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社青小組策劃王淑君
從少不經事、懵懂無知的年代裡,有人漸漸地、不徐不緩地、一筆一劃地為心靈的畫紙塗上色彩,為無限潛能的未來架構能力的基底,在浩瀚無垠的知識洪流中,教導掌舵的原則方向。這個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不僅在社會中扮演著吃重的角色:傳道、授業、解惑;在現今的教會文化裡,更以其專業的眼光、手法來與教會事工相互結合,輔導匡正莘莘學子、協助傳福音工作、從事宗教教育等事奉。就在你我周遭,不經意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蹤跡,讓我們一睹他們的風貌。或許他們曾經影響過你,或正在影響你,感懷一下他們的諄諄教誨,愛主事主的心路歷程,師曰:「……」。
早晚撒種不歇手
專業事奉的精神,就是以所學所長來服務人進而榮耀神,正如主勉勵我們:「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5)。陳老師本身從事護理課程的教授,在課堂中常會談到有關精神疾病、遺傳疾病、癌症等各種症狀,從醫學上的觀點解析各種病理。所謂人的盡頭,神的起頭,在醫學科技的極限,人能力告罄時,老師即適時提出最強而有力的見證,將本會許多的神蹟奇事,自己切身的體驗,向學生闡述,使其明白有位真神可以倚靠。
學生因著信仰得到幫助的所在多有,撒種的機會其實常出現在你我身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重視神的託付,把握傳福音的良機。陳老師表示:「如提摩太後書四章二節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無論得時不得時,靠著那加添力量的神,必能得人如魚,得勝有餘。」他見證在其服務的學校中,有一位退休的和尚住在校舍裏,許多學生都會跑去請他看相,結果有一群學生,看過相後,被預言將考不取學校,這些學生聽過之後,自然意氣消沈,頹靡喪志。知悉這件事後,乃鼓勵學生努力上進,帶領他們來慕道,了解真理,最後竟考上很理想的省立學校,「神的恩典是豐豐富富的」。
在學校的生活中,批改學生週記也是傳福音的好機會,他接著說:「在發現學生的問題時,通常以一般心理輔導方式來開導學生,若情況較嚴重,非一般輔導能解決得了,則以聖經真理來開通疏導,以神的道理來指引方向。」感謝神,學生明瞭真理,日後歸主後,在教會能熱心事工,同儕之間也互相傳為美事,引領更多同學來慕道。然而葛老師對學生福音工作,則有另一番不同的經歷和體會,他認為現階段的孩子思想等各方面獨立性不夠,往往受到家人、外來因素諸多影響,就放棄追求真理信仰,較不能持守,故此階段只能儘量介紹,待思想觀念有其自主性時,會比較好帶領,「撒種的工作盡力而為,其餘的就交託給神。」他表示。
陳老師則指出,學生信主往往必須「陪他走一段」,餵養神的小羊。「因為他們都是單獨來信主,時常會遭受許多周遭的阻力,要靠著禱告及好行為來為神作見證。有一位學生歸主後,父母察覺其有所改變,變得順服,行為表現良好,一問之下,才知受洗歸主,學生其父後因肝癌病危,但也要求為他施洗,歸主名下。另一位學生則是不吃家裏拜過的東西,聖靈帶領,神開其路,父母漸也體諒他,總是另外幫他準備飯菜,爾後家長也要求老師代為介紹主內同靈,將婚姻大事寄託給神,對主內青年持肯定正面的看法。」
作聖工不落人後
在教會的宗教教育,也是他們一展身手、奉獻專才的地方。林老師表示在教會事工的事奉上,常常深怕能力不足,做不好,故時常感覺接受一項聖工,心境上不得輕鬆,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一旦接下後,則將之視為一種操練,從當中漸漸體悟出做主工不落空的道理,也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專長,進而在聖工的選擇上能拿捏分寸,懂得走自身有把握的路,而不是一味侷限於既定的成見中,畫地自限,反而阻礙事工發展。在時間調配上,也能在聖工與家庭照顧上取得平衡點。
近年來工業化的快速腳步和節奏,講求競爭、效率的社會風氣,影響所及,「宗教教育」往往也成了學生家長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心態下的「割愛」。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們也有他們的心聲和看法。林老師表示:「雖然在升學主義抬頭的今日,學生似乎沒上補習班、才藝班就會輸在起跑點上,但若真與宗教教育的課程時間上起衡突,我建議家長儘量可以挪開的就挪開,不要與崇拜聚會相衝突,學生階段是建立純正信仰的好時機,若不加注意只偏重屬世學問的追求,則極易讓小羊就此迷失,以後再費心力也難以追回。家長的配合是相當重要,若真得無法參加聚會,還是要多加關懷,利用學生的假日以活動互相連繫,鼓勵學生之間私底下多溝通接觸,運用同儕的力量、老師的關懷、家長的督促,讓小羊安然度過險境而不致迷失。」
