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3期1996年4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從聖經觀點看移民現實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梅曦

人類是一部移徙、安定、發展的歷史。自古而今,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土著部落尋覓河谷、耕地而作集體徙置,為保持民族生命延續而與險惡大自然搏鬥。適者生存、敗者淘汰,已為昭彰事實。新近三、四百年,人們或為逃避天災人禍,或為拓展視野、改善生計,或為保持宗教信仰自由純正,不斷移民。十七世紀以來,基督教的擴展與歐洲殖民地運動有密切關係。法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傳教士、修道士跟隨著商人、殖民地行政官,到了偏遠的菲律賓、中南美洲、非洲。十八世紀的荷蘭及英國等國的人們移殖到印度、爪哇、中國。這是基督教海外傳教及移民結合相當有成果的時期。

移民歷史已久的中國大陸,明清以來因西風東漸,東南亞沿海的同胞,為謀取生活家計而遠渡海外,在極大差異的語言、文化生活環境中,雖受歧視、差別待遇,仍含辛茹苦,勞動經營,孜孜不倦。清朝時代的華工苦力,對於美國西部的拓展、鐵路舖設與巴拿馬運河等工程的投入、犧牲,有不可泯滅的功勞。八國聯軍後,美國將庚子賠款退轉成為獎助中國學生放洋留學,資優留學生遂勤工儉學於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等國。中國文化漸進、深化地介紹於西方,同時,西方民主制度與科學方法引進中國,風起雲湧,群英輩出。此外,南洋、英國等地的華僑,在經濟地位的建立,是血汗與耐力的成果。

美、加、澳、紐等國為中國人心目中的移民目標。因各國法制政策、經濟需求、人道主義等等不同原因,接納了移民、難民,再加上移民法令中的「優先」條例,移民以目的地國的生存空間、發展機會為他們動向考慮。因此,移民數目不斷高漲。以美國為例,一九九三年一年內,中國移入美國六萬五千五百名,台灣移民為一萬五千名,美國猶太血統的後裔佔全世界猶太人口約有百分之四十五。七百餘萬亞洲人分佈以美國東西兩岸為主的各地,中南美洲人在弗羅里達、德州等地逾兩千萬。預估到了二○五○年代,包括亞裔在內的「少數」民族,在美國將成為超過百分之五十六的「多數」民族了。追溯移民開創的遠因,是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的。一六二○年,英國清教徒為擺脫英國僵化的國教,尋求清淨土地,一群人乘搭「五月花」,歷經三個月的航程,於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達了麻省普利茅斯,開創了尋求新生活的移民潮先聲。一七七六年獨立戰爭後,美國有效地推進民主自由法制,以其人才之眾,提高科技工業的精進,人們殷勤工作、進取向上,各營所需、各得其所,造成了各國民族大熔爐的美好條件。

聖經歷史中圍繞神人契約為中心的選民之移動腳跡,可作為今日移民動向的資鑑:

一、立下「搭帳棚、築祭壇」的志向

神是信徒生活的中心。人為求生需要,成家立業。創世紀第五章記著一般凡人的典型:若干年歲生男養女,又活了若干年歲便離世的人生。一代過去,一代又來的現實中,人當學習以諾的「與神同行」,來決定生活的目的,以便有凡人所無的「被神接去」,享受永生的終局。

在「搭棚築壇」中,難免有重重困難。諸如未能有效掌握僑居地的語言文化,在寄居生活中有作犧牲第一代,寄望將來轉變的一種「失落」心態。然而,從聖經有關鄰舍相處之道(箴三27~31;利十九13~34;彼前二12),外邦人當因信徒之信仰、德行得益處的教訓看(羅一8;加二9;弗三8),信徒應走出家門,汲取社會資訊,多方學習,與人擇交來往,作文化的磨練與養成。如此,既能擴大生活圈,調適身心,又能為傳福音、作見證、培養有利的條件。至於熟諳僑居地生活習慣、語言文化的信徒,接受專業訓練,求主謀得安定的生活後,更應從事地方教會聖工興旺的長計,努力培養文宣、地區宣道、又專業又屬靈的主內青年,機動地推行福音工作。

