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純潔
人生在世必過群體生活,沒有任何人可離群索居,因此人與人之間交往相處是必然的事。然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環境與觀念,我們不能要求別人跟我們的看法完全相同,因此要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先學會尊重每個人觀點的差異性,否則大家都堅持己見,也不能接納別人,那必定弄得烏煙瘴氣、水火不容。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8)。聖經中也特別勉勵我們要盡力與他人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因為人際關係的好壞,不但影響婚姻、事業之成敗,更是基督徒能否引人歸主的重要關鍵。若成功,可多得人;若失敗,對福音事工而言,反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為一個不能與同事、鄰居、朋友和睦相處的基督徒,恐怕連開口去邀請朋友來慕道的想法都沒有,更不用說向別人見證道理。甚至別人私底下還會議論基督徒多難相處,那時連其他信徒向他們作見證恐怕都無法接受了。「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9)。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也特別強調了和睦的道理,可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多麼重要。
在學習如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之前,必須先能尊重且接受個人的獨特性,也就是我們必須確實容許他人與自己有所不同,不能強迫相同,也沒必要一定要相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就算是雙胞胎,也沒有個性想法完全相同的。因為你是這麼特殊的一個人,不要忘了用你的獨特去肯定別人的特殊性,更要尊重別人。任何人的看法都代表一個完整的個體,而我們也只是一個個體而已,特別是出現觀念不同或較爭議性的話題時,我們往往會與別人爭辯,企圖改變、說服對方,而忘記別人也是如此,爭執便容易產生。「……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中國古訓也說:「敬人者人恆敬之。」胡適先生的名言:「人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栽。」這些都告訴我們,如果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先去尊重別人,所以有人說:「最偉大的溝通技巧就是重視別人的意見。」
近年來由於言論尺度的開放,使得因彼此觀念不同而造成衝突的機會也相對地增加。舉凡生活習慣的差異、新潮流的衝擊、政治理念的不同,甚至基督徒容易遇上的宗教信仰的衝突,都很容易因為一言不合而破壞友誼及人際關係。因此培養人際間彼此尊重的素養是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的重要課題。至於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去尊重個人觀點的差異呢?我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們共同學習:
一、學會作聽眾
神造人,賜給我們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意思正是我們多聽少說。特別是遇到與自己觀念不同的時候,我們更應當先作一個「會聽話」的忠實聽眾。「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一19)正是在教我們要懂先聽後說的藝術。大部分的人都急欲先表達自己的意見,深怕別人沒聽懂自己的想法,更怕別人搶了自己說話的機會,所以容易打斷別人的談話內容,不願先作一個聽眾。我們會發現每次有爭執時,最常出現的話是「你先聽我說」、「你讓我先把話說完,好不好?」、「你先等一下」;就在原先的話題還沒爭出個結果的時候,又多出了一個爭吵的話題,那就是「到底誰先說」?於是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如何讓別人瞭解你重視他們?只要細心聆聽他們說話就可以了。傾聽是有效溝通最重要的關鍵,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傾聽是多數人已經失去的良能。現在,交談似乎變成兩個人輪流說話。很少人認真去聽別人說些什麼,多半只是忙於考慮自己接下來要說的話,因此無暇傾聽。其實,在我們的公私生活中,如何聆聽遠比如何說話來得重要。別人正在說話時,你表現出漠然、厭倦或煩躁的模樣,這場談話可能就此中止,準備上演一場激烈的唇槍舌戰;你若打斷別人的談話,而要求對方先聽你說,那就等於在告訴對方:「你的話我聽不下去了」,這樣的發展過程,勢必無法維持良好的溝通模式,更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你知道為何有人願意花每小時一、二千元的代價,找精神科醫生談話?找心理醫生傾訴嗎?他們只是為了找一個聽眾,一個真正願意聽他們說話的對象,以調劑身心。你知道為何家庭主婦對於上班回家後的老公不肯多發一語而感到生氣嗎?你知道為何一個剛放學回來的小朋友,對於他興沖沖談論的事件卻不感興趣的父母,會誤以為父母不愛他嗎?因為他們都找不到一個願意聽他們說話的人。
