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7期1996年8月)
信仰社會:[青年團契]我渴了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潘誠人

暑氣炎炎的夏天來了,「夏暑夏不消,炎至炎難卻。」在熱昏頭時,一杯冷飲可說是最棒的享受了。主曾說:「將一杯涼水給小子喝的,他不能不得賞賜。」微量的杯水映射的是愛心的光芒,它不在乎數量的多寡,而在於及時的關懷與感同身受的擔待。

觀賞「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中,見了一幕感人甚深。當時德軍正欲將猶太人運往集中營,主角奧斯卡見猶太人渴熱難忍,伸手車窗外欲討水喝。於是說服軍官阿蒙,用消防管噴灑車廂取樂;實際上,是暗助他們解除解渴熱之苦。看似欺人作樂之舉卻隱藏著慈憐的柔情與見義勇為的豪氣。這一幕好像無關緊要,卻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伏筆。情節後段,奧斯卡奮不顧身,散盡家財,智救猶太人,有850名在大屠殺之際得以逃生。

「人饑己饑,人渴己渴。」就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皆歡顏。」杜甫的豪俠氣概豈非他慈憐之念的延展所催發的呢?耶穌來到世上來,擔當我們的憂患、痛苦。祂為了感受人類的軟弱親自道成肉身,甘心被釘十字架為人類的罪嚐盡了死的苦味。祂「如水被倒出,骨頭脫節,心如蠟鎔化,精力枯乾,舌頭貼在牙床上。」(詩二十二14-15)。主所嚐的「渴」味是亙古所未有的,而祂的愛也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因祂的代死我們得以進入神的恩典中,而有永生活潑的盼望。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註一)常用主在十架上臨死的一句話「我渴了」以自勉勉人。她提醒我們在受苦中就應想到基督的愛;而任何為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為基督做的。她自甘於貧窮中,並以服務「最窮的人(the poorest the poor)」為一生之職志。

的確,當神的愛激勵人心時,我們才能跳脫人類「狹窄、自私、有條件」的愛,去背負別人的痛苦;也惟有在聖愛(Agapa)的堅持下,我們才能自由地給予,自由地愛,不計較個人利益,雖到心靈因目睹悲苦而受創傷時,仍能勇往邁進,無怨無悔。

世紀末是屬靈饑荒的年代。人的饑渴,非因無餅無水,乃因不聽神言(摩八11-13)。實際上,在富裕中的人類的精神層面仍然持續在「渴」字中受痛苦折磨。基督徒當體會主心,去感受世人在罪中乾渴之苦,努力傳揚真道,拯救世人。

夏天近了,主的腳步已到門口。屬世思想學說與假宗教,如茵蔯之水,不能拯救心靈乾渴之人的生命。惟有基督,要將生命泉水白白地賜給那口渴的人喝(啟二十一6)。主的呼召高聲而真切,祂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約七37)。溫室效應下,天氣也許會很熱,當啜飲冰涼檸檬水時,我們會感到口渴嗎?

註一:《讓高牆倒下吧》李家同著,聯經出版,民國84年,p.114-p.115


作者: 潘誠人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