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8期1996年9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談我所體認的生命意義

陳徹道

「這種疾病,在醫學上尚無方法可以醫治。」如果這句話是醫生對你說的,不知你的反應會如何?

1994年2月5日當我患了剝離性大動脈腫瘤時,這句話即臨到我的頭上。雖然,面對死亡是必然的,可是在此之前從未真正用心的探索過,因為總認為死亡與我之間距離是那麼的遙遠!當面對著屈指可數的日子時,一個人的思考及對人生的看法,產生了新的改變。首先的感覺是,你將失去一切所有。望著內人坐在病床旁憔悴的身影,感嘆著再也不能與她共同過著同甘共苦的日子,回想過去的日子,想像他們今後要過的日子,那是多麼的心酸與悲痛,再剛強的人也變得軟弱不堪了!到底是誰掌管生命?人為何來到這世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

人生需要面對的事,因每人際遇之不同而有異,雖然旅途互異,但終究是朝著唯(同)一的方向——面對死亡,也就是說,它的終點即是肉體的死亡。人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描述存在著兩極化,以喜悅、光明代表「生」,以悲傷、黑暗代表「死」。究其原因,乃是因為對生命真正的意義,沒有徹底的瞭解,也就是說無視於肉體以外的屬靈生命,也沒有去追求屬靈的生命。依聖經的指示,肉體的死,不是生命的結束,「死後有審判」(來九29)。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故事,清楚的讓我們知道死不能了結一切,還要接受審判。

人生的價值


人們生涯的規劃,從求學而始,僅止於退休,很少人規劃中年變故的問題,均認為可以達到退休就心滿意足了。最近,開始有人注意到退休生涯規劃,但退休生活結束後,應如何面對,就從來沒有人將經驗傳承給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死了就算了」的陰影之下,所以說,人生真是悲哀,在世時得受生、老、病、死的折磨,死後又不能掌握自己的去向。那麼人生的價值究竟何在?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如何看待死亡?以正確的角度去面對,納入生涯規劃的部分,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在十九世紀時代,英國的詩人渥茲華斯寫了一首詩——「我家共有七個兄弟姊妹」(We are seven),它提醒人們對生與死的看法。內容大略是這樣的:有個都市的成年人,來到一個偏僻的鄉下,遇見一位可愛的小妹妹,向她問了一個問題:「小妹妹,你們家共有幾個兄弟姊妹?」「七個」。「都住一起嗎?」小妹妹仔細的回答:「沒有。兩個住在城市,兩個在船上當水手,珍妮和約翰在教堂墓園裏,而我跟媽媽住一起。我們家共有七個兄弟姊妹,我們家與約翰、珍妮住得很近,我常常去墓園裡玩耍,唱歌給他們倆聽……。」

這樣的回答,讓中年男子大吃一驚,明明兄弟姊妹是五個,為何小妹妹偏偏數成七個?這不是算術的問題,這是看法的問題,是觀念的問題。不同的看法,產生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算法產生不同的答案,因而產生對生與死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年男子看待肉體的死,是一生的結局,死了,什麼都沒了,一切都化為烏有。在詩中,男子盡力糾正小女孩的答案,應為五個,他一直認為死了的不可以算,但小女孩的觀念裏,死了的人,只是換一個環境而已,永遠是存在的。從這詩中,兩種看待生死的觀念,孰是孰非,值得我們世人深深地思考。如果人死了就被塗消了,不算了,任何人對這樣的觀念一定無法接受;我們不是都希望我們死後,子女們能記念我們嗎?只是我們對死後的事不知道,抑或知道得太少,所以我們心存恐懼,而將死去的人與我們自己隔離,不算在一起。多可悲的人生啊!幾十年的生活,換來的是什麼都沒有,連親人都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小女孩對生與死的看法,存在著積極正面的意義。人肉體之死,莫非終結,它還是要繼續存在下去,曾經是,未來也是;曾經有,未來也有,人生追求的是不滅亡的永生,大家都有那永遠的生命,也就沒有生離死別的問題了。

無愧見主面


事實上,人不知道自己在世所剩的年日,因為你不知道那日子何時來臨,因此在人生的藍圖裡,不可只為那看得見的在世人生籌謀。當我在病床上,醫生告知我隨時要面對死亡之時,後悔的是沒有為死後做完全的準備。感謝神的大愛,祂醫治了我,而今,唯一祈求的是,當死亡臨近時,我可以在安詳、從容、喜樂中,邁向主的懷抱,享受著主為我預備新天新地的新生活。


作者: 陳徹道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