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宛
從小,母親對我們的管教相當嚴厲,打破碗,換來的是一陣責罵,始終聽不到肯定我幫忙洗碗的孝心;而今,自己身為人母了,對孩子依舊以小時候得到的家教對待孩子,其實「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心中的苦楚大過孩子身體的痛,但是有誰知悉?一日,孩子竟然告訴我「我不知道媽媽愛不愛我」,哀哉!我對孩子的愛老早被斥責淹沒了,至此,我才從「自以為是」的情境中醒來,我要「勇敢地」、「真誠地」表達對他們的愛!
現在,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眾子」,擁之入懷,在額頭輕輕印一下,看見他倆快樂地蹦開,幸福的感覺洋溢心田,有了小女兒後,次數更增加了,她會踩著踉蹌的步子找上門來要你抱她,抱著她時,她也會以頰摩頰,張大嘴輕吻,連外子也忍不住向外人說「有個女兒真好」。
每當懷裡承受孩子的重量時,心中總是吶喊著「媽媽好愛你,希望你永遠在我懷裡,讓我抱著,享受著......,直到媽媽抱不動你啦!」心裡滿是孩子輕輕柔柔的觸動,天真的笑容,接受了我對他的愛,也讓我久蟄的熱情得以發洩;隨著年齡增長,人我間的距離愈益疏遠,剩得僅在小孩身上才能找到「親近」的感動。
成人的世界更是讓面具隔絕得支離破碎,出自童真的關心,卻得利用各種複雜的方式表示,受者也被教得明白如何「體會」、「解讀」各種方式的愛,為何不讓愛的表達簡單化呢?直接的讚許、肯定的言語,或僅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
耶穌喜愛小孩,祂也伸出手來摸摸孩子的頭,將他們抱在懷裡(可十13~16),彼得、約翰醫治美門前的癱子,也伸手拉住他的手,叫他起身行走(徒三1~17),無限的關心、愛惜自然地由肢體表露,充滿愛心的耶穌及使徒,在聖經中出現的畫面泰半是和顏悅色多於厲聲斥責,真情的流洩,就像我家小女兒那般輕柔的touch,令人動心、令人動容、令人動情,不自覺地趨步向祂(他們)靠近。
有一次,因公參加會議,開會地點相當遙遠,而我又僅會騎摩托車,心中正愁著交通問題,適巧一位朋友主動來電邀我同行,那一剎那的感動令我了解「愛與關懷的表達原來是如此易行」,給人的感受卻是久遠;在我懷老二時,常搭公車上下班,在車上經常是一群互不相讓的人,個個面無表情,冷冷的空氣在車廂中流竄著;就有那麼一次,一個國中生起身讓我坐,頃刻之間,四周的氛圍熱絡起來,人們臉上綻放笑容,那股暖流趨散了冷氣團,我道聲謝坐了下來,心頭暖意較車內空氣更感窩心,一個小動作可以帶給人莫大的悸動,愛與關懷也會傳染,「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有了關始就會源源不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