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2期1996年3月)
專題報導:[青年團契]PART 2 專欄小組策劃記 日月紀行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雨齋‧淑芬整理



之一 大專篇

走過沙灘,總會留下一行腳印;走過歲月,歲月也將留給我們過去的回憶。儘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所告訴我們回到過去的方法至今仍無法實現,我仍愛在自己的心中馳騁著對過去的回憶,在腦海中,過去的回憶彷彿都釀成一罈罈的美酒。

但我也不是一個只知緬懷過去光榮,不敢正視未來的退縮者,相反的,我認為人唯有不斷地超越,才得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人應把努力放在當下,而不是對未來的憧憬和過去的懷念。但對我來說,過去的經歷和回憶卻是一種資產,在回想、檢討自己時,它不斷地給我修正的方向與前進的動力。正因如此,當初在盼盼找我寫這專欄策畫回顧時,我很爽快地答應了。為的是同工情誼,更是一種對自己過去經歷的整理與負責。


「女二305」的誕生始末

小組策劃過的專欄不少,但我選擇了「女二305」做例子,因為它距離現在時間最近,我還能在記憶中刻劃它完整的來籠去脈;其次它已經在去年執行完畢,可以把所有的功過是非都放在大家眼前。

打從80年開始,大專專欄的面貌便改為一年一換。當初考量的原因不外是希望專欄內容能切合時代需要、展現多樣風貌,基於「好戲不拖棚」的理念,我們一路由「大專生活與團契」、「心情故事」、「行路難」、「生活映象」,走到了「大人物小故事」。而每年的年中,就是我們為明年度專欄開始傷腦筋的時刻。在會議中,大家可針對自己或其它信徒的需要,對時代話題或潮流的反應,或認為《青年團契》能給讀者何種信息,提出意見,一同決定下年度的內容。

到了去年7月3日的會議,我們已經有了下列幾個方向,分別是:

1.結合信仰與專業的「信仰與科學、政治……」專欄。
2.報導教會同靈奉獻、捨己等感人事蹟的「一粒麥子」專欄。
3.提供初信者完整而生活化的真理介紹的「給初信者」專欄。
4.介紹動態事奉工作,如山輔、葡萄園的「禾場上」專欄。
5.認識信仰危機的「危機處理」專欄。

討論後,大家根據自己的能力、專欄的需要,投票選出了「給初信者」做為明年的專欄。暑假中的文字營,我們跑到東部的花蓮去進修、訪問,在風清水藍的東部海邊繼續討論著「給初信者──信仰這條路」的內容,大概確立了幾個主題如認識真神、基本信仰、愛心、服事和教會倫理。但這專欄該用何種方式來呈現?我們都不想讓它太嚴肅,反倒希望能用輕鬆、生活化的方式激發讀者的閱讀慾望,如故事、書信或小故事加講評的方式等。

到了11月30日的會議,有了初步成果:我們決定用以前從未嘗試的連載小說來表達,試就幾個人物身上的遭遇與喜怒哀樂,告訴初信者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最後,我們設定了三個主角,分別是初信的馨怡、已信的佳琳與未信的芊華,故事是在一所大學的宿舍中發生,因此稱為「女二305」。接著是人物的性格、背景、價值觀及對未來的理想等等,這些人物,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中,慢慢地成型、定位。後來,她們彷彿成了活生生的三個人,她們的故事,也正活生生的發生在我們心中。

有了人物、場景,還要有故事內容。如何讓故事與教導連結,成了一個吃力的功課;從初識、迎新舞會與安息日的衝突、消費與奉獻,到後來的失戀、平安和饒恕的工夫,我們一一為這些只有骨架的人物和故事添上血肉,添上喜怒哀樂。這樣的事當然不能與神造人,吹口氣就賜下了靈魂的大功相比,但我卻深深感覺,小說中的人物好像越來越清晰,因為在不知不覺中,她們已經成了我們身邊人物的具相,她們的故事寫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回首前塵 恩典滿溢 

隨著小說中不斷流轉的喜怒哀樂、春夏秋冬,它們也伴著真實世界的我們一起度過真實的喜怒哀樂、一年寒暑。回首這一年,小說中的人物茫然有之、苦難悲傷有知,但我們不也是如此?茫然和苦難悲傷都是我們人生的功課。雖然如此,許多的同工和大能的神卻也是引導有之、安慰分享有之。縱然是這樣一種埋頭動筆、甘苦各半的生活,但把這一切的喜怒甘苦統統加在一起,假以時日,便化為一罈回憶的美酒,再也不復從前的苦澀,而醞釀為生命的甘美。

