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1期1996年2月)
信仰社會:[青年團契]彼拉多的軟弱──同意與反對的辯正

穀馨



祭司長、長老、文士和全公會的人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他們告耶穌許多事,彼拉多審慎的思考、詢問、判斷。他知道祭司和長老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抓來(太二十七18),他仔細調查後,對眾人重複強調,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約十九4、6)。彼拉多理當將耶穌釋放,但他卻軟弱得不敢主張正義、堅持立場,成為歷史的笑柄,遺臭萬年。

一個羅馬帝國的巡撫,竟然軟弱至此,頗值得吾輩之探討。

原來彼拉多也願意釋放耶穌(路二十三20),然而眾人大聲催逼他,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彼拉多面對群眾的呼喊,心裡害怕了,躲在群眾裡比較安全,姑且不論「真理是什麼」,反正是對是錯都有伴吧!法國哲學家沙特曾說過:別人的眼光是你的地獄。我們往往在眾人的眼光與言論中尋找自我的定位,我們的自我價值是被決定的,而無法自我決定。這正是彼拉多的心靈枷鎖。

眾人又喊著說:「你若釋放這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約十九12),是不是忠臣豈由眾人來決定?彼拉多應主張正義,維持公正的審判,才是真正該撒的忠臣,他心裡很清楚的。然而,自認為是忠臣卻不一定有利益,萬一該撒不察,誤信眾人的投訴,也認為耶穌要自立為王,謀圖造反,那麼,彼拉多的官運前途豈不一片黑暗?彼拉多精於計算利害得失,於是,正義消失於顧忌之中。法官判案若要考量個人前途與利益,勢必失去決斷的勇氣。我們在面對是非對錯的抉擇時,同樣的也會遭遇各種利害得失。有時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默認罪惡就是同意罪惡、支持罪惡。你一定要選擇「到底是站在那一邊?」沒有中間地帶。

最後,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太二十七24),他試圖逃避責任,所以洗手表明無辜(詩七十三13),但果真逃避得掉嗎?當駝鳥遇到危險時就把頭埋進沙堆裡,危險就不存在了嗎?彼拉多軟弱的原因就是不敢承當責任。同意與反對兩者之間有內在的同質性;同意別人的觀念和行為,不是因為媚俗、害怕孤立,自我並不因此被吞噬、被同化,「同意」蘊涵著裡面有個堅定的自我。反對對方意見和作法,不是因為偏見、蔽於無知,而是長期累積充沛的心靈能量,勇敢的主張真理的立場。

基督徒的人格是堅強的,基督教的倫理不是弱者的道德(如尼采所言),因為我們要得的是神的心,不是人的心(加一10),「既是這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八31),「有耶和華幫助我,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一一八6)。






作者: 穀馨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