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5期1996年6月)
專題報導:[青年團契]我願為妳推開那一扇窗

許惠美

大學剛畢業,本想參加國家基層考試,後來經由同學介紹才來此工作。坦白說,當初來這裡工作,對整個機構並不是很瞭解,雖是雲林人,但對斗南雲林教養院的印象卻一直停留在婦女習藝所。

記得剛來時,院長帶我參觀整個環境。雖然他一直強調她們才十幾歲,不過看她們經歷豐富,外表又比同齡少女成熟,暗自擔心自己不能勝任此項工作。等到實際參與之後才漸進入狀況。

瞭解她們偏差的原因


在這三年的工作中,從這些少女身上,發覺要導致她們淪落不良場所的原因很多,而家庭背景是最重要的因素。像她們有很多是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各自結婚,而家庭不健全,孩子的人格發展就偏差了。有些家庭雖正常,但管教不當,以致親子互動不良。此外,像學校因素、交到壞朋友……等原因也不少,錯綜複雜、互有關聯。

還有,現在外面有很多娛樂場所都相當不單純,像KTV實際上有很多是掛羊頭賣狗肉,陪酒……等一大堆,可見她們所經歷的環境相當複雜,超乎我們所能想像。

接納與輔導


她們通常是在不良場所被逮捕,再轉介進本院的。她們進來的時候對自己的未來都感到很茫然,甚至自認倒楣,是被關監。然而就我們的立場,是希望給她們一個受保護的環境,讓她們在這裡,重新認識自己、建立自己。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幫助他們,以更穩固、有利的條件重新回到現實社會,開創她們自己的人生。

舉例來說,目前院內已收容的名不幸少女,我們讓她們學習美髮課程,等學到一定程度,就聘請老師來考試,或帶她們去參加政府舉辦的檢定考試,取得技術士資格。

有些同學表現較好,我們就安排她們到院外的美髮店去實習,讓她們先適應社會生活。當新的不幸少女進來教養院後,我們就採個案處理,先個別談話,找出她們為何從事特種行業的動機、原因、並探知他們的家庭背景、交友情形、就學經歷……等,再針對情況去幫助他們。

有些孩子剛進來時,對陌生環境會有防備心態,不願誠實的告知他的過去。等到時間一久,她受到同學、老師的影響而漸漸開放心胸。我們院內師生的相處猶如大家庭一般,而不是外界所想像的監獄生活。在管理上,我們採用人性化,課程安排活潑化,藉此和孩子慢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不過,院生對個案輔導老師還是會有戒心,因為他們認為能否出去的最大關鍵是輔導老師。其實,他們出去的條件必須符合下列幾項:

1.美髮成績要通過。

2.個案老師根據他生活上的行為和心理狀況來加以評估,並邀請政府的社工人員來參加會議,一同決定。

院生在這裡通常是待六個月以上,兩年以內。平均是一年左右,除非是美髮技術較差,或卡在就學中,我們則讓他們的學業告一段落再結訓。

其實他們未出去教養院之前,理想很多、抱負很大,他們認為只要我踏出這個大門,一切就會很美好,但結訓後出去,有些人在就學、謀職方面便遇到挫折,因而自暴自棄。基於此點,在離院前,我們都會幫他們作心理建設,免得他們期望太高,失望更大。在結訓後,我們會和當地社工聯絡,請他們幫助院生,讓他們能順利就學或謀職。

此外,在離院之前,我們會先去訪視他的家庭,瞭解他的家庭狀況,看這孩子適不適合回去。我們會這麼慎重,主要原因是過去院內曾發生院生離開後又重操舊業,後來又被抓回來的案例,分析起來都和他們家庭的接納、配合程度及親子關係有極密切的關聯。我們希望在一個適當的時空條件下,讓這些孩子回到社會。是被接納、被激勵,而不是二度傷害。

別讓期待變壓力


在多次接觸院生的家庭後,我有些感慨:父母既然把孩子生下,不光只有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更應該瞭解孩子心靈的需求。在管教上應適當靈活,不要太刻板,應多花點時間和孩子溝通,培養感情。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不要太吝惜去表達。

我們對孩子期待,但不要變成他們的壓力。我常會對孩子講,我不要求你賺大錢、做大事,我也不要求你的學歷要讀多高,只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課業穩定就好了。

其實和院生相處,有些教育觀念會逐漸改變,不會太刻板地認為老師最大,學生就該完全服從老師。有時候,心情不好,他們就會跟我說,老師你不該有情緒的。他們喜歡有自主權,而不是權威式的管教,所以面對他們,我們更須付出加倍的耐心。

讓關懷成為她們快樂的泉源


為了看清孩子的心理狀況,我們也透過東每大學的心理輔導課程、紅十字會及你們教會的活動,並藉由通信來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

就我的瞭解,教會的義工來帶活動,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其實他們在這裡,最渴望有人來關心、問候,像有些父母都不來看孩子,教會義工到這裡帶活動、與他們聊天,他們在這方面就能得到補償。有時候,孩子會主動和我分享,今天有那些團體來帶活動,她很快樂。

不過,你們教會帶活動是團體式的,有些孩子比較內向,不敢表達自己,可能會被忽略,所以你們可以主動去接觸,但不要太涉入他們內心的問題。其實,他們非常渴望別人的關懷,如果你們教會要幫助他們,除了星期天之外,寒暑假的空檔比較多,你們可以多多利用。

採訪後記


「再會,再會,珍重再會,願我們再相會!」的歌聲從二樓大禮堂傳入耳中,我知道該是結束採訪的時刻了。從她言談中流露出的愛心和對院生的殷殷期望,是值得我們讚許、效法的。若不是因著愛,她怎能安於這分工作,無怨無悔地付出三年光陰?若不是因著愛,她怎能耐著性子,一次又一次地對院生作心理建設,讓她們重拾自信,不再自暴自棄?又怎能樂意地當學生和父母的溝通橋樑?

當別人犯錯時,我們可能會冷言旁觀,或理直氣壯地責備他,卻不知他這時所需要的,不是指責批評,不是幸災樂禍,而是適時的安慰、友善的關懷。躲在黑暗中的人,他不是不願見到太陽,只是他沒有勇氣走向光明;久在沙漠中行走的旅人,他最渴望看到的是綠洲的清泉。身為神的兒女,當效法主耶穌,以祂的心為心,用愛心去關懷幫助那些被冷落的一群。

由輔導老師愛心的付出,讓我們深深受到感動,他們在社會上默默不求回報的關懷,那麼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豈不更當如此去做。本會目前由傳道者及一些信徒,每個月一次,前該往機構協助,給予學生在心理的輔導及宗教的認識,幫助他們早日獲得喜樂與平安,倚靠真神,肯定自我,走出光明的前途。也盼望各地同靈,都能秉著愛心、關懷、代禱,求神將平安的福氣,充足的智慧賜予他們,讓他們重燃生命的盼望,綻放恩典的喜樂,再創真理成功的人生。


作者: 許惠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