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成
貳、詩人明白的旨意(12~18)
一、急難中祈求神(12~18)
作者眼睜睜地看見無倚無靠的人倒在惡人爪牙之下,又聽見惡人誇口的話,心裏更加激憤不平,於是迫切祈求神要起來,不要忘記困苦人。
1.求神起來:「起來」表示拯救(詩三7),抵擋敵人的攻擊(詩七6,三十五2)。「起來」也代表得勝,神若起來,仇敵就倒下去,如經云:在那裏,作孽的人已經仆倒;他們被推倒,不能再起來(詩三十六12)。
2.求神舉手:經云:「主耶和華說:我必向列國舉手,向萬民豎立大旗,他們必將你的眾子懷中抱來,將你的眾女肩上扛來」(賽四十九22)。「舉手」與「豎立大旗」平行同義語,現代譯本譯作「示意」與「發訊號」。主前五八六年,猶大國淪亡後,錫安城便陷於頹垣敗瓦中,神似乎已忘記祂的聖城,可是神安慰百姓,保證祂並沒有忘記錫安,必使她獲得重建(賽四十九15~18),並且以色列餘民必得神關照之下回歸居住,因為神必向列國舉手,向萬民豎立大旗,使列國知道以色列民是歸屬神的百姓。
因此,大衛求神舉手,意思就是「不要忘記困苦人」(12下)。假若神舉手(作記號),惡人就不致說「神竟忘記了(困苦人);假使神起來施行拯救,惡人就不致說:「祂掩面永不觀看」。
3.求問神(13)。事實上,激起作者迫切祈求神,最不能釋懷不能明白的是惡人輕慢神的話說:「你必不追究」,本節呼應第三、四節。若是神不追究,那神的公義何在﹖
二、明白神的作為(14)。
自十四~十八節,是寫作者明白神的旨意。亞里斯多德認為構成悲劇情節發展的兩個要素是「逆轉」和「認知」,比如第六篇,大衛處境幾乎下入陰間,可是詩的情節突然逆轉,反而是仇敵要下陰間,造成戲劇的效果。而本篇作者首先不明白神旨意,內心充滿焦慮、疑惑,後來在禱告中得到「頓悟」,所以本詩是作者心裏衝突結束時的認知。由於詩人的認知,內心對神的矛盾、埋怨獲得紓解:「其實你已經觀看」。
1.神已觀看(14上)。本段呼應七~十一節,惡人以為他欺壓善良,神掩面不觀看。其實甚至惡人內心的「奸惡、毒害」神都看見。如經云:耶和華從天上觀看:祂看見一切的世人。從祂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祂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留意他們一切作為的(詩三十三13~15)。
2.神要施行報應(14中)。經云:「耶和華對我這樣說:我要安靜,在我的居所觀看,如同日光的清熱,又如露水的雲霧在收割的熱天。」(賽十八4)。神在天上靜觀世事,待時機成熟,祂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正直判斷萬民。
3.幫助孤兒(14下)。神是公義,也是慈愛,那無依無靠的孤兒,他們把自己交在神手裏,神必不撇下他們為孤兒(約十四18)。你「向來」是幫助孤兒的,表示神的愛未曾改變,改變的是人而不是神。人的信心在患難中動搖,改變對神的認識。大衛說: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納我。
三、願神永為王(15~16)。
本段作者以意識流方式敘述,預期不久的將來所要發生的事,並樂觀其成。表顯作者對惡人嫉惡如仇,高舉尊榮神的心態(情感),正好呼應五~六節,寫惡人的眼目驕傲,對神對人,目空一切,惟我獨尊。
1.願神審判惡人(15)。惡人所做的,時常穩固,眼皮高舉看不見神的審判,甚至向他的一切敵人噴氣(5),因此,詩人相信神將自己顯明,要以手施行審判(14中),屆時,惡人的膀臂被打斷,不再「時常穩固」,神也要追究壞人的惡,直到淨盡,不再向人噴氣。
2.神永為王(16)。「耶和華永永遠遠為王」,意思是神坐在寶座上,要按公義審判。大衛說: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祂已經為審判擺設祂的寶座。」(詩九7)。
「外邦人從他的地已經滅絕了」。「外邦人」就是忘記神的惡人,他曾說:「我必不動搖,世世代代不遭災難。」(6),如今已從他的地滅絕,表示神施行審判的結果。神「永永遠遠」為王,一切作孽之人發旺的時候,正是他們要滅亡,直到永遠(詩九十二7)。
四、神顧念人的心思(17~18)。
第十四節寫神「看見」惡人的心思行為,第十七節則寫神「聽見」謙卑人的心願和祈求。本段呼應一~四節,惡人以心願自誇,神卻聽見謙卑人的心願;惡人驕橫追趕困苦人,到最後,神使強橫的人再威嚇他們。
1.神已聽見
〈1〉聽見謙卑人的心願:謙卑人在患難中一直期待神的救助,這種強烈的心願,無聲音的願望,神早己聽見。經云:義人的心願盡得好處,惡人的指望致干忿怒(箴十一23)。
〈2〉預備他們的心,呂譯「堅固他們的心靈」,現代中文譯作「要賜勇氣給他們」。神不但聽見人的心願,而且當心願未實現,神必預備他們的心,保守他們在神的愛中,如經云: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
〈3〉側耳聽祈求:本節兩個「必」字,必預備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顯示神堅定不移的愛心。這與詩人不明白神旨意的時候,以為神站在遠處,在患難時隱藏,在認知上有天壤之別。
2.伸冤(18)。第十四節,神「看見」,為要以手施行報應惡人,本節神「聽見」,為要給孤兒和受欺壓的人伸冤,前者彰顯神的公義,後者顯明神的慈愛。
「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原本,強橫的人把困苦人追得火急,甚至無倚無靠的人倒在他爪牙之下(10),讀者必然擔心其命運,直到詩的情節發展到最後,才獲悉困苦人只受到「威嚇」而已,有驚無險。當無倚無靠者倒在惡人爪牙之下,惡人得意忘形,卻不知「螳螂捕蟬,而黃雀在後」。保羅說:凡事不怕敵人的驚嚇,這是證明他們沈淪,你們得救都是出於神(腓一28)。
結語
本篇詩人從不明白到明白神的旨意,其關鍵所在是第十二、十三節,由於作者的禱告獲得認知,一切則迎刃而解。詩篇第七十三篇,作者見惡人發達平順就心懷不平,他說:「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這兩篇的作者都經由禱告而明白神的旨意。基督徒在這邪惡世代,當作智慧人要明白神的旨意,被聖靈充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