專欄策畫的工作,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我們總是期盼著在我們所呈現的內容中,能真正帶給人們造就。文字就像是基督徒的利劍,讓你得以披荊斬棘、造就自己。營造這樣一個專欄的過程雖不輕鬆,但我們在世上的工作和歷程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一路走來,路途雖然崎嶇,但回頭一看,終究還是充滿了恩典。寫到這裏,不禁想起王維終南別業中的一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之二 社青篇

相信許多同靈都有同感,當青年一旦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稍不留神,就會陷於工作與感情的漩渦而無法自拔,甚至疏離了神。因此,如何避免青年的迷失,如何堅固活潑其信仰,進而將之導入事奉的行列,實是不容忽視的課題。有感於此,《青年團契》更積極地希望以文字來關懷他們,以期本會社青同靈在面臨工作的壓力、婚姻的抉擇、社會的調適及家人的互動等種種難題時,能藉著文章的勉勵,靠主迎刃而解,這也是社青小組之所以成立的原因。

社青小組就是專為策劃青契社青專欄的義工群,係於民國七十六年開始運作。設立的宗旨在藉文字的力量,輔導本會社青同靈並落實其信仰根基,民國76年2月首度以「社青生活與團契」的新風貌與讀者見面。

「社青生活與團契」的專欄主要以主題單元呈現,以邀稿、採訪、自撰或座談會等方式製稿。這個專欄延用多年,直到民國八十一年推出「行至四十」專欄,它係集結主內正值中年成熟階段的同靈,寫出四十歲的心情,藉以作為年輕人的勉勵與殷鑑。民國八十三年,社青小組另以涵蓋社青包羅萬象的生活信仰難題為訴求的「萬花筒」專欄呈現給讀者,文章的型態更具多元性,有散文、議論文或極短篇等;為培訓組員創作能力,該專欄多由組員自行製稿。因題裁新穎、內容掌握社青所需,推出後即引起廣泛迴響。此外,我們並進一步將觸角再深入各地方教會的社青團契,與社青面對面溝通,關心他們的問題,並藉此推介社青專欄。


以文會友 以愛相繫

我們的成員來自各地教會對文字事奉具有熱忱與恩賜的青年,以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年齡居多,由一名組負責聯絡主導,並有數位資深的文字前輩擔任編輯顧問,其餘有近二十位的組員在從事研討或撰稿的工作。每隔一、二個月,同工們就利用一個星期日聚集起來,策劃議題、規劃進度、修定文稿及檢討事工狀況等。在議題討論、意見交換、心得分享中,不僅協助推動了青契的文宣事工,個人靈性的生命也得到了相當大的激勵。近來,除了工作會議外,社青小組也舉辦了多次聯誼聚會,以家庭聚會的方式取代一成不變的會議,有助於增進彼此的認識與情誼,因此參與社青小組,是事奉,也是「以文會友」。

由於組員多半處於「成家立業」的衝刺階段,除了為打拼事業、照顧家庭外,在教會中也擔負著重責大任,而在百忙之餘再投入文字事奉的工作,著實不易,所以社青小組的義工最難召募,流動率也最高,有些同靈在受不了撰稿的壓力下而宣告放棄或退出。雖然如此,神還是眷顧我們的;近年來,社青小組有了長足進步,義工的穩定性也增加不少。有些組員為了寫稿,甚至犧牲睡眠;有人為了開會,甚至捨棄了休閒生活,好不感人!雖然也曾有灰心氣餒的時候,雖然也曾有力不從心的無奈,但是,在組員們相互鼓勵、代禱下,那種靈力又不經意地湧現……,尤其在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錄用刊登、深獲好評時,十足的喜樂又乍然而起,這不也是文字事奉的〞意外恩典〞?


作主工 不落空

文字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一篇感人的作品,往往可以安慰憂傷的靈、激勵失意的心、振奮發酸的手;無論國內外,只要有弟兄姊妹在的地方都可以感同身受;更重要的,它能帶給心靈紛擾的現代人,一片可安歇的青草地,也是「心的故鄉」。於此,文字事奉是神聖的,是不凡的,更是無價的祭壇;它是所有基督徒應當背負的十字架。創作,雖然如孕育新生兒般的艱辛;但,我們深信「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我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更願上主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






作者: 雨齋‧淑芬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