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慈憶
綜合教室四樓,水銀色的燈光亮著。搬動桌椅的聲音不時劃破走廊的寧靜。幾位小詩班成員正在做發聲練習,鋼琴和著歌聲流瀉著,連後頭吃便當的契友都不自主地頻頻抬頭。大家期待著這晚的詩歌茶會。
校園小詩班的產生
緣起於那年秋天,北區大專聯契在台北教會舉辦詩歌佈道會,其中一項應急的四人重唱節目。
由於當次的籌備過程,場地問題一波三折,因此檢討會中,大型佈道會之場地租借不易、動用詩班人次過多、與台下距離感太大的問題又例行般地被探討著。可是,也有人注意到一個小型詩班也許能同時解決這些問題——至少不必一晚花上幾百個便當錢,還遇到多數人力投入獻詩準備以致於反而無法接待慕道朋友的窘境。
於是四重唱的原班人馬首先籌組第一個小型詩班「台北雅歌詩班」,六個人包辦所有佈道會的節目:禱告、見證、短講、詩歌教唱的工作,專門協助校園的佈道。
半年後,景美小詩班成立。從原本的青年詩班轉型,她一度面臨「過度招生」的尷尬,一點也不小的小詩班在訓練及任務執行上困難重重。「我們開始為小詩班的發展禱告。」奇妙的是,一個暑假過去,成員組合因為學業、工作而有所變動,「留下來的人居然平均分配在各聲部,正好能組成一個『小詩班』。」幕後規劃小組的張慕欣回憶。
淡水小詩班的前身——淡水青年詩班,原是為了當地教會佈道會需要而成立,主預備了一切,使得過程順利。二年之後,在北區聯契陳忠揚傳道的鼓勵下,「我們連小詩班要作什麼都沒概念就答應進入聯契了。」當時的指揮林淑玲笑著說,第一次出任務,大家因惶恐而不斷要求加練,到了淡水教會的媽媽們都心疼的地步。
總之,乘著歌聲的福音翅膀,就這樣地開始起飛了。
校園小詩班的特色
走過五個春、夏、秋、冬,目前有台北、景美、淡水、大同、中壢高級班及新竹團契設有小詩班。每學期由聯契福音組訂定主題、印製海報、邀請卡,支援北區各校園團契的福音工作。各團契在小詩班協助下,只要負責庶務及邀請、陪談的工作;同時,福音茶會的舉行不再工程浩大,各團契的舉辦意願也上升了。佈道工作在大專校園踏出一大步。
正如它產生的原因,小詩班機動性高,容易進入校園,與觀眾之距離也更接近。不僅如此,「多元性」也是特別處——成員不只要唱詩,還得說話、串場,偶爾也許還有短劇演出。
小詩班是一種顯露的服事。有時,要主動自我介紹,就連串場的談吐也能將個人的特性表露。慕欣提到:「這樣的服事須要特別學習。」學習不奪取神的榮耀,學習不在意外來的讚美與批評。而學生口中的楊大哥——台北的楊建章弟兄,卻表示這樣的服事型態使他收穫很大:在眾人前演說不再是壓力。基督徒有很多向人見證的機會,這是最好的訓練。
再者,由於服事對象是慕道朋友,小詩班會採用一般崇拜聚會不會採用的活潑形式來進行。「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面對生活多彩多姿的大專生,更須運用諸般智慧,去認同對象,掌握校園文化和脈動,才在節目安排上,以「對話」的雙向溝通方式,引導問題思路。在福音工作中,小詩班扮演的是一種「預工」(預備工作)的角色:先讓人願意接近這群基督徒,進而願意接觸教會。
靈修時間 彼此分享
主耶穌賜給小詩班多位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我很喜歡唱詩。和一群人組成詩班,一直是我的夢。」慕欣娓娓道出幾位小詩班帶領者的心聲。大三那年,她開始感到主在福音工作上對她的呼召,小詩班正好結合了兩者,於是她歡喜地投入其中。
