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4期1996年5月)
真理論壇:[聖靈月刊]聖經中的溝通觀念〈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許恩得

溝通( Communication)是指兩個以上的人或群體間,彼此交換資訊與傳遞思想的過程。包括人際溝通( Personal communication )、組織內溝通( Intra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及織織間溝通(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溝通被視為是領導者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因為溝通不良將造成誤解,誤解導致仇恨與隔閡。組織內的仇恨與隔閡愈多,表示管理的績效愈差。聖經卻和一般的管理書籍不同,不僅討論交換資訊或傳遞思想的「溝通」,更重視神與人、及人與人之間,在形式上與心靈上彼此瞭解而融合之「交通」( Communion)或「團契」( Fellowship ),因為「溝通只是「團契交通」的一個階段,不論在深度或廣度上,「團契交通」都遠勝於「團契溝通」,單解決溝通的問題,不一定能達到「團契交通」的目標,就如最近美國與中國大陸針對李登輝總統是否訪美及吳弘達是否釋放問題,雖然經過多次溝通,但仍無法獲得共識,達到「交通」的目標。另外,若單有對話的溝通管道,卻沒有團契交通的共識,則溝通的過程不容易穩定,就如最近海峽兩岸雖各有對話的溝通管道與機構,卻缺乏彼此團契交通的實質保障,所以很容易就使溝通破裂或延期。聖經的教訓能成為化解仇恨的良方;聖經的原則能成為拆除隔閡的秘訣,就是因為聖經掌握了溝通的關鍵、了解溝通與團契的關係。

聖經中舊約時代人類建造巴別塔的事蹟,提供我們學習溝通的最佳教材: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創十一1~9)。

從這段事蹟,我們可以學到彼此溝通的重要原則與方法:

1.神與人的交通影響人與人的溝通,因為當人類合作的目標違反神的旨意,神會破壞人的溝通系統。

2.人與人的溝通要有共同語言為基礎,因為缺乏共同的語言,容易造成團體的解體。

3.平時交通的程度決定溝通的效果,因為缺乏彼此瞭解與信任,則一時的溝通難有具體的成效。

4.溝通要從察覺彼此的需要開始,只要掌握了彼此的需要,就容易凝聚共識,促進彼此的溝通,即使是建造「塔頂通天」這種不可能的事,都可以讓所有人都努力參與。

5.實際行動有促進溝通的效果,例如要建城與塔之前,已先有做磚的行動。

一、神與人的交通影響人與人的溝通

從建造巴別塔的事蹟,我們可以發現溝通的重要性及溝通的成敗關鍵。從建造巴別塔事件的發展過程,我們發現溝通是結合力量達成目標的關鍵,當人類能夠團契、溝通,「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以後,人類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我們也發現神與人的交通程度決定人與人的溝通效果。當人類忽略追求神的旨意,只為宣揚自己的名,神會主動破壞人類的溝通方式,變亂人類的口音,使人類的言語彼此不通,結果人類就停工,放棄原來的目標,不造巴別塔了。

既然神與人的交通會影響人與人的溝通,加強人與神的交通,便是人類提升溝通能力的首要課題。

聖經中有說明加強人與神交通的基本原則:

1.人際溝通需要神的幫助

摩西在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前,以為溝通必須能言善道,不了解溝通需要神的幫助,以「拙口笨舌」作為拒絕神的理由。神卻回答說:「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出四11~12)。

人類的溝通,主要經由沈默的語言(聆聽)與公開的語言(表達)來達成,因此,有效的言語溝通必須將表達與傾聽結合。就表達而言,神賜我們表達的舌頭,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就傾聽而言,神每早題醒我們的耳朵,使我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所以以賽亞說「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賽五十4~5)。保羅對此有深刻的體認,所以他稱耶穌基督為「賜忍耐安慰的神」(羅十五5)。我們若體會在溝通的過程中,忍耐與安慰的重要性,並像保羅一樣,體會到「忍耐」與「安慰「來自神的幫助,就會明白,想擁有聖話的藝術」或「傾聽的技巧」就可以達成的。因為「忍耐的心」與「安慰的言行」都是神所賜的,若不是神的憐憫,人是得不到別人的忍耐與安慰;若不是神的賞賜,人也無法忍耐與安慰別人。

