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0期1996年11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是否你懂我的心?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新人


喂,你們注意到沒?筱玟最近都沒來參加詩班,有誰知道她去哪了?」

「我打過電話啦,她愛理不理的,口氣不太好呢!」

「奇怪,她昨天還出現在安息日聚會,看來好好的啊。」

「我們應該勉勵她,除了聚會也要多做主工才對。」

「等一下結束後順道訪問好了。」

「咱們寫張卡片問候她,怎樣?」……

一個同靈因為「違常」地在詩班中缺席,引起眾多弟兄姊妹的關注,大家也紛紛提出如何瞭解、關懷的方法。這樣的場面經常在上演,姑且不論眾人的動機如何,也許只是虛驚一場,若是事態嚴重,花了再多心力可能還是白費工夫、浪費時間,甚至我們的「愛心」反而變成他人的絆腳石。在另一方面,自己可能正在大發熱心的時候忽然萌生退意,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如何進退,因為責任、因為向來講台上的教導、因為面子……,最後終於蠟燭兩頭燒,燃燒殆盡!從此消失在教會中。當這樣的情況產生再要趕緊彌補,實在嫌遲了點,個人乃至教會都會為此付出許多代價;若能挽回,真的是神的憐憫,做為一個無用的僕人恐怕只能噤聲罷了。

「隱藏自己」,在教會中來說其實是很弔詭的事,既然世界是在惡魔的天空下,神的家乃是庇護所,我們還要向誰隱藏呢?大衛說得好,我往哪裏去躲避祢的靈?筆者以為,只有像始祖違反神旨,感到心虛,只得隱藏,其餘的不見蹤影,我們都要審慎的界定(因此限於筆者之能力與篇幅,本文不擬討論心靈的退修隱藏,專指從人際間出走),仔細的觀察與驗證,才能保守的提出一個對策,同時基於個別差異的原則,我們無論在面對自己還是別人的「避不見面」,應該冷靜思考種種因素,不要妄下斷語。以上這些原則理念十分重要,首先要牢記在心。

為了掌握事情的緣由,然後採取有效的行動(或者不要採取行動),能懂得背後的心理因素或許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因為在二十世紀末,人類已經具備了古人意想不到的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本領,有些人會錯以為在人心的領域裡,也可以靠著僅百來年歷史的心理學明白答案之所在,可惜事實上有許多的心理現象名詞的定義都不盡相同,甚至南轅北轍,或是未定論。雖然本文只探討在教會中的「隱藏現象」,而且也會提供一些心理學上的知識,但筆者是希望藉由這些知識本身引出一個思維的方法,或是想法,這些都不會與經訓相背,算是釣魚的方法,而不是只夠塞牙縫的魚屑。在進一步討論問題之前很累贅的交代,但願讀者明察。

對於這樣一個隱藏自己的現象,背後的因素永遠比我們想得到的複雜,不僅多樣,而且互相糾葛,這是第一個概念。但這不表示我們就可以偷懶,略去所有瞭解的努力(草率的用一句:「哎呀!凡事禱告交託就對了啦!」其實並不負責任,若然就不必「詳細知道羊群的景況」),相反的,更應該用心去探討,而對於事情的全盤永遠保持虛心,這才是真正的態度。

壓力源的探討


每個人都是一部複雜的有機系統,他吸取能量,以應付外界不斷的挑戰,就像我們的生理循環一般,當外在的壓力大過所能應付的能力,就會產生必要反應,去尋找額外的資源或是提高系統效率;倘若外在已經沒有支援,或者有,自己的系統運作不來,就會有適應不良的狀況產生,嚴重的話就是與外界關閉,最極端的情況就是部分的精神病患者,他們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與人群相隔。利用這個簡單的模型理論,我們就較能掌握心理現象的大概。所以當我們開始檢討隱藏的原因時,就不可以一味的只往當事人身上檢討,或是只往環境(無論社會或教會)檢討,而是一個互動的關係,換言之,讀者若認為自己是教會中的一分子,那麼就與這個問題有關,不能置身事外。假如自己不這麼認為,或許下一個消失的會是我們自己。

造成適應不良,甚至躲起來的「壓力源(stressors)」是什麼呢?如果就一般心理學的探討範圍論,包括挫折、衝突和目標導向的壓力(pressures)三大類。但是不少情況可能同時涵蓋了這三類壓力。

1.挫折:簡單的講就是個人付出的努力,卻因為某種障礙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或是根本喪失了努力的方向,讓自己覺得是一個失敗者,很沒用。這些障礙可能是外在的,例如在工作上不如意、人際關係不好、生活中的重大變故,如災變、親人遽逝或是個人的,例如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肢體殘障、自我控制力低等。這些內外在因素使個人在所欲完成的事上形成阻礙,令人灰心。

2.衝突:當有兩個以上的需求或動機存在,而這些需求或動機卻互不相容,滿足一方就得犧牲一方,換言之就是有抉擇上的兩難情況。例如,有一個難得的音樂會,或是演唱會,奈何隔天要考試,在只能二選一的情形下,選擇任一方都會喪失另一方,無論如何,教人感到有「挫折」感。

