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9期1996年10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像呼吸一樣理所當然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石潔

有人問:「唐詩三百首中,哪一句最令人感到悲傷?」

對方回答:「訪友半為鬼」。

是的!訪友半為鬼是何等的痛!

不管是否有信仰,不管信心堅定與否,親友的離去總是一種無法承受的痛!

這天,有不少告別式……

之一


S說:「假如我先走,希望妳來講故人略歷。」

這天,S參加三個喪禮回來,她說:「我第一個想要打電話給你。」

仔細想來,與S分享中,竟然有不少的是告別式,一次一次感受不同,一次一次我們在分享中彼此感動。

最早,與S分享了一位享富盛名的同靈喪禮。她說:

「他在晚年拖了不少年,在生命的後期,我們看到了他的謙虛與平靜。」

於是我瞭解,在神所愛的人身上,神是會剪去雜枝的。

後來比較熟悉了,分享了一位曾走錯路的同工蒙主寵召前後行為,她說:

「也許他的名字不在信徒名單上,但他憂傷痛悔並且在教會中謙卑學習,使他在逝世前得了神親自的安慰,家人也因此受了造就。」

我從此知道:神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神是看人內心的。

我們共同認識的一位姊妹意外過世了。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雖然我與該姊妹不熟,認識得也晚,但她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之一,雖處富貴之家,待人絲毫沒有驕氣,在我身處異鄉時,給了我不少的「一」杯涼水。她在見證安慰之餘對我說:

「神是在她最美的時候接她走,她的家人知道,也得了安慰。」

我才明白,神的時候與我們的時候是不同的,我開始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她的好友,也是她的同工過世了。她心中的難過可想而知,她也開始回顧了與家人相處的一切,每一次她提起好友家庭、好友先生的寂寥、子女的孤單,我們就互相勉勵,愛我們家人的方式之一就是好好地愛我們自己,給家一個健康的自己也是深愛家人的方式。

因著我們共同認識的人愈多,我們分享這樣的回憶也愈多;每一次的分享都讓我們更珍惜所擁有的這一切。

她最尊敬的長輩過世了,知道她痛,但無能為力,只有前往探視,沒想到反而是受了他們安慰。

回想從前家父過世時,沒有人教我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如何調適。對於當時剛信主,好友不多,信心不足的我而言,只有瘋狂的消耗體力、精力來使自己平靜;而他們,畢竟是有信心、有道理的人,反而做了美好的見證,他們夫婦真是與眾不同啊!

最是記憶深刻的一次分享,是三毛過世時。她來電說:

「在這幾天,每看一次的報導,就想起了妳,覺得妳與她很像……」

不管我像不像三毛,但我不會忘記:

有一天,她先生與她分享他所參加的一場喪禮後,她來電說:

「我一直想:我如果過世了,誰來說故人略歷?我告訴先生由妳來說好了,為了要讓妳在故人略歷中有話好講,我想我需要趕快努力。」

不管我們誰先走,什麼時候走,我想我們都需要趕快努力的。因為:

「無知的人哪,今夜若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十二20)。

之二


H說:「讓我們先錄音起來,在喪禮時放出來感謝參加的人吧!」

我不認識這兩位令人景仰的同工前輩,但他們是好友的親朋好友,所以前輩生病的過程中我或多或少都有耳聞,而且或多或少都影響好友與我的心情與信心,讓我們對生命不斷地省思。

這天,完全沒有料到這些至親(不止是好友而已)就這麼的出現在我們面前,雖然我們快快樂樂的相聚,但談起前輩離去,傷心難免、痛苦難免,談話中也討論起我們的未來。

H說:「參加了這一個備極哀榮的告別式,離去的同靈令人敬佩,所以有許多人懷念他,以後可以先錄音,在結束前感謝各位親朋好友今天參加我的告別式。」

W說:「可以在告別式前就先播出。」

L說:「我不要,那會嚇到人的,我要你們這些好友寫一些話集結成冊,到時候一人發一本,至於告別儀式,簡單就好。」

W1說:「在座各位聽好,我的故人略歷要寫我蒙恩的過程,不必太冗長說我孩子哪裡畢業、做什麼,要知道那天主角是我,不是活著的人,只要把我信仰心路歷程說說就好,各位要記得喔!」