弟兄姊妹一定有兩種經驗:第一種經驗是我們因一時的疏忽或無知而犯錯時,一般人常會對我們的行為嚴厲的責備,對我們的動機給予嚴重的曲解;當我們情緒低潮時,一般人常會提出不合理的判斷或以不適當的安慰方式,加重我們的苦楚。第二種經驗是當別人犯錯時,我們不但不能忍耐,反而給予過分地責備與嚴重的曲解,對於情緒低潮的親友,不是疏忽就是採取不適當的安慰方式。這些都是缺乏追求神的幫助所致。

神是溝通的神,是賜忍耐與安慰的神,當人苛責我們的時候,祂靜默容忍眾人的無知,並期待我們更加長進;當眾人冷漠對待我們的時候,祂靜默容忍眾人的疏忽,並期待我們更加堅強;當我們苛責別人的時候,祂靜默容我們的無知,當我們待人冷漠的時候,祂靜默容忍我們的疏忽,並替我們去幫助或安慰那些受傷害或被冷漠的人,因此,當我們了解忍耐與安慰的能力來自神的賞賜,自然會先訓練自己瞭解別人的處境,用心體會別人的關心,隨時容忍別人對我們的誤解,原諒別人對我們的冷漠,也求神隨時安慰那些因我們的疏忽或無知而傷害的人。堅持此種信念的人,才能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2.溝通要以真理為基礎

固執已見與堅持原則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固執已見的人被視為不好溝通的頑固人物,能堅持原則的人,卻是值得尊敬的領袖人才。教會的屬靈領袖所堅持的原則是聖經中的真理。摩西即堅持溝通不能違背真理的理念為維護真理,放契人際關係都在所不惜,因此在加拉太書特別記及此事:

「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加二11~14)。

保羅在這件事上的作為,在管理上深具意義:組織文化與行為準則高於表面的和諧氣氛,堅守原則才能提昇溝通效果。

3.神與人之間的交通永無止境

聖經中團契交通的基本理念是:信徒之間的交通,是本於基督的救贖,因為信徒連屬於基督,所以信徒之間要彼此團契交通。另外一層意義是:信徒之間團契交通的效果要良好必須大家都聯屬於基督。耶穌特別以葡萄樹的比喻來說明這層關係,祂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十五5)。因此要提昇人際溝通必須先加強神與人的交通。

加強神與人之間的交通,必須消除罪的障礙,因為聖經上說:「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因你們的手被血沾染,你們的指頭被罪孽沾污,你們的嘴唇說謊言,你們的舌頭出惡語。無一人按公義告狀,無一人憑誠實辨白;都倚靠虛妄,說謊言。所懷的是毒害;所生的是罪孽。他們菢毒蛇蛋,結蜘蛛網;人吃這蛋必死。這蛋被踏,必出蝮蛇。所結的網不能成為衣服;所做的也不能遮蓋自己。......他們的行為都是罪孽;手所做的都是強暴。他們的腳奔跑行惡;他們急速流無辜人的血;意念都是罪孽,所經過的路都荒涼毀滅。平安的路,他們不知道;所行的事沒有公平。他們為自己修彎曲的路;凡行此路的都不知道平安。」(賽五十九1~8)。

我們必須脫離罪孽的沾污;棄絕謊言惡語;行事正直公平,才能加強神與人之間的交通。

追求神與人的交通是永無止境的,所以大衛作詩說:「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二十三6〉,一旦我們忽略與神的交通,便無法有效地與人溝通。

