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3期1996年4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移民?

蔡恆忠

基督徒到底該不該,可不可,或宜不宜選擇移民﹖這樣的問題似乎已被談論了許久,也談得很多。大多數的人應能瞭解,移民與否,首應考慮的是對信仰的影響。如果自己和子女的信仰,及參與教會事奉的領域,能因移民而再創新機,則移民,應是相當有意義的。

從大角度看,過去四十年來,主耶穌特別恩待台灣的真教會,使社會自由安定,聖職人員重視靈修,而在真道上紮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礎,宗教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也造就了許多很有恩賜的聖工人員,我們幾乎可以說,台灣的真教會信徒已儼然都是基督精兵,不僅對聖經和所信的道理,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且願意而有實力去參與教會的福音和事奉工作。

在這種時候鼓勵移民是恰當的。使徒時代,教會在耶路撒冷建立基礎後,福音開始往猶太全地擴張,同時由腓利傳入撒瑪利亞(徒八1~12),更藉著保羅的蒙召,以安提阿這個外國城市為福音重鎮,向非猶太人宣揚救恩,將神的恩典進一步地推向地極,正如主耶穌在升天時所吩咐和預言的一般。

真教會那麼多的優秀聖工人員在台灣,對台灣的聖工有很大幫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整個「真耶穌教會」所能貢獻的,卻相當受限,受限於世界和其他族群的接觸。目前世界各地的真教會,都亟待更深入的道理培育和聖工訓練,來協助年輕的一代承擔起主的託咐,承接教會下一波的事工,讓他們順利地進入另一階段的事奉。我們樂見主耶穌在各地預備了許多年輕而合用的僕人,以投入日後普世性的聖工;然而,在這之前,璞玉的琢磨,正需要我們與主同工。

所以,在不勉強的情形下,如果本身條件適合,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是離譜得無可救藥,台灣的信徒應可考慮移民,選擇有教會的地方,積極參與當地聖工。

然而,移民的動機,若完全脫離教會事奉的使命,只為子女的教育,或為了持有另一國的護照,則移民將是痛苦的。有些信徒把孩子送出國,自己卻放不下台灣的工作和事業,不只自己奔跑勞累而時時掛慮,孩子單獨在異鄉陌生的環境中,摸索年幼成長的日子,也很令人提心弔膽。

主耶穌要我們重視神國的事,只要我們盡了自己的本分,殷勤工作,祂必看顧我們的生活。有心移民的信徒,只要下定決心,面對新環境,接受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考驗,必可在異地開創新的人生,尋得新的事業方式,投入新的教會事奉工作。

移民,也不應該有逃難的心態,世間絕沒有一個天堂,讓人可以逃離所有的困難和惡劣環境。

加拿大應可算是台灣移民的首選,在聯合國的年度評鑑中屢次在最適合居住的國家當中名列前茅,因為它有寬闊的空間、優美的景色、受尊重的人權、多元文化的社會、融洽的種族關係、秩序良好的交通、完善的教育和福利制度。從小地方看,儘管是偏遠的山區公園,公共廁所也都乾乾淨淨,且備有衛生紙。這大概可以算是一種最起碼的人性尊嚴吧!不必去面對突然而來的窘態。

然而,這樣的國家,打開報紙,兇殺偷搶的消息,也是日有所聞;社會新聞不虞匱乏,虐待婦女兒童、性變態更是常有的事;走在大城市的熱鬧街道,路邊也不乏伸著手的乞丐。想要移民的人,有足夠的理由去編織一個美麗的夢,但不該是不著邊際的夢。

移民,是令人振奮的,因面對全然新穎的事物,卻也是委屈的,因必須時常懷念舊日好友,且暫時捨棄一些熟悉而慣用生活工具和技巧。所以全家的每一位成員都應有些犧牲,共同學習去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步調,互相鼓勵慰藉,使移民成為生命中新的起點,重新為自己和家人在信仰和事奉上,尋找新的定位。

我們在神的眼中是非常微小的,像水桶中的一滴(賽四十15)。但同時也是非常寶貴的,是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一生當中,有機會就應靜下心來,仔細揣摩這個微小而寶貴的角色,該走那一個方向。我們蒙揀選,絕對有不凡的意義,而移民與否,不啻是揣摩生命中這層意義的一種機會。






作者: 蔡恆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