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穀馨
神在每個時代總是興起一些重要的工人,藉以完成時代的任務。但是除了神的揀選之外,工人本身的回應也會影響神的事工,也就是說,一方面是神的感動與計劃,另一方面是工人的取捨與順服。
神透過以利亞選召以利沙,神是主動的,然而神也保留了以利沙的自由意志,讓他自己作取捨。以利沙接受神的呼召,認識自己的使命,捨離自己的一切,而得到神的一切。
一、捨離財產
「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裡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牛。」(王上十九19)。
以利沙的家庭應該是富裕的。以當時的經濟情形而論,以利亞所宣告的旱災剛過,全國的經濟蕭條,以利沙家裡還有十二對牛。需要十二對牛同時耕田的土地應該不小,以利沙的父親至少是個地主。在以利沙前面趕牛的十一個人若不是家裡的僕人,至少是雇用的工人,表示以利沙的父親擁有相當的資產。以利沙卻將這一切財富都拋棄了。
主耶穌在世傳道之時,曾有一個少年財主來問一個問題:該作甚麼善事才能得永生?他已經遵守一切的誡命,主耶穌卻知道他真正缺少的一件就是財富的牽累,所以主耶穌對他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真正要追求的並不是永生,他最看重的其實是今生財富(太十九16-22)。
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就在那裡。
今日我們不用變賣一切家產,拿到教會,大家一起生活,凡物公用,因為現在的時代不同了,經濟生產講究的是分工與合作,然而主的教訓永遠不變,我們不過是形式上擁有財產,實質上已經捨離這些物質,我們有管理的責任,沒有浪費的權利,因為真正的主權在於神。
捨離只是消極的態度,「分給窮人」才是積極的付出,因為是「在好事上富足」,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六18-19)。
二、捨離親情
「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裏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王上十九20)。
以利沙的請求表示兩代之間的親情深厚,最後的親嘴,最後的告別,內心必是悲痛的,然而神的揀選與呼召使他必須抉擇,正如主耶穌所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7),愛父母是應該的,親情是人性基本的需求,然而愛主的工人有時會在工作與時間上發生衝突,這時就要抉擇主耶穌重要,還是父母重要?
捨離親情的依賴同時也是人格成長上重要的一步,有人在身體和年齡上長大,心理上卻停滯在孩童時期,心理學家把依賴引起的心理失調稱為「消極依賴性人格失調」,誤把依賴當成愛,這種症狀在依賴上冠以「消極」二字,主要因為患者只關心別人能為他們做甚麼,卻從不考慮自己能做甚麼。
「愛父母」其實是一種「依賴父母」的變形與藉口,這種親情的黏著力就會對事奉工作有影響,因為他缺乏愛的能力,如何去愛弟兄姊妹?
以利亞就對以利沙說:「回去吧,我向你作了甚麼呢?」以利亞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因為以利沙的個性比較溫和,比較感性。和合本的譯文有些責備的口氣,意思說,以利沙的親情牽累如果太重,以致無法捨離的話,那就乾脆回去罷,不用勉強。另外,呂振中的譯文則作:「你去罷,可要回來,因為我向你作了甚麼,你總要記得。」思高譯本作:「你去罷,要再回來,因為我應為你作的,已經作了。」這兩種譯文的口氣比較和緩,但是表示以利亞擔心的含意則是相同的。
捨離之後,才能真正獲得。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十29-30),因此捨離不是逃避,而是智慧與勇氣。
三、捨離身段
「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王上十九21)。
以利沙出身在富裕家庭,也許從小就有僕人來服事他,現在他必須放下自己的身段,卑微的作僕人,服事老師,將來以先知的工作服事以色列百姓。先知的職分是尊貴的,先知的精神卻是謙卑服事。
主耶穌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耶穌就是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耶和華的僕人」(賽五十三1-12),是為了服事神的百姓而來到世界,以祂的言語服事百姓,造就他們的靈性,以祂的能力服事百姓,醫治各樣的疾病,以祂的憐憫服事百姓,安慰憂傷痛悔的罪人。甚至最後以性命獻上,徹底的服事,最高的服事。誠如保羅所說:「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5-8)。
越卑微的服事,越尊貴的地位。
「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於父神。」(腓二9-11)。
保羅效法基督的精神,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卻甘心作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林前九19)。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蹲下來與小孩子一樣高,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同,得到孩子的心。
施捨財物,反而得到真正的財物,因為積了財寶在天上。捨離親情,反使自己得到成長空間,真正獲得愛的能力,擴大親情的範圍及深度。虛己服事,反而得到眾人的尊重。所謂「捨得」,就是「捨」與「得」,有捨才有得,不捨不得,看似矛盾,實為真理,因為真理往往就在「矛盾」中發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