提出小型詩班構想的楊大哥,則談起學生時代一個福音詩歌團給他的啟發,影響著他對小詩班的理念。「小詩班不只是個佈道團,更要是個團契。」讓眾人從這群人自然流露出的情誼看出這是個充滿愛的團契,因羨慕進而探見那愛的源頭。所以,縮短成員間的距離成為他的目標。設法讓成員的出席狀況穩定,在練詩外撥出時間分享一週的信仰生活。有幾回遇到大家都很疲憊,整個詩班都沒唱詩氣氛時,「我就提議暫停一次,一起去外面喝杯咖啡,大家聊聊自己的近況。」
淡水的吳姊妹在信主後不久便加入了詩班,擔任伴奏。今年開始指揮淡水小詩班。與自己學音樂的經歷有關,她並不贊成丟給成員太多東西,「音樂形式是自動出來的」她希望指揮不是主導者,頂多只是引導詩班,讓他們按他們的方法表現。「我本身不是一個好的範唱者,所以我只好多用比喻的方式。」當需要彈性的感覺時,就要大家聯想「亞瑟士 Tiger廣告」,或著,告訴大家現在唱得好像「穿拖鞋走路」。自己想出的感覺不會忘記,在實際演出的表現也不會打折太多。
淑玲認為「詩班要有行政組織」,小詩班亦是。由於小詩班的工作性質特殊,景美小詩班設有「幕後規劃小組」,由幾位學長姊組成,在每學期初,召開「內部動線會議」,挑選詩歌,討論主題呈現方式。北區聯契在每學期舉行「小詩班音樂營」中,除了提升成員音樂素養,也讓訂定主題的福音組與詩班成員面對面溝通,幫助福音茶會文案的設計與執行。
和一般傳統的大型詩班不同,幾個小詩班的每週練習中,都安排有一段靈修時間。楊大哥期待小詩班成員的信仰經歷和事奉一齊增長,偶爾,彼此的分享也激發出節目的靈感。景美小詩班的靈修時間前半段為禱告,後半為讀經與唱短詩。「在訓練工人時,我覺得加強他對於福音工作的負擔及對慕道者靈魂的關心,比加強詩頌基本能力和興趣更加重要。」這樣安排的目的在於培養他們的心志——「一個人若不是直接從神那裡得到感召,便無法在事工中持久;一個小詩班若不是心被恩感,便不能歌頌神。」
回首音樂事奉之路
伴著一個小詩班的成長,需要澆灌大量的心力,一路走來,心情有過什麼樣的起承轉合嗎?
「挫折好像沒有……」我這麼一問,令楊大哥想了老久。「要說有的話,大概是準備好久,又大老遠跑去,卻見到台下沒有幾位新面孔。」淑玲也提到很類似的心情,有回演出,在台上硬是感覺到一種冷清——並不是人少而致,是台下團契的氣息使小詩班唱不出詩歌的感覺,事後成員心感挫折,曾質疑這種時機辦福音茶會的必要性。相反的,一個重視福音工作的團契,它的熱力卻能感染詩班。
對於這個問題,楊大哥認為:一來大家錯看小詩班的用途,把小詩班當成佈道團——其實它的教育性質更濃厚,希望成員能將在此受過的訓練應用在各教會;二來各團契已習慣福音茶會的舉行,反應冷淡了。聯契針對這些現象而有幾項輔導方法:包括參考手冊印製、鼓勵團契在學期初安排一節有關課程、並在福音茶會舉開前三週請小詩班到該團契與其契友溝通並一同禱告。
淑玲指出,淡水小詩班由於同時要負擔教會事工,獻詩頻繁,「大專生的負擔重,有時會感覺他們沒有佈道的心情。」景美小詩班初期也曾有成員抱怨功課重,練習又佔用太多時間,一度使練唱氣氛低迷。但到現在,留下的成員已適應小詩班工作情況,新加入者也都立志對此盡忠,這方面困擾不再嚴重。
而台北小詩班在人員招募上便鎖定社青人士,也是基於社青較學生穩定的考量,能從事長期的事奉,在人才培訓上也能周密規劃。雖然如此,近來成員們因工作、結婚、遷居,仍難避免小詩班普遍存在的人員變動的問題。目前景美小詩班在每學期初會做「小詩班服事生涯規劃」的調查,若衡量自已的狀況不適再擔任此工作者,需於退出前一學期提出,並物色一位接班人,帶著他參與一段時間的練習。人才的傳承在短期無虞,但若欲朝長期事奉的方向,成員亦將逐漸轉成以社青為主。
不疲倦的秘密
訪談至此,其實我開始好奇是什麼樣的力量能支持著他們一直堅持這樣的熱情,甚至願意再投入五年十年在小詩班事奉上?