聆聽可以引起信任,可以讓對方有受尊重的感覺,可以真正瞭解對方的觀點與需求,聆聽也可以獲益、得智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能做好這件事,正起源於能尊重個人觀點的差異。
二、學會接受他人
接受並不意味著同意。你接受我的立場、我的說話權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對我所講的每句話都要同意。我們要能認同:雖然你的意見和我不同,但我必須尊重而接受你有自由發言的權利;我們要重視理性的溝通,以別人的立場為出發點,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對方要同意我們的看法。大部分的人都太過自我,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在談論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在說「我」,很少談「我們」。偶爾談「你」的時候,也幾乎都在說對方的不是。你知道英文中最常用的是那一個字嗎?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是人稱代名詞「我」(I)。「我」是在交談中最常出現的字,其次是「我的」(MY)。而在最常用的二十個字裏,竟不包括「你」和「你的」。大家在談話時,總是「我」如何,「我」如何,卻沒有提到「你」。有人說過,對別人表示關心,你可以在二十分鐘內建立友誼,而老是炫耀自己,可能二十個星期也交不到朋友。
要讓對方感到你能接受他,有些動作就要特別注意:
1.談話時要眼光柔和地注視對方。有位心理學家詩情畫意地把所謂的「看」作了這麼一首詩:「當我要看人時,我必須把我的眼光在他美麗的臉龐稍休息一下。」簡單地說,不要像打籃球用盯人的戰術,而是以欣賞的眼光去看人。看著對方也表示你專心地聽對方說話。
2.保持微笑,並適時點頭,或回應:「嗯」、「我瞭解」。其實表現你接受他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微笑。
3.適當善意的回應。對於對方所說與自己相同之處,便立即表示贊同:「很好」、「我同意」、「沒錯」、「我也這麼想」。對於不甚清楚對方意思時,可請他進一步說明,或自己整理好後問對方:「你的意思是這樣嗎?」讓整個談話過程保持在溝通的氣氛中,而不要陷入辯論的感覺。
三、學會多道人長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有五種「良言」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是絕對的需求,並不需要徵求對方同意,那就是接受的態度、真誠的讚美、由衷的感激、客觀的欣賞、肯定的同意。我們不需要問對方:「我可不可以讚美你?我能不能感激你?」他一定需要。我們也不必擔心同意或接受對方想法時,他會不會反對,他一定欣然接受;我們更不用考慮,當我們向對方說我很欣賞你那一點時,他會拒絕,他一定會更願意聽你說的話。當以法蓮人向基甸無理爭鬧,大大爭吵時,基甸用「良言」化解紛爭,使以法蓮人怒氣全消,便是最好的證明(士八1-3)。與人相處也是一樣,多道人長是人際關係最好的潤滑劑,當然「良言」必須真誠,否則虛偽的表達是很容易被察覺的。如果你真的覺得站在對方立場你也會這麼想,你就告訴他;如果你真欣賞他勇於表達的態度,也告訴他。因為你的尊重才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橋樑。
四、學會勿道人短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七1)。每個人都一樣,被批評的時候總會自然的反彈。當我們向別人說你那裏不好時,對方心裏一定在想:「你又好到那裏。」一個十惡不赦的死刑犯,即時罪證確鑿他都不見得會承認是自己的錯誤,我們又如何能寄望一個與我們觀念不同的人在我們批評、論斷他是非時,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呢?也許我們應該反過來要求自己,當我們有錯時,便立即認錯,不要再死要面子,繼續為自己辯護。美國的一個電視節目,曾製作一個很有趣的整人節目,他們在人們必經的路上放置一片玻璃,用隱藏式攝影機拍攝被整的路人表情。結果發現大部分的人們,踩到這塊玻璃幾乎快跌倒,當他們站定時,第一個動作便是怒目四望,想找出是誰在惡作劇,找不到時便狠狠地蹂那塊玻璃一腳,然後憤然離開。幾乎沒有人會怪自己走路不小心。這個有趣的實驗,更讓我們瞭解,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檢討自己,卻善於論斷他人。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友誼最起始便是要尊重個人的差異,並接受他,這也是基督徒要努力追求的。與其學習「如何討人喜歡」,不如學習「如何喜歡別人」。彼此共勉,願神祝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