葛老師更認為工作或學業與信仰是可互輔的,而非重擔,因人的能力有限,懂得倚靠交託神,擔子才會輕省。這些價值觀的建立實不容輕忽,應從平日生活中做起。「聖工是助力,不是阻力,」邱老師覺得:「只要懂得調配時間,以信仰為後盾,讓學子有顆平靜安穩的心,進而在學業上收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由於參與教會事工,對自己本身亦是很好的訓練。有時環視國外的教育制度,非一味以讀書為前導,他們也重視學生對團體、社團的運作能力,參與活動的態度與動機,主內青年更要把握成長能力的機會,在聖工事奉的互動裏,無形中可學到許多經驗能力,對未來的學業、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助益,絕非眼前可衡量得出,正所謂做主工,不落空。」
學問為主用 禱告不可缺
既是專業事奉,「輔導學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談到教育輔導的經驗,郭老師在教學初期比較偏向於領導者的方式,以前輩的地位來從事教導,但漸漸地轉換成以輔導者的立場,師生、親子等之間,皆可以平等方式深入對方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問題與需要。輔導的目的主要是:1.情緒的宣洩2.認知的重建3.態度的改變4.行為的轉換;利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亦可從事福音的傳播,以往都以傳、講單向式來傳揚道理,但現在可以輔導方式來進行,先與人建立良好關係,以同理心來傾聽了解其苦楚,再針對需要引至主前。「這中間的過程就是要透過迫切的禱告,求神賜下智慧與能力,由神親自帶領、開路。」郭老師特別強調。是的,談到「禱告」大家皆心有同感,「這引領學生的過程中,主要是靠多多禱告。」陳老師也深表贊同。
至於輔導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郭老師談到自己所經歷的心境,「酸:在輔導時遭遇受輔者的防衛心態,對方無法敞開心扉,往往欲言又止,問題癥結無從抓起。甜:與受輔者建立良好關係,對方能暢所欲言的談論,對問題有進一步了解,而且他也有改變的意願。苦:了解受輔者的問題後,有些問題無法幫起,尋不出對策,愛莫能助的情況下,實令我覺得苦惱。辣:青少年談到有關家庭、社會、學校的種種不滿,憤世嫉俗的思想,在心中迴盪著就有如辛辣般的滋味。」但這一切都是無怨無悔。
結語
教育像是在拓墾一座園地,而教育人員猶如一位辛勤的園丁,拓植心靈的那畝田,要灌溉施肥、修葉剪枝,找出可能的病蟲害,對症下藥,對於受到強風摧殘的幼苗,更需要去扶正,使其往下扎根。雖流淚撒種、辛苦灌溉,但必也歡呼收割。百年大計的教育工作,需要靠你我的禱告,讓聖靈帶領,使這群辛勞的園丁,得著安慰與喜樂,縱橫阡陌更寬廣順遂。
見證篇
青青子衿在我心 之一
悠然
立下當老師的志願,是在小學三年級的那一年,在中南部一座純樸閉塞的小村莊,能有此心志,乃是受二位啟蒙恩師的影響,一位是小學一年級導師,另一位是三姑姑;前者教導學生的熱誠,深深吸引著我,後者是我的家庭教師,指導我正確的讀書方法與訂立正當人生目標,當時才十歲的我,便知見賢思齊,將來要和她們一樣。如今,立足杏壇已邁入第十五年個年頭,腦海中對這二位恩師的印象,依舊清晰難忘。
小學階段,最喜歡的休閒活動便是彈風琴,因住家離會堂較遠,祖父買了一台風琴,以備每週一次家庭聚會之需,那台風琴成了我最佳玩伴;由父親、三姑指導的簡譜,提升到五線譜,及大學時代的巴哈初步、小奏鳴曲,現在,看到就讀國一的女兒彈奏海頓奏鳴曲,總勾起我無限的回憶。目前能在司琴事奉上貢獻一份心力,都得感謝先父,及三姑的無心插柳。
國、高中時期,舉家遷至南部大都會,因教員缺乏,得以在國二便擔任教員,每週日上午和幼年班小朋友共度,是我人生風暴期的避風港,也是繁重課業的調劑良藥、靈恩會前後的會堂整理打掃,是全體青年最盼望的時刻,我們總是在潔淨明亮的會堂裏,邊欣賞自己辛勞的成果,邊吟唱四部合聲詩歌,那是一生中最美的時光。
執教鞭之後,除繼續擔任教員之外,協助暑假學生靈恩會的工作,也是自我要求的重點之一。婚後育子,無法全心奉獻,只得退居客串地位,等到一對兒女分別升上小學,才重拾婚前事奉之樂。