二、於僑居地努力作見證

猶太人僑居的地中海世界,猶太教的文籍經典因而得翻譯、流傳,文士哲者史家輩出。在猶太僑居地的外邦人,傾慕有淵源流長傳統,又有倫理教訓的一神信仰體系,因而敬畏神,歸從猶太教。猶太人的「會堂」成為維繫他們社團信仰及生活的重心,也成為教導外邦人入教的重要場所。基督徒也不例外,使徒行傳八章記猶太教入信的基督徒受逼迫時流散到撒瑪利亞,因他們傳福音,不少撒瑪利亞人信道歸真(徒八4)。另外,保羅的三次宣道旅行中,傳道的對象包括了猶太人、外邦人。多處有當時猶太入信的及外邦信徒的家庭聚會,有亞居拉、百基拉夫婦為典型的人們(徒十八),一面織帳棚謀生、一面接待信徒,努力傳福音(徒十八18~19;羅十六3)。使徒時代的信徒就是如此遵照主耶穌向外傳福音的賦託(太十6~8,二十八18~20;路十1~7,二十四44~49;徒一8),為「真理出外」作流動性的福音「旅客」(約參5~8),在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商業、文化重鎮以家庭教會為據地,一站又一站地櫛風沐雨前行。

美國有屬家庭教會形態的移民信者,首先密集於福音的中心基地,教會工作發展一段時期後,若干家庭主幹分子辭去工作,遷移到另一沒有信徒的地方,住定下來興旺福音工作。如此,教會呈星狀推展出去。無家計來源顧慮的信徒,可以如此為福音而遷居、走動。

行文至此,順便介紹一九九三年「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香港區委會出版的《權能的道──真神如何尋找並改變一個民族》(作者薛洛瓊 Joanne Shetler 及普佩蒂Patricia Purvis)。書中是敘述一位來自南加州農村就讀大學基督教教育系的女學生,加入了「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受過叢林實習、語言訓練、危地馬拉山區宣教實習後,於一九六二年抵達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本屬獵頭族,人口不到一萬的巴朗奧地區(Balangao Region)。瓊與另一年輕女同工,學習當地方言、深入當地生活,以禱告勝過邪靈、巫筮勢力外,用解釋的、推理的、例證的談道、授課感化了老村長及許多居民來相信耶穌基督。她們在翻譯會實質、多方的人力、物力資源支援下,一九七四年達到從一村落、又另一村落地教會不斷增長。

瓊與同工村長們,經過困難與危險,放棄了物質與舒適生活,對於排斥福音的地方,使用新方法,鍥而不捨。藉著信徒背後禱告的力量,更多遠方、近處的人相信福音,而且於一九八二年巴朗奧語的聖經,終於完成而有奉獻之禮。這位為福音而作蠻荒移民的女作者說:「這一天所代表的,是我以往曾努力過、渴望過、禱告過的一切。我很樂意再付上生命的另一個二十年。」

當然,這一則為主作「福音移民」,需要有如「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實際有效的規模、奉獻精神、明確工作目標,在全教會支持、祈禱下,主的旨意帶領下,才能達到。本會六○年代至九○年代的海外教會的建立,大多藉助於移民及留學生。嚴格說來,目前傳道工作由極少數專職工人做「游騎兵」勞苦奔走,而有中國移民的據點,協助教會,發展事工。今後,除了繼續向亞洲人及其他各國人傳道見證,聯總應加強宣導「福音移民」,推行有效辦法,落實世界傳道工作的差傳、培訓。突破現有的模式,支援本會已發展起來的移民教區,並作福音「部隊」的訓練與奠立人力財力資源的運用。又各地的僑民,如果努力作到地區、總會的聖工發展,本會的「真道傳遍天下」的憧憬,則靠主指日可待了。






作者: 梅曦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