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3期1996年4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離鄉的日子──談漂流中的安居(二)

筱涵



前言

三年半前,因工作關係,幾乎要常往海外跑(大陸、印尼、美國),由於每次出國都是二、三個月,所以海外生活成為我的生活重心(平均一年有十個月以上在國外)。

多數人在海外,皆是久居於某一個地方,但我的工作卻不全然如此,因為我必須在海外做開拓、支援的工作。當然,公司一切順利,我只要待在同一定點即可,但,如果其他地區需要支援,我必需轉載他區,值至完成工作,才能離開。

八十二年我開始駐外,那年大多數時間在大陸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駐廠。八十三年前半年在印尼,八十三年八、九月在美國,八十三年底至八十四年六月在印尼,八十四年七月至今一直在大陸廣東東莞;我將這段期間的生活經驗紀錄下來,以供海外工作的主內同靈參考,希望能對需要的人有所裨益。

為何到海外工作?

一、具有挑戰性、新鮮性或是對於現在環境的不適應(若只單純為此原因到海外工作,較不易長久)

對年輕人而言,具有挑戰性、新鮮性的工作,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誘因,但一踏上海外工作的路,方知其中的滋味;海外工作的型態多半不同國內之工作型態,因為一般產業外移是基於台灣的勞力成本過高,所以外移的目的是降低人工成本,故,外移地區皆以人力充足、人工便宜為考量,如:中國大陸、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墨西哥……;既然老遠跑到國外投資,則必然會充分利用其人工,所以工作時間多數平均不少於一天十二小時,而且無例假日,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雖說在海外是一個管理者、技術員,但所背負的責任、勞心的程度遠過於在台灣工作,簡言之,在台灣管理十人,到海外至少要管理百人以上,較台灣於十倍的工作量是一種保守的估計。

二、為了「錢」,為了「前途」(為此原因,則較會具有極大的耐力、毅力、恆心)

進入大公司或在制度規劃完善的機構,若非八年、十年是難以晉升到主要管理者的地位,這對於一個幹勁十足的年輕人無疑是眼前遮滿了烏雲,期盼用時間去等待,等待烏雲漸行褪去能淺露雲霓,經過時間的洗滌,到頭來已將至半百;這是一種必經的模式(除非您作的是論件計酬式的工作,作多少得多少)。突破這種窠臼的唯一辦法,就是到海外工作;因為上層管理者多已成家立業,年近半百,要他們拋家離子去海外受苦,是不會有人去的,因此,工作管理者的重心就順利轉到中、下管理層來,這個轉移過程,給四十歲以下的青年人舖一座橋,這座橋突破時間的限制,能以較少的時間去獲取更高的職位或金錢。

相對的,就必須花費更高的代價,而這個代價就是花更長的工作時間,負擔更重的責任,承受在海外的孤寂,甚者,在高層管理者中鬥心鬥智。

如果您想到海外工作,先給您三個衷心的建議(如果您已到海外,請您力行):

(1)海外工作是去受苦的,要有接受「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

(2)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堅持不抽煙、不喝酒、不去色情場所;堅持每天晚上讀經、看書、寫字;堅持早睡早起、每天有固定作息(要避免多采多姿);堅持不發怒、不驕傲、不大聲斥責屬下。

(3)把自己全部投入工作之中,除了睡覺就是工作。

生活經驗(安居的生活)

一、規律的生活

過海外的日子,最重要的是要千篇一律,生活得很規律。

在印尼時,我一定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五點十分至五點四十分去打網球,打球後沖涼吃早餐,六點坐車去工廠。每天晚上八點回來,若是星期二、四則下午五點去打高爾夫球,每天晚上十點前一定要就寢。逢星期日不加班,就去傳統市場買菜、買水果,或到小鎮去看看;逢假期時,就搭飛機去臨近小島玩二、三天。

在美國時,每逢星期六、日就開車去購物、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到鄉間去看一看,或是幫美國的公司同事裝設電器,然後高高興興的在他們家玩一天。

在大陸時,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十點(有時甚至更晚),一天下來,已是疲憊不堪,幾乎看到床就呼呼大睡。每月大概只有一到二天是休假的星期日,我多半在宿舍看書、睡覺,運氣好的話,就會和一些台商泡茶、聊天。

總之,在海外生活,愈是規律儉樸,開銷才容易控制,安全上也比較有保障。

二、不花錢,才能賺錢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怎麼聽別人講,海外工作是多麼的五彩繽紛,猶如過帝王般的生活,權威無上……,其實,這是報喜不報憂,比如:哇!什麼東西多便宜。結果花費完一盤算,是一筆可觀的數目;娛樂場所有多便宜,可是仔細一敲,都不便宜;很多人到海外,為的就是多賺些錢,結果,幾年下來也賺不到什麼錢。

很多人忽略了,印尼、大陸工資雖低,但是便宜的生活環境卻不是台灣人所能接受的,例如:約台幣三點五元的餛飩二十個一大碗,你敢吃嗎?約台幣五元的大碗麵,你敢吃嗎?如果你不敢吃,就不會有低的消費,因為在這些地區已自動將市場區隔了,三點五元的餛飩,五元的大碗麵是當地人吃的,而台灣人是要去餐廳、飯館、酒家(即台灣的飯店),一餐下來免不了就是台幣一百至二百元,不見得比台灣便宜。