3.目標導向的壓力:意指為必須達成某一項目標而有的督促力量。這就像每天為了謀生,必須努力工作;考生為了考試必須咬緊牙關,專心念書;個人內在的動機自我要求較高。然而當吾人面對這些要求,力不能勝時,就變成了造成我們適應不良的壓力了(stress)。

壓力下的反應


一般的壓力情況下,並不致於造成避不見面,而是會產生一些適應不良的狀況,當問題得到解決(無論有外力相助,抑或得到解決的能力),症狀自然消失,否則總要找個出口宣洩,屆時千奇百怪,就不只是表面上從教會「隱藏」而已了。以下一些學者觀察出來的癥候,提供作為參考。

一、在外在行為方面主要有:

(1)可能會有「攻擊」行為,可能是鬥毆,或是言語上的辱罵;至於攻擊的對象不見得就是造成挫折的來源,會因為壓力源太大,只好找個出氣筒發洩,所以學生的學業成就受挫或遭責罵,就很可能找弱小的同學麻煩。至於所謂想不開的人,容易以自己為「攻擊」對象,不斷自責內疚,甚至輕生;這以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的我國社會尤甚。

(2)因為各種努力的嘗試不斷挫敗,使思考失去彈性,於是出現刻板化的行為,反覆出現某些行為,卻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3)許多在壓力下的人會出現飲食過量的情況。

(4)由於當事人想盡辦法都無濟於事,令人厭惡的事(如責備、處罰)一再落在頭上,便會出現冷漠、不願與人溝通的狀況,心理學術語稱為「習得無助」,這是很可怕的結果,非常難以平復,因為對當事人而言,外在世界根本是無法控制的,典型的例子是在集中營中的俘虜。

二、在情緒表現上,伴隨壓力而來的主要是焦慮。為了減低焦慮帶來的不安、害怕、疑慮等不舒服的感受,個人會採取「防衛取向」(註一)的行為,其中之一便是哀傷哭泣,或者是對事情本身、自身感受喋喋不休,這樣一來多少可以緩解心中的焦慮壓力。其一就是著名的「自我防衛機制」(ego-defense mechanisms)(註二),藉由這些心理作用達到去除焦慮的目的。在此不繁雜逐一介紹各種防衛作用(註三),此地只提出一點,這些作用在抒緩吾人無法面對的壓力時,確有可能提供一個保護自我免於心靈受創過重的功能,但長期而言,無助於用理性思考一個正確的解決方式,只是一種逃避的方式,不能增進適應的能力。聖經中類似的例子,如拉撒路的姊姊對主耶穌說,她知道拉撒路雖死,將來必復活,來抑制自己的憂傷,但主耶穌要告訴她的重點是,在神凡事都能。另外其他的表現,例如心力枯竭(burn out),用口語說就是強烈的無力感,也就是在工作壓力下長期付出,而無所回饋產生的狀態,雖然還是具有能力,卻是無心再做下去。

壓力下的隱藏


一般的壓力情況下,不可能真的與人群隔離,不過是從甲情境逃到乙情境去而已,如上所述,面臨壓力,總要解決,但若是解決方式不可能為教會這個團體的規範所稱許(如,哀傷一因為「喜樂」的信徒才是為人所稱道。又如,因無力感暫時辭去教會工作——我們比較肯定「熱心」的人),只好眼不見為淨的離開這個團體,在另一個情境中,一樣面對許多人,只是不須再去面對他不喜歡或是無法面對的人。如此一來,當事人能夠保持相當的安全感,至少暫時不必去碰那些惱人的人與事。當然也有人在面對世俗的引誘與屬靈的生活時,有「衝突」的壓力存在,結果他選擇了世界來解決衝突,或者他習於採取「世俗」的手段來解決壓力。

「隱藏」的處理


面對聖經的訓示,我們是該把主的羊都圍在羊圈裡,我們暫且就以是否出現在教會為準據。羊兒跑出羊欄的原因就是:第一,羊兒不乖。第二,羊圈裡沒草吃。第三,羊兒受傷(無論外傷或「內傷」)得不到醫治。第四,其他的羊有偏私。如前面所討論,這些因素幾乎都是交錯在一起,才會有那麼大的殺傷力。那該如何是好?

我們先從問題外圍討論起,也就是還「出現」的人,整個團體就是這些人建造起來的,教會這種團體又是一種內聚力很高,規範很強的團體。內聚力高是因為她提供了一般團體所沒有的愛心、包容;規範很強是因為她有清楚的誡律、道理。還在這裡面的人似乎已經在這個環境「適應」得很好,也就是取得了平衡點,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同時也活在社會中。但是能像保羅的自述,他得到了秘訣,可以處任何景況,依然活在主裡的不多。因此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正是還在圈裡面的人使得出走的人留不住。