W2說:「現在我們走到中年,可以這樣討論,但是當我們到了老年時,或者我們就避而不談了。」

是的!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到了哪一個地步當照那個地步行,現在的我們或談笑風生,但到了老年時候,我們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不捨?我們更發現自己的不足,更恐懼見主面的審判了?是不是那時候能唱:「我到老年紀,仍然結果子,樹木常發青,果子滿滿是。」(詩九十二14)?沒有人有把握,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現在的每一分鐘才是真正的存在。

看著這群好友,從年輕時一齊邁向中年;從緊繃的皮膚到魚尾紋的出現,從清瘦飄逸到福態穩重;歲月在我們身上留下了痕跡,卻也增加了同心同行的情誼。或者我們都不清楚將來會遭遇何事,但至少知道有人會為我們禱告。我們彼此提醒在這樣的事上不要餒志。

還記得數年前有一次我們「寫遺書活動」,當時唸得都痛哭失聲,寫時的心情,讀時的情緒,以及聽時的痛苦,是那麼的真、那麼的痛!今天如果這樣,恐怕淚水不會更多,但心中的痛卻更深、更沉了。因為不管歲月讓我們變得多麼堅強,我們永遠有著脆弱的一面,親友的生離死別豈是能夠承受的痛!

年前參加教育單位舉辦的一個研習,其中「臨終關懷」課程使我覺得我們應該重視這樣的課程。也許,信心足夠的人對於親友到神身邊有著安慰,但多數人是憂傷的。許多人不敢對當事者談生前的事,以免觸痛當事人,所以只以信心說安慰的話,以致於當事人抱憾而去,因為他沒有機會處理未竟事宜;我們也不懂安慰關懷遺族的技巧,任憑他們在憂傷、懊悔中自我痊癒,顯得如此孤單;更有甚者,之前沒有伸出關懷的手,之後又以高標準的方式評判喪家的處理方法,使得失去親友之痛又更深,所以,學習如何貼切的安慰關懷親友同靈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有神,較之一般人幸運多了,因為我們知道死了是去哪裡;但是我們也是人,很難完全超脫對死亡的恐懼與對人世間的不捨,所以,趁著還有今日,讓我們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吧!

天韻歌聲中有一首「再給我一個機會」是我喜歡的歌曲之一,不要有再給我一次機會的遺憾,就要好好的把握今天,有一位得了絕症的歌手,他最後留了一首「如果還有明天」唱出了他的期盼,讓我們彼此勉勵「無論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林後五9)。

之三


S說:「我一直在想人生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S是一位可愛的姐妹,她的家庭是她的一個重擔,但她卻隨時保持甜美的笑容,也不會與人斤斤計較,我們與她在一起都十分愉快,不會有心理負擔。

最近有人為她介紹一位弟兄,弟兄的條件或者並不怎樣,學歷沒有她好,在私人企業服務,年齡比她小,談吐間仍有稚氣,家境也不富裕,真要成婚兩人恐怕還有一段奮鬥的路!比起她理想中的對象是差了許多。所以儘管這位弟兄相當體貼,對這位姐妹照顧有加也一往情深,但是這優點並未使這位姊妹動心也不考慮。

有一天,她突然告訴我,她開始認真的考慮了。在「好」與「不好」「答應」與「不答應」間百般猶豫。問她為什麼有了如此大的改變?她說:

「告別式中,想起了一件事: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因為某件事到了喪家,看到這位在外殷勤做聖工,人人認識的強人正在為他的妻子按摩腳部,因為當時他的妻子腳不舒服,當時覺得很感動,但也沒有特別記起來,最近那一幕突然浮現腦海,所以開始思考人生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是不是像聖經上所說:『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傳九9)。」

所以,她開始認真的考慮,也因為她的看法有些改變,她竟然看到了那位弟兄的優點。他們未來如何我不知道,或者還要有一段辛苦的努力,但我相信這位同工前輩一定沒有想到,他的一個小小動作卻可能在他身後成就了一段姻緣!

