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4期1996年5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還缺什麼呢?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念恩

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

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太十九16-22)。

「還缺少什麼呢?」……

一、信仰需用生命來投注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六5)。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羅十二12)。

少年財主來到耶穌的跟前問永生,耶穌的回答反令他憂愁了,因為……「變賣一切對我而言可不是一件易事啊!」少年財主心想。

是的!這種「捨得」對你我都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

然而,耶穌卻為他帶來何等震撼──信仰不是一種投資,反是生命的投入!

他遵行誡命與一切宗教禮儀,為要尋得永生,但曾幾何時,這未來的真實盼望竟成了現世的「投資」──為得著它當然要付出,只是這些付出都是「身外」之物:花些時間、金錢……或許更多,但無論如何都是那麼地「有限」,「我可是個財主哩!」。

然而這位奇妙的主所要的竟然是「他」,「來跟從我」這句呼召聲,使他的生命要再更貼近、更投入這個信仰,他必須有所「行動」(action),甚至行動的更多以至於奉獻「自己」,從前他擁有許多的錢財:金錢、羊、牛群、房屋……曾幾何時,他也只不過是擁有(having)一個「信仰」而已!

客體化的信仰並不真實,因此耶穌要他更熱誠以對,「為信仰而活(living)!」

二、更美的自我價值與肯定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成了怎樣的一個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

少年財主心中掙扎的也許是「賺這麼多的錢不容易啊!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事哩。」的確,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成就」對你我都是一個難題,然而……

你心裡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才的力量是祂給你的……(申八18),原來,賺取錢財的能力是神所賞賜的。既是如此,即便少年財主變賣一切跟隨主,只要神願意,他仍然能獲取日常所需,不單是足夠,甚至有餘。

然而專注於物質的擁有的意念與失去或付出相當貲財時的「痛苦感」,常常令我們只定睛在「物質的損失」上,而忘了「自己」仍然得來不易,但「恐懼失去」是否正如同承認他存在的價值就僅僅取決於這些財產了,因為「忘了」未來他仍有能力去賺取,然而這種「本末倒置」的錯誤,我們往往不易察覺。

再者,少年財主的憂愁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除了擁有賺錢的才能之外,難道就再沒有什麼能肯定自己的了嗎?而這是否也正是自我價值的一種缺乏呢?主耶穌對少年財主所說的:「來跟從我!」確實使得他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他的生活型態將有所改變,然而這不啻是人的潛能將獲得激發的時刻,也才有創造更豐富的自我價值認同之可能與機會。

有能夠面對不確定性的勇氣,並從中創造出美好的自我價值來的能力,不比擁有財富更美好嗎?

三、價值的真諦

「優先」就是價值的顯示。一個人的價值觀就在於他以什麼為優先(註1)。

針對少年財主「愛惜財產」與「追求永生」的兩難中,主耶穌的要求其實是向他揭示三項有意義的事來:

1.除了「擁有錢財」的滿足感外,人生還有許多值得體會的同等於甚至超越於它的感受。例如將錢財分給窮人,他們的歡喜快樂之情感染於你,你也能同獲喜悅。

2.使自己的生命因意識到並進而關懷他人而開放,在愛中真正的建立、成全自我。正如陸達誠先生所說:「人愈從自己解脫,愈少孤獨感。人愈『死』於自己,欲能真正獲得自己。人要快樂,要過豐富的人性生活,就應該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關懷別人,投入別人的問題;」(註2),「與眾寡合的,獨自尋求心願,並惱恨一切真智慧。」(箴十八1)。

3.主耶穌為他揭示了「永生」的更高價值,是「值得變賣所有」的,是優先於財富的。同時也給他一個誠實面對與審視自我價值觀的課題:倘若為要承受永生必須撇下所有產業,是要還是不要呢?如果他最後選擇不願變賣所有的,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追求永生者」,因他其實看重的是財富。

主耶穌對少年財主的要求,其實是一種生命的挑戰,更是豐盛生命的一種邀請,耶穌邀請他對他所追求的有更深的投入、讓他察看自我生命價值的缺乏,邀請他關懷他人、開放生命來獲得快樂,邀請他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意願並作出選擇,而這些都是人生難得且珍貴的體驗。

結語


基督信仰最寶貴之處,即是教導跟隨祂的人「以神的眼光為尺度的價值觀並據之作出選擇來」、「……當選擇與現實衝突時,就是生命轉變的關鍵。」(註3)。的確,基督的信仰使我們在人生能否成長的關鍵點上不會缺席,然而面對這樣的契機,你我的選擇又是什麼呢?

註:

1.傅佩榮,《燈下哲思》,台北市:業強,1985,p.45
2.陸達誠,《馬賽爾》,台北市:東大,民81,p.12
3.同註1,p.27


作者: 念恩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