「我在做神的一個管家,想到此我就覺得不得不存敬畏的心來做。」怡宣說。
「一項服事不在乎一時的感動。」楊大哥覺得和他自己的個性有點關係。一個團體興旺時,個人貢獻有限,一個團體軟弱時,人才會去仰望神。這時也正是學得最多的時候。不能在一個事工團體最軟弱時再釜底抽薪——這樣的信念使他對於所投入的工作不會敷衍。「除非趕走我,不然我不離開!」他頑皮地說。
至於同樣的主題、差不多的訴求內容,正的講、反的講,要如何不倦怠、每次都很誠懇?楊大哥覺得主常在他的短講中給他新的體驗和想法,很多次甚至在台上才有靈感的,「同樣的題目我不知不覺講得都不大相同。」台前台後,淑玲卻是一再地被詩歌內容所感動。慕欣分享她的經驗,「第一,我們要真的被福音感動,真相信有神,相信祂真救了我們,而祂也要救這些坐在台下的朋友。」再者,「每次的慕道朋友都不同;即使相同的人,昨天的他也和今天的他不同,我們期待每次的內容都會對他們產生改變。」「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有生命在其中,神會一再地以聖靈充滿我們傳的信息。」
原來這是他們不疲倦的秘密。
對小詩班服事的期望
淡水吳姊妹認為本會在音樂事奉上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地方,她勉勵音樂專業人才要團結起來,將「音樂的各種形式」發揮得更好;而對音樂事奉有興趣的弟兄姊妹,若要應教會的需求,應下功夫追求更細膩的音樂表現。
慕欣認為小詩班的觸角可以更廣,成員不只對詩歌有興趣、對福音工作有願作的心,也要願意下功夫去裝備與佈道會有關的節目型態,如幻燈片的製作、戲劇、各種活動、見證、座談、短講……
詩班成員更須對所服事的對象——大專生,有深入的瞭解,對於佈道方式的熟稔、氣氛掌控自如,才能針對慕道朋友的特性、背景,決定適合他們的佈道訊息與方式。
「服事是一種生活。」楊大哥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在面臨選擇服事時不要以「能學到什麼」為唯一前題,倘若服事心態正確,都能獲得造就;並非每個團體都有成立小詩班的主客觀的條件,不過,校園福音工作除了小詩班以外還有很多方式,例如在學校辦講座等,對福音事工有負擔的團契可以朝這些方面努力。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小詩班一直這樣努力著。
音樂是神賜給人,一份最美麗的禮物。「你們要以感謝向耶和華歌唱,用琴向我們的神歌頌。」(詩十四7)。透過詩歌,我們獲得安慰,獲得力量;藉著讚美,我們傳揚神的恩典、慈愛,教人認識祂。校園小詩班,就像乘著歌聲的翅膀,正向著廣大的福音工場飛起,帶給人們這發生於神和你我之間的故事,從亙古以前便存在的美好信息。
他們,正在默默付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