教員是兒童心目中崇敬的對象,一定要以身作則,以為楷模,對主內小羊的關懷層面應深入家庭與學校課業,使其有所遵循,不被偏差的價值取向所影響。再者,家庭祭壇的建立極待重視,應呼籲家長配合實施,國中階段,當利用假期開設各項技能指導(司琴、領詩、美工……等),既可培養學員服事主的能力,又可聯繫同儕情誼。初、中級班的宗教課程當力求變化,較簡易課程可由學員輪流主領,藉以訓練口才及領導力。靈恩會期間,教員當率領學員分發傳單,打掃會堂,使學員在參與聖工中,產生一股對教會的向心力與關懷心。除教員用心領導外,學員本身也要有羡慕善工的心志,及早立志,可掌握更多人生黃金時段。
身為傳道的子女,自小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傳道越多時間不在家,神的靈便越與這一家人同在。」事奉路上,也深深體會到「你們不要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掛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祂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十二29-31)。從考大學、婚姻抉擇、任教學之挑選,從不曾刻意費心,卻蒙主一一妥善安排,如今也悟出「關懷神的教會越多,神的靈越與我同在,一切事都順利亨通。」
事奉路上有神同在,感覺真好。
青青子衿在我心 之二
恩力
十五年前,剛從大學畢業,進入學校教書。為了延續學生時期事奉的火熱,我決定把我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地方教會的聖工上。我想家人應可體諒並配合,至於學校工作,那只是謀生方法。於是在教會裡,我擔任過領詩、翻譯、車管、接待、領會、教員、組負責、系負責,及負責人的職務。八年後,自覺在學校的教學遇上了瓶頸。幾年來,相同的教材,重複的教學,加上對於學校行政體系官僚作風的反感,對這謀生方法有著漸增的倦怠感。在此同時,我也覺得生活重心的教會事工也走到了瓶頸。教會的生活是個封閉的社會。為了維持龐大組織機械的運作,一群未受過專業訓練的義工常覺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教會傳統的保守力量極強,對於台灣瞬息萬變的社會現象總缺乏前瞻性的牧養。在禱告中也是茫然。
就在雙重瓶頸接踵而來之際,我遭遇到了極大的病痛。數度進出手術房使視力大損,一向平靜的生活起了軒然大波,不只身體有了巨大的變化,連對生命的看法也有了更新。另一方面,我卻在當時獲得母校推薦赴美公費深造年餘。於是生活上又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回國後,教會長輩體念我身體贏弱,只讓我擔任極少的事工。生活變得很有規律,因為知道自己受到限制,不敢過度透支,過得較節制但也踏實。另一方面,在美國所學拓展了我的視野,經過了年餘的洗練思索,我在學校教學上重新注入了活力。
我把學校類化成教會團體,刻意且謹慎地經營各種人際關係,以期能持續以往「榮神益人」的生活準則。把每一次的上課當做領會,從簡易英文課程為基礎,穿插些不流於說教、但發人深省的、高中生該知道的待人處事道理。我經常做家庭或電話訪問,並建立記錄,幫助學生面對人生風暴期的學業、心理、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等等層面的困難。我不因學生是主內或未信者而有差別的待遇。我都一再提醒他們:「人心中必須有神」、「一生中我們必須面對許多苦難,但我們都要有勇敢的心。」我並未因學生畢業而和他們完全斷絕關係,藉著定期聚會、會訊和聯絡,與學生分享考上大學的喜樂、服兵役、結婚生子、就業、病痛等日光之下不新鮮的新鮮事。常覺得和學生的關係往往是從畢業才開始的。我的內人和女兒和我一起分享或分擔這一切。這種全家一起事奉做工,是一種很踏實的生活實踐。我不刻意要求學生去教會,但如果他們願意,我很樂意和他們分享我們的教會生活。當然我也樂意和學生分享他們的信仰經驗。
教會自幼的教導常使一位熱心的信徒「與世隔絕」(美其名叫「分別為聖」),於是信徒生活圈裡大都是同一教會的信徒。生活或工作上不得不接觸所謂的「外邦人」時,我們不是和他們保持相當的距離就是以領人歸主為人際互動的原則。然而,當我踏出這個圈圈時,我才覺得自己好像那位躲在山洞裡大發熱心的以利亞。
曾經聽一個好友說:「我要努力學習,並奉獻我的知識,期望對人類略有助益。」多麼寬廣的胸襟啊!祈盼上主助吾一臂之力,使死的知識和冷的技巧因著愛而成為四周芸芸眾生火熱的元素。
|
|
|
|
作者: 本刊社青小組策劃王淑君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6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