信仰新人類的關鍵因素,提供大家參考,亦期盼主內青年個個都是有信仰的新人類。以下是個人淺見:

首先,他們從小接觸教會,對於宗教教育課程不缺席。近來有個觀點深植家長心中:「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孩子的童年被各類的才藝班佔滿,加上他家小孩什麼都會,而我家小孩什麼都不會的強大壓力下,家長已漸漸不重視子女宗教教育課程。另外若有子女出現不喜歡去教會的情形,也可當作該小孩的成長面臨阻礙的指標,就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若家長在處理上有疑問,可請在輔導方面有恩賜的弟兄姊妹前來協助。其實這場人生競賽就像馬拉松賽跑,有時超前,有時落後,如何讓我們子女在競賽中獲得最終的冠冕,實有賴家長做明智抉擇。

再者,大專生活,是信仰重新定位的時期。現今主內青年大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之後的信徒,他們在少年時期受到父母的保護,自然不曾經歷人生的酸、苦、辣,但在大專時期,往往須離開父母,負笈前往外地求學,在生活中面臨種種不順利與挫折,此時來自信仰上所提供協助的需要才會凸顯出來,從此信仰融入生命歷程,也成為未來不確定的日子裏,一股穩定的力量。有了這層認識,教會也積極催生各校園的團契及聯契,並設置輔導老師與輔導傳道,以協助主內大專青年信仰的成長,教會這方面工作雖已有顯著成效,但仍需各地教會加強推動,使教會所建立的輔導網沒有死角,幫助主內青年個個成為有信仰的新人類。






作者: 禾靜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