在美國的超市買東西,確實是很便宜,像維他命丸、電器用品……,結果,每次去就買一大堆東西。

其實海外工作已是勞心、勞力,所賺的都是辛苦錢,應該能省則省。現在心裡最大的感受是「能不買」就是最便宜的(買一大堆很便宜卻用不著的東西,其實是買到最貴的)。

三、戰勝寂寞

在海外最大的敵人就是寂寞。一般在海外,電視、報紙、雜誌都無法像在自己故鄉一樣的親(那種品味、型態、電視的發音都不相同),所以在休閒時間,每個人都必須具備一套處理的辦法。

有人會去看電影,有人會去跳舞、唱歌,有人會去PUB 喝酒,各種名堂(這是一般未信主的人排遣寂寞的方式,他們將台灣的娛樂陣地轉移到海外);而我,則多數時間用來看書(每當我從台灣出門到海外,必然會隨身帶五、六本書),因為實在找不出更好的休閒方式。也許偶爾會出去採購一番,有時翻山越嶺都會叫司機載我去。要不然,坐著飛機到偏遠小島去度假,暫時鬆弛自己。

在美國時,我喜歡去超市。不見得要買,但是一個店可以逛三、四個小時,有時候只為了買幾瓶維他命,要去逛四、五個店,甚至會覺得不妥當,還猛翻購物雜誌或報紙廣告一再比對,一個星期一個星期的,就這麼度過,也樂在其中!

四、一慣的謙讓

也許是台灣的禮貌教育做得很成功吧!記得三年多前到大陸,一直向人說「請、謝謝、對不起」,到最後他們這些大陸幹部乾脆對我說,沒有人對他們這麼客氣的,何況我是台灣來的老闆,我講「請、謝謝、對不起」,他們反而很不好意思,不知所措。初去印尼時也一樣,Thank you、Di Li Ma Ka Si(即印尼話的謝謝)一直掛在嘴上,最後也是他們的幹部群起舉發我了,理由同大陸幹部一樣。

雖在這些地方住上半年,但這個習慣還是改不掉,不過,我倒是發現不少來海外的台灣人,已經變得粗聲厲氣的,尤其對待當地人,比一個小學老師對待學生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因為從台灣至海外,職位膨脹,管理的人數眾多,大有萬人之上的感覺,一不小心,謙讓的修養就蕩然無存了。

我認為:「人無貴賤之分,只有工作之別。」工作若做不好,該處罰則處罰,該解就應解雇,不得稍有寬貸。但,這絕不能影響我們固有待人處事的方式;謙讓,如果是應該做的,則必須要一慣的謙讓。

五、壓力、責難的承受

如果說在台灣做事,是「天塌下來都會有人擋著」,那麼,在海外就不能如此。在印尼時,我幾乎是天天被美國老闆三更半夜叫醒(因為美國正好是白天),然後在半睡半醒間被嚴厲指責,被罵完後可能就睡不著了;壓力、責難是隨著職位的晉升、權力的擴大而一齊增加,愈往高處愈要忍受寒冷。

六、離鄉背井的調適

「月是故鄉圓」,這只有久居異地的人才能深刻體會。一般在海外住久的人,就會想念台灣的好。台灣有親人、朋友,有熟悉的家鄉小吃,有很多有趣的電視可看……;很奇怪的,這種思鄉的滋味卻不反應在嘴上,嘴上總是要說:「大陸多好!印尼多好!美國多好!」其實,才不是那麼一回事,說穿了,故鄉最好!

保羅有句話可作為異鄉人調適環境的準則:「在什麼地方,就作什麼樣的人」;相信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和故鄉完全一樣的,何況是不同的國度,甚至是不同的人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既然踏在別人的領地,就要尊重這塊地方,而不是把它拿來和台灣比較,自然而然就能體會這塊地方的好,如此才住得長久,才不會思鄉情切。

七、勿失本性

一個人的性情、道德水準、平常修養,這些是長久歷練的,可是一到了海外,換了不同環境,周遭換了一批不同的人,權力膨脹迅速,在新環境,所有的部屬都仰望這位台灣來的主管,主管說一是一,主管是權威的;此時,本性就會動搖,原來規範約束的力量在新環境消失,本性易失其良。所以,在海外更應學習以自己約束自己。

落地成長──何時何地都能安居

自從三年前在海外工作,就一直以這樣的看法自許「草的種子能飄到哪裏,就能在哪裏落地生長。」人何嘗不能!草到哪裏,終究是草,本性不能失,本質不能變;基督徒走到哪裏,還是一個基督徒,本性不能失,本質亦不能變。到海外,沒有教會(或是距離遙遠,或是工作時間很難搭配,或是交通、安全上的考量),但是更要學習安靜自己的心。安靜才能安定,安定才能安居。






作者: 筱涵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