從前述的壓力源看來,約有二分之一強的壓力必須由裡面的人解決,特別是我們向軟弱的人承諾,在主裡有平安,於是軟弱的人有一份期待,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風風雨雨,都能在裡面擁有平安。要是沒有呢?失望就更大了。在談到壓力適應理論中都會強調社會支持系統(註四)的重要,當一個人缺乏可憑恃的力量,只有向他的支持系統求助,而我們是否已經建立一個很好的支持系統網路可以隨時提供支援?當我們發現了他人有上述的壓力癥候時,就要提早做預防的工作,那時他還沒有消失,就要瞭解其處境,再想辦法幫助他。這包括純正真理的供應、對他人軟弱的深刻瞭解和鼓勵、實質的幫助以及有力的代禱等等。

有些人來到教會希望能舒坦身心,安靜在神的面前;前面提過,教會也是規範很強的團體,但這種規範應該來自聖靈的工作,如果出於人意,就很容易變成某些內規甚嚴的團體,充滿壓力,叫人敬而遠之。這種團體人際間的互動很微妙,一個人既然屬於某團體,就會很難接受有人做出不合團體規範(註六)的事,它一方面當然可以保有團體的凝聚力,但對一個屬靈的團體來說,有時就是很強的殺傷力。就算一句微不足道的話:「你為什麼沒來教會?」都會叫一個軟弱的人認為是對他的指責。除此之外,林林總總的言語或動作,都會很容易的顯示出來:「喂!你是外人,我們這樣才對。」更何況還有私心的閒言閒語呢!所以別忘了,這是主耶穌的團體,而不是只屬於某些人的團體。如果把以上這兩個因素的負面同時結合起來,就是沒有吸引力加上離心力,我們就很清楚為什麼有人不想出現了。

至於在個人的部分,所謂的壓力都是當事人的主觀認定,同樣的問題,就有人不以為是問題,有人就會想跳樓。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例如有一類人在心理學上稱為A型性格,生就衝勁十足,事必親躬,自我要求甚高者可能容易焦慮,所以每個人應該在諸事上有所節制,經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其次,相對於周遭的人,自己應該建立支援系統,離群索居是很危險的,這在一般的社會生活或是屬靈的生活都一樣,有幾個屬靈的同伴才不會在天國路上絆跌。聖經也交代過,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至於處在屬世還是屬靈兩難中的人,或是其他壓力下的人,可以的話讓自己的情緒抽離,冷靜的看自己的處境,比較一下自己或是別人的成功經驗,至少要確知什麼才是應該的作法。

要避免在遭到挫折、重大事件時因為壓力太大,而生活大亂,無所適從,應該在平時做好預防的工作。前述壓力是當事人的主觀認定,因此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觀念,每次的壓力事件都可算是一次進步的機會,而事實上也是。既然作為一個基督的門徒,主耶穌永遠是我們的避難所,何需恐懼?專家也建議不要在沮喪之中一再的自責,這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助益,只是浪費時間,有些信徒因為自責而不敢接近教會(多少又和團體氣氛有關了),不但喪失解決問題的資源,在屬靈的纏鬥中也給惡者留了地步。這些觀念在平常要牢記,內化成為自己的認知系統,在患難日子(不管屬靈或屬肉)才不致全盤皆輸。

結語


最後再要提出來的是,任何一個人的「隱藏」,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當我們發現有人似乎遇到困難的處境,千萬不要急促發言,一個好的安慰者要先學會傾聽,所謂與哀哭者同哭,陪他同行,就算沒有實質的支助,就能教人的心得到莫大的安慰。妄自發言,會使軟弱的人緊閉他的心,哪怕字字句句都是出自聖經。如果這個忙我們幫不上,要找其他的同靈,或有合適的人可以解決。平時待人以誠,言語用鹽調和,行為莫要乖張。自己遇到想躲起來的時候,心裡要思想,有什麼方法或人可以幫忙解決,切忌沉溺在憂傷和自責裡。

從以上的討論,至少可知面對整個現象,一個人不可能有全盤的觀照,所以存著一顆謙卑、愛人的心,這樣無論在助人還是面對自己都可以得到正面的效果。很零碎的介紹,遺漏和偏誤在所難免,希望主內同靈指正。

人心是屬靈的兵家必爭之地,在我們可以發揮處應該照主給的恩賜勇往直前,同時求神的大能庇護我們,經上說得好:「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不可以惡報惡,……要追求良善。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

註一

〞防衛取向〞:概指一切保護自我功能,不因壓力過重而全面崩潰的反應。

註二

〞自我防衛機制〞:佛洛依德提出。意指個人應付挫折情境、用以減低焦慮、愧疚等壓力的習慣性適應行為(參看《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東華書局)。

註三

這些自我防衛機制的作用主要有: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否認作用、替代作用、退化作用、昇華作用、補償作用、消除作用。其詳細解釋可在一般輔導叢書或心理學教科書中找到。

註四

〞社會支持系統〞:意指個人的人際網路中可提供知識、情感、社會化、鼓勵以及實質支持的部分(它自成個人的另一種人際網路)(《Psychology & Community》ChangeHeller,K.等,1984年)

註五

〞團體規範〞:在團體中的「社會行為」標準,如怎麼說才得體、怎麼做才不被當作外人(參看《Dictionary of SociologyNorm.》,Penguin Books出版


作者: 新人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