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蘭、嘉文、雅如採訪;嘉蘭整理
話說從頭
民國78年以前,馬公祈禱所一直附屬於高雄教會,由於地處偏遠,加上無專任傳道,使得開拓工作極為緩慢,後來總會為加強當地宣牧工作,乃差派黃東文傳道駐牧,全心致力於此地的開拓工作。79年到81年之間,足跡遍及島上大大小小九十幾個村落,除了類似七美、望安等無法以車輛通行的離島,近如馬公市,遠似西嶼鄉,家家戶戶都曾收到教會的傳單、福音小册。
雖然駐牧馬公之前,馬公祈禱所已成立了二十餘年的光景,但在這期間,澎湖境內並未建立會堂,世居當地的信徒也僅只張媽媽一家。「那時下了飛機還不知道要往那兒走。」他回憶說。往後幾天,他晚上借住親友家,白天則到處找房子。
尋屋歷險記
依照總會預算,開拓經費一年是十萬元。這十萬元包含教會及開拓工人一年內所有開銷。
剛到澎湖的黃傳道,看到馬公市區成排矗立的房屋,自信滿滿地騎上機車,傾出全力打算找到一處可供聚會、接待、租金低廉、交通方便的「多功能」場所,那知……
「一開始以為很容易,馬公市這麼多房子,豈有租不到之理?找了一個星期,我開始心慌了。原來眼前看到的房子都是政府的,一般人不能租。這下麻煩了,我開始變得沮喪起來。」
「真的連一間房子都找不到嗎?」眾人好奇地詢問。
「其實也不是,也曾經找到一間不錯的。但一問才知,一個月租金八千元,這怎麼成?租了房子後連吃飯都不夠了。」他接著說:「還有一次更荒唐的經驗:那天晚上,我騎機車經過一間空屋,外觀看來滿大的,交通也方便。那時心裏就想,這位置看來很不錯,不過晚上看不清楚,等白天再來看真切些,順便找屋主談談。第二天一大早很高興地跑來,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這不是空屋,而是一間大型的棺木行。」
奇妙的帶領
「錯將陰宅當陽居,這個玩笑真是開得有點過火,不過最難堪的卻是──沒有人和他開玩笑,是他自己和自己開了這樣一個大玩笑。」
「那時心裏真是五味雜陳……」他一面說,一面苦笑著搖頭:「回去以後,我痛定思痛,原來以為容易的一件事,竟然變得這麼困難,怎麼會這樣呢?為了找到合適的房子,我比平時更用心禱告,甚至還禁食禱告;但事實上,我早已想好了作法、程序,認為自己的力量可以完成這件工作。一切的禱告根本是欺騙自己的表面功夫,表面上看來倚靠神,事實上根本是在倚靠自己。」
想通了這個道理,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無知幼稚,不禁悔恨交加,隨即跪在神面前認錯,求神原諒。「那時我才真正學會什麼叫「交託」。禱告完後,心中立刻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聲音:『快了!』果然,第二天就找到了。」
這次找到的地方,果然正如他理想中的「多功能」場所:月租金只有三千元,距車站不到100公尺,還是整棟的建築呢!這樣「俗擱大碗」的機會,還真是可遇不可求。難怪他連聲說:「主的帶領真是奇妙。」
三千寵愛集一身
雖說蒙主祝福,能找到價錢低廉又交通方便的房子,但是屋舍內部「家徒四壁」,更需眾人的「愛」來妝點它,使它成為一個適用的工作站。花了一萬元裝了電話,經費也所剩無幾,所幸,這簡單的小屋,因肩負著開拓離島聖工的重大使命,倒是「三千寵愛集一身」;「當時知道的弟兄姊妹都很關心,像淡水教會提供不少睡袋,而電視機是高雄教會奉獻的。一些來訪問的弟兄姊妹,如當時的榮總佈道小組、北投教會、大同教會,來到這裏,看到百廢待舉,也都有力出力。電扇、碗、睡袋,就是他們留下的。房子需要櫥櫃、桌椅,幾個軍中弟兄就找木板釘做,並用裝醫藥的空箱子做成置物櫃,大家絞盡腦汁,找克難品、二手貨,甚至到廢棄物集中場『尋寶』,無不希望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佈置一個適用的家。」
這個克難小屋,在隨後一年中,扮演了重要的「工作站」角色,翌年,總會出資買了現今馬公市中心舊會堂為永久據點,「克難小屋」於焉功成身退。
有了「根據地」,他開始尋思如何推展福音工作。「當時是考慮到澎湖人大多不曾聽過真教會,況且當地只有兩家信徒,不像台灣,信徒多,觸角廣,可以負擔帶領的工作。所以就計劃先地毯式散發傳單、小冊,讓居民接到福音的訊息,知道有一間真耶穌教會,之後再找較有心者,做直接訪談。」
以傳道個人的力量,如何能完成這龐大的工作?講到這裏,傳道又是感慨又是讚許:「這都要感謝彰化教會的迦勒團契!」
