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0期1996年1月)
專題報導:[青年團契]往遭喪的家去──殯葬事奉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劉淑芬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

當親人離世,喪家首次遇到這種哀傷的場景,往往不知所措,而坊間葬儀社索價漫無行情,如無經驗,很容易被敲竹槓,同時基督徒的喪禮應與世俗分別為聖,因此教會一向很關心治喪的聖工,一旦獲悉信徒的親人安息,都會派員安慰協助處理喪葬事宜。

然而治喪的聖工,並非人人都可以勝任,首先必須具有不畏懼接觸遺體的恩賜,且熟悉喪事籌辦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願意服務人的愛心。

以北區而言,已故的紀靈貴長老可說是這項聖工的導師,前北區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故劉重義長老,及現任治喪主委郭登層執事都曾追隨紀長老學習,他畢生致力於殯葬事奉,長達三、四十年之久。而劉長老對於推動治喪事工也是不遺餘力,去年底(民國八十三年),他接受訪談,那時他因病開刀出院不久,身體十分虛弱,但他仍然十分關心聖工,繼續協助信徒處理喪事,直到他病重再度住院為止。最後他親眼見到天使接他回天家,正如經云「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十四13)。



劉重義長老口述 劉淑芬整理




跟隨紀長老學習

大約在民國六十五年左右,我便開始參與信徒治喪的聖工,雖然當時我擔任的是教務負責人(非總務負責人),但聽聞有信徒安息時,總是主動樂意關心。由於紀長老離我們這一帶(萬華、板橋)尚有一段距離,不便常常麻煩他老人家,於是向他學習,不久便自己動腦筋,找一家合適的葬儀社,再視信徒的經濟狀況,協助治喪的事務。



傳福音、造就同靈

「治喪」是一件服事的聖工,如果有愛心、樂意去做,就會很快樂。舉辦喪禮是為了追念故人美德善行,協助遺族治喪的工作;每一場喪禮都是傳福音和造就同靈(包括遺族)的好機會,藉此使遺族得安慰,信仰再復興。有些人沒有全家信主,因辦好一場喪禮而來受洗。也曾有慕道者去世了,其家屬不知如何處理,請求教會辦理喪事後而來信主。另有人信心軟弱不聚會,因辦完父親的喪禮後便全家大發熱心。甚至有長老會的信徒因長久未去長老會聚會,親人離世不知所措,經人介紹來找我處理,事後非常滿意非常感激,還拿錢要給我,我拒收,請他們奉獻給教會,自此他們對真教會的印象很好。諸如此類的見證不勝枚舉,所以治喪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在此。



甘心為主做工

我不覺得從事治喪的工作辛苦,只要有心,認為這份聖工是為主做的,不會覺得辛苦。雖然曾有同工向我表示,協助治喪要花錢,有時自己掏腰包搭計程車往返奔波,有時還做花籃給喪家,自己損失很多,而喪家卻是奉獻給教會。我說,這是為主做的,吃點虧沒關係。常常有喪家很感激我為他們辦理喪事,就拿大筆鈔票要給我,我從來都不收,倒是鼓勵他們奉獻,因為這是義工,沒有做此聖工來賺錢的道理。



建立治喪委員會

從前我當信徒代表時便向總會提案,治喪委員會應建立起來,藉以造就信徒,避免讓信徒花冤枉錢。因為目前的葬儀社很黑暗,無標準的價格,信徒如無經驗被人牽著鼻子走,那就很遺憾。現在教會已建立治喪委員會,但這份事工需要講習一下,教導各地教會的總務負責人及治喪委員如何協助信徒辦理喪事,且如何使信徒得安慰。



治喪的認知

處理喪事應按部就班,看狀況來辦理,譬如老人家在家中過世者,應請當地衛生所出具死亡證明;如在醫院病逝者,則由醫院開立死亡證書;但像車禍,這是刑事問題,一定要先由檢察官檢查後才能收埋,這是基本的認知。另外死亡證書不要隨便給其他不明的葬儀社,才不會吃虧。

我們要事先與喪家言明,交由教會處理的話,不可以摻雜拜拜、唸經等,如果缺乏信心,受惡勢力左右,那麼我們不勉強協助辦理。曾有遺族同意以教會的方式來辦喪事,事後反悔了,我和傳道見此狀況便拂袖離去,因為辦喪事是安慰活人,並不是為了讓死者得救,這道理我們都明白。也有人已被教會除名了,然而其家屬都是主內的,我們仍應為他辦理喪事,安慰其家屬,他有錯誤是他與神的關係,與喪事本身無關。



省思人生

我從事治喪多年來有好幾次這種經驗,就是信徒離世前一天去探訪他時還好好的,但神以異夢啟示,當晚便夢見去看墓地,第二天清晨便接到電話說某人去世了,我們關心這聖工,神便與我們同在,很巧合,也很奇妙!