二、人與人的溝通要有共同語言為基礎

語言是溝通最重要的工具,是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所以聖經特別記載,人類「各隨各的方言、宗族立國」(創十5),即使是進步到資訊時代的今天,有些國家同時運用許多種語言,但建立共同的語言,仍是形成團體,促進溝通的基本要素。

教會是屬靈的團體,要有效的溝通,必須說共同的語言,因此保羅勸信徒「都說一樣的話」(林前一10)。即彼此能溝通的言語。

人類溝通的方式包括口語的溝通( Verbal Communication )與非口語的溝通( NonverbalCommunication )。人類不只從言語中揀取意義,而且還從說話人的態度、表情、或姿勢獲得線索。聖經特別指出:「無賴的惡徒,行動就用乖僻的口,用眼傳神,用腳示意,用指點劃。」(箴六12~13)。因為無賴的惡徒,往往言不由衷,所以要了解其言語的真正含義,必須配合觀察其眼神、手、腳等肢體語言。

耶穌主張人與人的溝通要簡單明確,所以祂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基督徒應以此為說話的準則。

根據耶穌的教訓,人應該實話實說,不要「多說」,因為多說部分不是贅言,就是謊言。贅言浪費自己與聽者的時間,謊言自欺欺人,都是惡言的行逕。根據耶穌的理念,可以歸納三個說話的原則:

1.是就說是──讓說話成為力量的來源。

「是就說是」可以產生力量,「是說不是」,會造成終身的遺憾。耶穌本身就是「是就說是」的典範,即使死到臨頭仍不改變,例如猶大為出賣耶穌,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耶穌所在的園裏,耶穌知道他們是要來捉祂,仍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約十八1~6〉,一句實話,竟能讓眾人倒地,這是何等的力量。

彼得曾有「是說不是」的遺憾。當耶穌將被捉時,彼得表現了十足的血氣之勇,拔出所帶的刀削掉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的右耳〈約十八9〉,但耶穌被捉之後,連續三次被問到是不是耶穌的門徒,彼得都不敢承認說:「我不是!」〈約十八25~27〉,甚至發咒起誓說不認識耶穌〈太二十六74〉,這種「是說不是」的後果是後悔痛哭。

2.不是就說不是──讓說話成為喜樂的來源。

「不是說不是」可以獲得喜樂,「不是說是」會徒增自己的痛苦,並造成別人的傷害。

施洗約翰即「不是就說不是」的典範。他曾經替耶穌施洗,後來眾人反而去跟隨耶穌,施洗約翰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祂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做見證。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28~30〉,承認自己的不足,反而可以獲得喜樂。

另外,伯特利的老先知是我們在「不是說是」事上的鑑戒。當他聽到年輕的神人在伯特利的壇說預言、行神蹟的事蹟,就到半路上邀請神人回家吃飯喝水,神人說:「我不可同你回去進你的家,也不可在這裏同你吃飯喝水;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你在那裏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王上十三16~17〉。老先知卻說謊:「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你去把他帶回你的家,叫他吃飯喝水。』」〈王上十三18〉。結果害神人違背神的命令,被獅子咬死,屍體不得入列祖的墳墓。老先知因「不是說是」,不但害死神人,也自己哀哭。

3.一言不答──讓沉默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時候我們無法「是就說是」或「不是就說不是」,因為說「是」或說「不是」都會傷害別人,此時與其善意的謊言,倒不如沉默不語。耶穌常常使用沉默來解決問題。例如耶穌以「一言不答」來試驗迦南婦人的信心〈太十五21~28〉,以拒絕回答來引起彼拉多的希奇〈可十五4~5〉;以沉默來回答文士與法利賽人的質難〈約八1~8〉。

耶穌除了善於表達之外,更善於觀察。耶穌善於透過觀察一個人的作為,來了解對方所溝通的意義,例如: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裏去坐席。那城裏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裏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耶穌對他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地用嘴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路七36~48)。耶穌從一個人的行動了解一個人的心思及愛的多少。〈下期待續〉


作者: 許恩得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