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4期1995年7月)
情詞愛語:[青年團契]同心同行──從相識到牽手

本刊社青小組策劃 記北區社青聯誼會活動 劉惠珍




清晨,天空掛著一抹淡藍,來自北區各地的社青,割捨了星期天睡懶覺的大好機會,趕著一早共赴盛會,因為在桃園教會新穎壯麗的大會堂,有北區社青聯契所籌辦的「同心同行」聯誼聚會。

經上記著說:「兩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摩三3),如何能尋找到同心同行的終身伴侶,然後過著同心同行的婚姻生活,便是這次活動的主題。許多年輕未婚的社青急切地想尋求感情的歸宿,也有不少已婚的社青再次前來探討愛的真諦。

在簡單的開會式後,首先由景美教會陳豐美姊妹,為大家闡述同心的重要,並說明在主裡結婚就是神的旨意,一切均當尊主為大,在愛之始就要謹慎,同心同行在愛中建立自己。

聽完陳姊妹精闢深入的勉勵後,大家也有話要說,聯誼會安排了二堂小組討論的時間,將與會的學員分為八小組,各組由主領人帶領大家探討感情問題,並加以輔導。以下便是此次討論的話題:


一、主內聯婚與非主內聯婚的觀念

1.一般未信主者對婚姻價值較不重視,但信主者卻不同,配偶乃是終生相守的伴侶。

2.婚姻是很奇妙的事,本是神意,但人卻三心二意,三心:信心、愛心、耐心;二意:合神意、合我意。

3.不要輕易說「愛」,避免造成傷害。

4.有人把主內嫁娶的婚姻,形容成三角形(△形),可以更趨近於神;而嫁娶未信者的則如正方形(□形),可能會離神更遠,不可不謹慎。

5.雅各式或以撒式結合的婚姻,最重要的是兩人的經營和溝通,幸福婚姻是努力得來,不是白白得到的。

結論:靠著神的帶領、禱告的力量,未婚者可以找到同心同行的人;已婚者則可過著同心同行的生活。


二、擇偶條件

1.應當尊主為大,有敬畏神的心志,許多條件還不能成就時,就當改變自己。

2.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你的,神所安排的,都是合於你的,首先必須像亞當先沈睡,順服神的帶領。

3.價值觀能認同,而且外在條件彼此相當為宜。

4.一定要有主內通婚的心志。

結論:神按著各人的生活情形和各人的缺乏來配合婚姻,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但心中切記:尊主為大、改變自己、不要懼怕、勇敢面對。


三、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如何表達?

1.不要驚動對方,可透過長執、長輩介紹,自己也要禱告,讓對方自願(歌二7,三5)。

2.透過同靈傳達。

結論:感情是最脆弱的一環,也是魔鬼常常藉以做工的管道;所以一定要用合神旨意的方式去表達,不可私自交往。


四、如何適當地拒絕及被拒絕後如何自處

1.拒絕人必須有技巧且坦白,不適合要勇敢說「不」。

2.如何判斷要或不要時,可由彼此個性或他人的話語來參考,用禱告來確定。

3.被拒後的心態轉換:或許神要找一個更適合我的。

4.應堅持主內聯婚,勿因此而自暴自棄。

5.用很多管道去打聽,只要喜歡,可主動去打聽,拒絕後仍可再接受婚姻介紹。

6.說「不」時要克服心理障礙,準備將來再見面時仍以主內同靈的心態相待;也不要以小事來拒絕婚姻對象。

結論:要肯定自己,不要因別人拒絕而否定了自己。


五、未婚社青的期望

1.希望常聽已婚大哥大姊的經驗,而大哥大姊們應主動關懷未婚同靈。

2.婚介人員的素質或態度影響甚多,他們應對所介紹的雙方有較深入的瞭解。

3.教會可加強舉辦社青聯誼,可有較多機會認識主內異性同靈。

4.介紹人太過熱心,或操之過急,易造成當事人壓力很大。

結論:現在未婚的弟兄姊妹愈來愈多,家人及教會同靈當以正常的心態待之,避免造成別人的壓力。


六、婚前保守聖潔

1.做事情之前要先聽聽心在說什麼,以免後悔莫及。

2.已是男女朋友,或論及婚嫁,但個人情慾若禁止不住,就要考慮提前婚期。

結論:在教會結婚接受祝福是最大的福氣,也是許多人心中的憧憬,勿因一時衝動,造成心中永遠的遺憾。

當活動接近尾聲時,各小組派員報告討論後的心得,並在閉會式前作檢討,有人提出可辦二天一夜較長時間的活動安排,包括已婚的弟兄姊妹,非只限於未婚;因為婚前是為要尋找同心同行的人,而婚後是希望過著同心同行的生活,婚後的人也是一樣需要輔導的課程來幫助。

最後以禱告會圓滿地結束這一天充實又活潑的聯誼聚會,會後大家還照相留念。有人在此次活動中居然和多年未見的好朋友相聚,而興奮不已,有人結識了不少弟兄姊妹,相約舉辦聯合的社青聚會,大家臨別依依,都覺得不虛此行,因為每人手裡不但拿著桃園教會所分發的點心餐盒,並且得到靈糧的美食、友誼的溫馨……,豐豐富富,滿載而歸!






作者: 本刊社青小組策劃 記北區社青聯誼會活動 劉惠珍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