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理
當前師生倫常的緊繃和無力,是五千年來所未見的。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此一跌入谷底的教育挫敗,使末日危險的日子,更加劇惡化。傳統的老師,原負有化育匡正之功,而莘莘學子接受如沐春風的潛移,如此圓融互動的校園裏,我們確信所培育的這批,將來必是社會、家庭各層面的生力軍。然而隨著時空移轉,今日的學生,明日社會的主人,究是精英?是蠹蟲?我們已沒把握!
師生間的衝突,以青少年時期為最,升學壓力及編班制度是主因。上段班不斷填鴨,功課擠滿。以分數掛帥,少一分便處罰。下課後忙補習,夜間例假日留校自修,體力耗盡。同儕間暗地較勁,朋友不再「輔仁」,教師無暇指導其生活處世之道。為補充體力,或排遣鬱悶,逕自吸安。因不容有話說,隱忍消極,終而厭世。下段班資質本差,學習意願及成就均低,課程卻多理論,無關技能。主科節數縮水,課堂擾嚷咆哮,老師無法亦無心上課。師長見面就罵,要不就是放棄(放牛吃草)。家長眼見龍鳳無望,或逼孩子作敗前困鬥,或態度轉劣,關懷減少,眼不見為淨;於是畢業之日,大批警力駐進維護安寧,平日管教嚴切的師長只好暫且趨避,以免惹禍上身。離開校園,成就高者繼續升學競爭,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早已淡忘或闕如;低成就者,游走升學或就業的邊緣,成群廝混,言不及義,暴走、色情、偷竊、吸毒……等,不一而止。
再者,教育內涵偏重知識,立德修身之「生命學問」不被重視,造成「師不嚴,而道不尊」。教師的地位及傳道功能既不被學生、家長及社會所尊重,授業、解惑等後續功能亦一併模糊。加上多元社會開放的助瀾:資訊媒體不經意的誤導、民主化多數決的荒謬、輔導制度鼓勵當事人自己摸索尋答……,所謂「自尊」、「培養獨立人格」,反使青少年在急遽多變的環境下,不及弄清是非、取捨,便莫衷一是地去做去嘗試,致令生活中飽受種種挫辱,懊惱、不安、不滿、怨懟之情,轉而投射在校園、家庭、社會等各個層面上!
今日,面對層出的校園事件及師生倫常的扭曲,教育當局也試圖改革,其中透過宗教導化的政策,是頗堪稱道的。我們認為,正確的管道應是透過信仰基督,接受洗禮赦罪,使師生在基督面前都成為神國貴重的器皿、寶愛的子民,此時教師便是「良牧」,教育的內涵便是「靈命優先,靈智第一」(約五39;提後三14-17),再透過追求與眾人和睦,落實「生命之道」;只要靈命不淪喪,便以永不移易的基督聖愛去包容豐盛他們(約十10-12,十三21、26)。準此,則賡續的知識技能學習,便是用來改善生活,突破環境,留心作正經事業(多三8);謙和待人,不再爭競嫉妒。這種「彼此相愛」的襟懷,使學生(稱為「主羊」)飽嚐信任、感激,而樂於學習,進而生發勉勵行善、事主愛人的終身職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福分,共同促動社會的和諧完滿。
其次,因信仰基督,蒙聖靈賜下合一的心志,老師願意為學生代禱,使學生獲致默化的保惠功效,能如主為彼得、保羅為提摩太代禱一般(路二二31-34;提後一3-4);這種「終身師生」的倫常──代禱、提攜、勉勵、親愛、祝福,無疑是醫治現今病態教育的良劑。我們樂見教育當局有所興革,更願本會率先倡行,畢竟這是我們能力所及,也是正確、蒙悅納且刻不容緩的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