原來自民國80年至81年這一年的時間,彰化迦勒團契的老人家,每月固定來一批人,一來就待上三、四天,由傳道分組分批載他們到各個村莊入口,然後他們就開始走遍全村,送發傳單,一年來從不間斷。早上工作3小時,中午接他們回來吃飯,下午再送他們去發3小時。「這些老人家真是精神可嘉!」他說:「澎湖的夏天,太陽又毒又辣,但他們早上都工作到11點,下午4點太陽熱力尚在,又趕著出發,直到6、7點才回來。冬天,海風又冷又強,但他們毫不畏懼。像這樣的工作,實在不太適合老人家,況且他們之中有的身體並不是很強壯,甚至有生病的,有時我都不禁替他們擔憂。煮飯時都要研究食譜,怕不合他們的胃口,晚上還要逼著他們吃葡萄柚,降血壓。雖然他們以老年人的體力,做年輕人的工作,卻甘心樂意,毫無怨言。
就這樣,這群年長的基督精兵勇往直前,將福音的訊息撒遍這孤懸海外的離島。
民國82年,總會差派工作有大幅度變動,這時黃傳道也調差到香港。計劃中的工作只進行到第一階段,無法如願繼續推行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是否有遺憾呢?面臨這樣的詢問,他倒不否認,不過他也強調,更多的其實是感謝。
「當時來到澎湖,是基於使命感。我曾到澎湖的南海虎井──那是一個偏僻的離島,而我卻在那兒看到一般教會的會堂。當時真是感觸良深。一般教會能將福音傳到這窮鄉僻壤,自詡為真教會的我們,為什麼沒做到呢?所以當初來澎湖,一直覺得自己是來完成任務的。」
然而,神的心意誰能揣測呢?當第一階段的工作完成,準備展開訪談、跟進工作時,他才知道自己被調差到香港,不但無法如願延續計劃,甚至連關心都做不到。如果來到澎湖開拓是使命,是任務,何以工作會嘎然而止呢?「坐在回台灣的船上,我不斷想著兩年來的一切,豁然頓悟,原來到澎湖做開拓,不是使命,而是磨練──使命是非成不行,磨練卻是神的慈愛教導。後來到了香港,發現香港的情形更陌生,使我愈加明白神的慈愛恩典。兩年之間,我學會開拓工作,學習如何從無到有,對在香港之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在他離開澎湖之後,他終於深深體會。
採訪後記
雖然進入大專小組已有一段時間,但實地參與採訪、製作稿件,卻是頭一遭。因此,當我們接下「馬公採訪報導」這聖工後,莫不惶恐,深怕有辱使命。此刻,採訪工作告一段落,我卻欣然發現,當我們採訪時,神同時也藉著他們所作的來策勵我們。
其實早在月初,採訪小組一行人,即已走訪澎湖,在三天中探問各地信徒。九人座廂型車疾馳而過,道路兩旁,盡是一望無際的荒草。記得那天,從馬公到西嶼,沿途馬不停蹄地循直線前進,仍足足花了二小時,這樣廣大的面積,近百個村落,竟能在短短一年之中,使家家戶戶收到福音的訊息,而完成這項工作的人,不是青壯年,卻是來自他鄉的老人家!
今天下午,當傳道提到他「研發」的健康食譜及專治高血壓的葡萄柚秘方時,大家都不約而同笑出來──什麼時候,連傳道也必須學會營養師兼家庭主婦的十八般武藝了?在一屋子的笑聲中,我的腦海中浮現的卻是齒危髮禿的老人穿梭村間巷陌分發傳單的畫面,又想到每當教會舉開靈恩佈道會,負責人殷殷企盼有人能自願分發傳單,這時,一群年輕人──包括我,竟是一臉的逃避與為難……不知為何,在眾人之中,我的笑聲變得心虛起來。
當我們決定製作馬公採訪報導之後,不止一次,也不止一個人,主動告訴我們,當年他們在澎湖服役時,經歷的教會活動及目睹的傳道生活。那兩年間,他們常看到傳道因為工作忙碌,常煮大鍋菜(可吃的全丟在一鍋白水中煮熟)果腹,那種食物,恐怕沒幾個人願意下嚥。雖然是澎湖地區的「開拓傳道」,但實際上卻需花費更多心力當個「觀光傳道」──由於旅遊者眾,傳道常必須在一批又一批旅遊住宿同靈回去後,一個人拿著水桶到井邊提水清洗堆積如山的被單、睡袋;睡袋泡了水,異常沈重,在沒有洗衣機、沒有脫水機的情況下,他們實在難以想像傳道一個人如何清洗這些寢具。甚至好幾次,他們曾看到傳道生病倒在床上連著幾天爬不起來,如果不是神保守,恐怕死了都沒人曉得。聽到這些,我不禁想到,當我們為了保有清靜悠閒的生活而推拒聖工時,駐牧各地的傳道卻必須為了聖工獨自忍受肉體上的疲累及心靈上的孤獨。當我們高高興興遊山玩水、借宿教會的同時,為了給我們遊玩的方便,傳道卻必須額外支出時間、體力為信徒做善後工作。除了直接增加傳道的負擔,也間接削弱了開拓聖工的力量。這點實在是值得我們信徒深思。
採訪完,回到家中,已是萬家燈火的時刻了。攤開稿紙,回想今天下午的訪談,感觸良深,不禁又想起月初三天在澎湖的所見所聞,看到馬公祈禱所,由空有其名,到現在會堂矗立,由惟一的一戶到現在信徒數十,這今昔變遷,固然值得慶幸、感恩;但放眼望去,這世界上,甚至在台灣本島,還有許許多多類似澎湖這種亟需開拓的地點,需要更多默默付出的人去開拓,去關心。當你我舉手禱告,是否也將這件事放在心中,是否也立志要為主默默付出呢?
|
|
|
|
作者: 嘉蘭、嘉文、雅如採訪;嘉蘭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6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