同一天的兩個告別式,友人說兩位未亡人的表現是截然不同。

一位是慟不可支,幾乎沒有能力支撐下去,痛苦的表情令人不忍,友人十分瞭解他們之間的恩愛,也就愈是對未亡人心中的痛感到不忍,與配偶死別的壓力據說是百分之百,將來如何面對生活、回憶,是無法避免的學習。

一位是堅強得向與會的同靈致意,雖然表情並不似先前一位慟不可支,但因著是親戚,所以也了解這幾年來為妻的人是如何的照顧先生,那樣的深情並不是在告別式上的淚水可以言明的。同樣的,堅強背後的失落感也不是別人言語所能安慰的。

兩家夫妻的恩愛是友人們所瞭解的,所以他們參加告別式看到的不只是未亡人的表情,他們看到告別式後的日子,要如何讓兩位未亡人心情平復。我依稀記得在家父過世後,堅強的母親從不讓我看到她的淚水;有一天早晨,我忘了帶課本而折返,卻看到母親在昏暗的客廳中流淚,我才深深的體會到,沒有任何子女可以取代夫妻之間的情分。這正是聖經上所說的:「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同住,兩人成為一體。」(創一24)。只有來自神的恩典與憐憫才能撫下這樣的傷痛!

Y說當她們去醫院時,看到為妻的不嫌惡臭,輕聲細語為夫擦拭,並且反而安慰來訪的同靈,心情就不免沉重。所以,每一次的探訪,對人生就多一分的感慨;每一天的探訪,對家庭就多一分珍惜;而每一次探訪雖然增加不少悲戚,但卻也得了不少造就。

至於另一家,W說當他去探訪時,醫院裡滿是同靈,為妻的站在一旁,不多言語,但為夫憂心的心情,外人讀得出來,反而是病人出言致謝與安慰。以他與病人知心相交,實在想多留一會兒,但終究瞭解在多人探訪下,他是應該要離去,不要多加叨擾的,離去的心情與腳步是錯綜複雜的。

參加婚禮,我常流淚,一方面是感恩,感謝神的成全,另一方面是覺得兩人彼此喜樂與共、愁苦同當,是一件多麼美好與辛苦的學習,思及至此就控制不了眼淚;而參加告別式控制淚水是更難了!不僅僅是對離去者的思念與感謝,或者因著自己的經驗更是對其家人將要面對的失落感與適應而不忍,每一次參加,女兒就會把面紙遞上,而我,也就會在回家的路上擁抱著她,交待她說:「假如有一天……。」

傳道書上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傳七2)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是不是更應該來思考如何的活!

之四


我說:「親愛的至親,感謝你們的一路相伴!」

呼吸,對於多數人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感覺存在;生命,有時候也像理所當然般,讓我們忽略了當數算自己的日子(詩篇九十12)。其實,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不是嗎?

外面有風有雨,四個家庭的人在屋裡談著人的生死,這樣的心情,這樣的路,我們一起走過了!但是還有多少的時光呢?現在我們都已白首,可不可以偕老?想起來都不免有些沈重,我們在神所配合之下與年幼的對方成婚,婚姻中或者不甚完美,卻是神的大愛,因為那是最適合的:我們在神的安排下相遇,友情裡或者有分有合,卻是神的恩典,因為那是最需要的,所以,每當想起這些人,就特別感謝神的恩寵,對於習慣孤單,在友情上被動的我竟有此福氣擁有了這些至親!

所以,親愛的至親,感謝你們的一路相伴,讓我們彼此珍愛,同工同心同行,既已一齊「白頭」,就讓我們也珍愛自己一齊「偕老」吧?願主成全!


作者: 石潔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