辦治喪的事我覺得很有意義,在喪禮時聽聽人生的道理,讓自己及活著的人再一番省思,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應如何事奉神。往遭喪的家勝於往宴樂的家,這是事實,對於每個信徒都有很好的造就。如同我前面所說的,這是義工,吃點虧無所謂,要有愛心樂意去做,這是為主所做的工,這賞賜將來要從主那兒領受,如果明白這道理,就會做得很快樂。



治喪工作的交棒與接棒

劉長老過世後(民國八十四年四月一日),由原副主任委員郭登層執事接任北區治喪委員會主委的工作。郭執事談及治喪的事奉時,也十分強調這份聖工的重要性,「辦喪事比辦喜事更易感化人心,當喪家見到我們熱心幫助他們,一點都不害怕接近死者,且看到弟兄姊妹踴躍參加喪禮,內心的哀傷得到安慰,且深受感動,因此許多信心冷落的同靈再發熱心,未信主的家人從此來慕道歸主的也不少。」

此外,他認為有些人在喪禮的證道中,一併介紹故人優點,是不適宜的。他建議應將「證道」與「故人略歷」的功能分別發揮出來,「因為在喪禮中也會有許多非主內的親友來賓在場,如果證道時能將信耶穌的好處、生命的問題作一番闡述,也不啻為另一種形式的佈道,至於故人的美德,則在介紹故人略歷時表揚追念。一場成功的喪禮,將使很多人得造就。」



治喪委員會的功能

從紀長老、劉長老等幾位先人熱心服事、殷勤耕耘多年之後,治喪的聖工已為更多人所重視,他們為此聖工奠下良好的基礎,留下了佳美的腳蹤供後人學習。目前北區治喪委員會置委員十三人,由區信徒代表推選,主任委員一人,綜理會務,副主任委員一人襄助之,並設有總幹事一人,及總務、財務組負責各一人,而各小區(註)並有服務人員直接協助信徒籌辦喪事、葬儀安排、殯儀館的接洽等事務。

治喪委員會除了協助離世的信徒家屬辦理喪葬有關事宜外,關於墓園的購置、規劃、管理等也在職責之內。目前北區墓園設於台北縣金山鄉,期待將來再購置更理想的墓園,造福信徒。另外,培訓的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民國八十四年首度召集北區負責人開辦講習,以後將繼續舉辦類似的講習會,但願有更多人加入此項聖工的行列。



 *   *   *   *




對於世俗人而言,喪事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不祥之事,然而感謝神,教會中仍有一群人不嫌卑微、不辭勞苦,為主奉獻時間與經驗,做此人所不願做的事,他們的愛心撫慰了哀慟的人們,他們的善工將蒙主紀念,直到永遠。

註:北區共劃分為基隆、台北、永和、板橋、大同、三重、桃園及新竹等八小區。

見證/我向來對喪事很敏感……

第一次認識真耶穌教會是從我外婆的喪禮開始。我外婆在六十幾歲時獨自去信耶穌,八十多歲安然辭世。因為與她的關係不是很親密,所以,在此之前,我對於真教會一無所知。由於她是真教會的信徒,家人便由教會來辦理喪事。

我向來對於喪葬之事很敏感,因為每次只要路過正在辦喪事的人家,就會發生倒楣的事;所以在參加外婆的喪禮前,我著實地猶豫了好一陣子,後來還是去了。那天告別式的證道、故人略歷,啟發了我對宗教信仰與人生的看法,同時我才知道外婆在信主這二十多年中,一直默默在為我們家人代禱。此外,當我見到同靈愛心的參與及關懷,也深受感動,心想連我自己都不敢接近外婆了,而那些非親非故的弟兄姊妹卻敢為她處理後事,真是不可思議。

喪禮結束後,我們因為感念教會的愛心,便偕同到教會禱告。起初我對這種靈言禱告感到畏懼,於是便求主讓我不要害怕,果然自此我便可以很坦然地道禱告,更奇妙的是我舅舅和姊姊居然在禱告中得到了聖靈,因此我相信這間教會有神的存在,隨即與姊姊們來慕道歸主。而那原本是個浪蕩子的舅舅也同來信主,完全地改頭換面。感謝主,幾年後,我的父母親也先後來受洗,相信外婆在天上一定很安慰,因為她生前的禱告已蒙主垂聽、成全。



基督徒治喪工作概要




治喪工作處理要項:



一、臨終前

(一)教會職務人員須常去探訪觀察,或時常保持與家屬連絡。

(二)提醒家屬,勿擅自將後事交給不熟識的葬儀社處理。



二、臨終時

(一)在家離世者

1.家屬須備妥身份證至當地衛生所,請醫生至家中開立死亡證明書,並依慣例備妥一千元紅包。

2.連絡葬儀社接運遺體。

註:殯儀館規定;若在白天上班時間內接運遺體,一定要有死亡證明書。

(二)途中離世者

1.常年久疾急救送醫者:

(1)請駐院醫師依病歷開死亡證明書。

(2)決定冰在醫院或送殯儀館。

2.意外事件或有他殺嫌疑者:

(1)處理人員需親自到場了解狀況。

(2)因涉及刑事訴訟(自殺除外),處理上手續煩瑣又費時,教會治喪服務人員除了保持中立外,更需要有耐心催促家屬儘快報案,其處理步驟如下:

a.家屬須向事件發生地之管區警局報案。

b.與當地檢察署檢察官於事件發生地調查。

c.最後到醫院開立死亡證明書。

(三)醫院病逝者

1.該院有遺體冷凍冰箱之處理方式:

(1)遺體暫放醫院冷凍箱。

(2)隔天再上醫院申請死亡證明。

(3)確定日期談妥喪事。

(4)出殯前一天送殯儀館化妝。

2.該院無遺體冷凍冰箱之處理方式:

(1)避免遺體放在走廊空地上,並向醫院申請死亡證明書。

(2)請教會治喪委員找葬儀社並確認價格。



三、治喪工作

(一)由教會職務人員與喪家籌備喪葬事宜。

(二)商討喪禮的時間與地點。

(三)選購墓地、棺木或其它葬喪物品,教會職務人員必須熟識其價格,才不致被敲竹槓。

(四)事先安排好喪禮的工作人員。

(五)治喪的費用由喪家自行斟酌,教會職務人員按其預估費用協助其治喪事宜。

(本文摘錄自民國84年10月號北區會訊)






作者: 劉淑芬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