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6期1995年9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迢迢路遠同他行──傳道娘的告白

若嵐



二月底的神學生暨家屬聯誼溪頭行,我有幸參與,融入活潑朝氣的新生代中,欣賞著群山環翠、嵐霧飄渺的美景;驀然回首,事奉神的路上,陪伴外子一路行來,竟已二十二載!

短短二天的聯誼,強烈感受到總會對神學生身心的照拂,及對其家屬的關懷較往昔更落實、更溫情、更人性化。這批新生代除了不叫人小看年輕,且在言語行為上得體外,更在各種「人職」的角色上──或人子、或人夫、或人父,更真情流露,更有血有肉。其實,這本理所當然,除卻神職的身分外,傳道亦是有情有愛、入世之人,自有人的身分職責、七情六慾。重要卻不易,但又必須要求做到的卻是──神職與人職之分寸、角色要拿捏精準,心態行止感情要適時調整,恰如其分,合時合地合職;不讓親情愛情牽絆聖工,亦不因聖工棄家庭不顧,徒增怨婦哀子。欲在二者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點,不在聖工與家庭徒留遺憾缺失,唯有隨時多方仰望祈求主,賞賜真智慧,知所取捨,不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到什麼地步就照什麼地步行。軟弱無知的外子與我,在這方面不知做到多少?但,可肯定的是,我倆皆羡慕傳福音的佳美腳蹤,也珍惜神匹配的這段良緣,因而各在自己崗位上竭己力共積財寶於天、共築愛巢於心。在攜緊「他」手同「祂」行之餘,感謝神的眷顧,賞賜二子加入行陣,一家四口日日得主愛灌溉、主光照拂,幸福莫此為甚!


看似缺乏卻富足

一九七三──婚後第二年,大娃七個月,外子終蒙揀選入神學院,未信之公婆頗不諒解,更導致大家族內軒然波濤,藉著祖母喪禮中,身為長孫的外子及大房子孫的我們(小叔及我)不拿香跪拜而大肆責難,公然羞辱公婆,更因此瓜葛原分妥之家產,胸襟開闊之公婆坦然默默承受一切,至終尊重外子的抉擇。

六十年代,台灣經濟剛起飛,仍脫不了篳路藍縷之艱辛:神學生津貼有限,一千元加上我約四千元的薪資,扣除外子因結婚標的死會及大娃之奶粉、褓姆費,所剩無幾。感謝神賞賜單純的信心,多年來,不曾為衣食憂慮,亦不感匱乏。近些年來,甚至能遨遊各洲各國,真的是看似一無所有,卻什麼都有。當時高速公路未完成,交通不便,家中又未裝電話,休假不多,多少思念、繾綣掛懷,點點滴滴全一一託付主耶穌傳達了!不敢也不願以兒女情長使他英雄氣短,成不了聖工大業;一心祈求他能多得造就人、造就教會的恩賜,不辜負主之揀選,不枉費我倆之異地分離。至於駐牧何處,上山下海,一切任憑總會差派,不敢妄言一句。既然甘心獻上,就要樂意順服,方蒙悅納。秉持這樣心志,不拘他是駐牧中南區之嘉義、北區教會,或關山阻隔之東區達六年,離家何止五百里,我皆能坦然見他欣然就任;除了偶而憐惜他馬不停蹄、千里奔波而黯然神傷外,不敢以淚摧其心,斷其腸使之行不得也,更不敢以婦人之仁、兒女之愛阻撓聖工。

傳道娘的生活其實不若傳言中的難與苦。至少,目前總會對傳道及其家庭的津貼和關注已改善落實甚多。重要的是傳道娘要學會獨處的藝術:能眾樂樂,亦能獨樂樂。畢竟365日裡無良人相伴起碼300日,因之心態上若能認清真相──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是自己原知願行之路,或許比較能開朗樂觀地迎接日起日落,安排拓展自己的休閒生活,積極進修技能學識,參與教會各項事工……如此這般,依然能把自己經營得色、香、味俱全,內外兼備;一樣可以女為「悅己」容,而喜樂不已。因為深信先生雖不在家,但主耶穌卻在家,照顧得更無微不至,而且體驗確實是這樣。此外,身分之凸顯,鞭策著自己更要靈修作工;除以身作則為兒女之榜樣外,亦不願外子辛勞所作之工因自己不長進而蒙羞受虧損──這一切固然是種壓力,但迫使自己更頻繁親近主,何嘗不是美事?曾經,多少我自認有理之事,被外子以大道理的帽子一扣,全變為歪理而獨自氣憤難消,待平心靜氣反覆思想,反慶幸有這種道理的大帽子戴,多年來方不致在軟弱中偏離主道。受苦於我確實有益,形體心靈也許備嘗熬煎,靈性卻更長進開展,得失禍福豈在表相?


倒啃甘蔗愈甘甜

子女教養上的單挑、挫折曾使我山窮水盡,望不到天明;外子實質上的分擔解憂、教養 是杯水車薪,遠水救不了近火。但他總不灰心地日夜代禱,頻頻以電話向二娃話家常,殷殷探詢諸多生活、學業的瑣事……神終不輕看我倆憂傷的心,而使二娃日漸長大懂事。如今,雖然還有好長一段路,我倆仍要陪著二娃走;但有主相伴可靠,風雨雲霧總會過去。「管他的,只要有主可依靠,其他的,主自會管。」是我倆不約而同的心聲。

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一直很喜歡這經節,面對生活中各種形色的誘惑與今生的驕傲時,常反覆思想此句深意而做出世入世之人生觀。尤其面對感情世界時,常不自覺聯想:就世界言,基督徒已釘在十字架,故對我而言,外子既已奉獻全生,更已是全然屬主,不再屬我,是如同沒了死了。那麼,本質上我是鰥寡孤獨的,而且確實是獨居的民──就基督徒的本質或傳道娘心態上的建設皆是如此。有此認知,就不會對外子做過多要求,且自己可活出另種豐富多采、喜樂的生命。除非他休假,恢復人職身分,我適時調整自己為有夫君的心態,把彼此的情懷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裡,朝更品質更精緻化的方向去經營。多年來,能更上層樓,愈見美景,如倒啃甘蔗,愈覺甘甜。套句時髦話──讓夫妻間更有空間,未嘗不好?

傳道娘靈修會已舉辦多屆,先後在大林、大同、清水、東昇、嘉義、台北諸教會舉開。感謝神,二十多年來,每回我皆能排除困難參與。欣見新生代如後浪推前浪不斷湧現,教會呈現新氣息;但相對的,亦有中途離陣的,或凋零殆盡的……總令我思緒翻騰,感懷唏噓!許多早期傳道娘的美好風範品德似乎漸行漸遠,隨風而逝。他們所處時代,主客觀經濟環境或許異常拮据艱辛,卻造就他們火煉精金的信心,堅貞不悔地在傳道背後默默支撐鼓舞,如燭燒兩頭般地為主默默滴下點點燭油,直到油盡燈枯。教會能成就今日的局面,她們功不可沒,主必紀念!後輩對這種因應廿一世紀全方位、多元化的各種教會世界局勢,在領受感謝總會對傳道的家庭更落實的關切之餘,也許傳道娘把心志投注在如何討主喜悅,如何做無言的見證,是在低吟「何日君再來」,淺唱「等嘸人」之外,另一種更有建設性的自處之道。

求主幫助,讓所有的傳道同工及眷屬都能靠主站立得穩,靠主常常喜樂,也求主繼續保守悅納我們如約書亞的心志:「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家事奉耶和華。」(約二十四15)。

期望將來在「那邊」點名的時候,你我亦在其中!






作者: 若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