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恩
前言
公元前931年,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為二:南王國猶大與北王國以色列。而公元前721年北國以色列首都撒瑪利亞城為亞述國攻陷後亡國,然在公元前626年,巴比倫王拿布波拉撒即位不久後國力昌盛,取代亞述在此區的勢力。
不幸的事於公元前587年或586年同樣臨到南國猶大,首都耶路撒冷城為巴比倫攻陷,聖經記載:「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裡的宮殿,毀壞了城裡寶貴的器皿。」不僅如此,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展開長期異地生活。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古列(塞魯士,CyrusⅡ,600B.C.?-529B.C.)率兵打敗巴比倫成為新的統治者,波斯未像亞述與巴比倫將戰敗國的人民放逐他方,故猶太人仍安居原處。波斯國統治期間對猶太人來說是奇妙與驚險交加的一段歷史。
寄居信仰的恢復
首先波斯王古列(塞魯士)元年宣布允許猶太人回到故土重建被毀的聖殿,這無疑是何等振奮人心的消息。耶路撒冷城的聖殿古時即是以色列民族情感所寄,藉由敬拜獨一真神耶和華的信仰凝聚群體意識與相同價值觀。自北國以色列亡國,被放逐的猶太人同當地民族通婚而逐漸失去他們的信仰,最後竟不能分辨誰是以色列人了。
這種景況對比較慢滅亡的猶大國有很深的警惕--以色列民族是可能自歷史上消失的。因此即使他們被放逐至巴比倫,對真神有信心的人仍沿續著傳統的生活習慣與信仰,更深信耶和華必照祂所應許的帶領他們重回故土。現在他們果真得到了機會。
然而由於猶太人拒絕當地異教民族「善意」(實則欲插手猶太社會)合作提議,遂引發了他們的擾亂與阻止,以致建殿工作延宕。波斯王大利烏(DariusⅠ,550B.C.)即位,真神適時差遣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鼓勵勸勉,猶太人又再復工。此時雖有當時總督達乃與其黨羽上奏阻止,非但未竟其功反使大利烏王因得前古列王詔令,而下令不得阻擾建殿事宜。猶太人終在大利烏王第六年完成聖工,舉行聖殿奉獻典禮恢復充滿自由喜樂的信仰生活。
奇妙以斯帖的故事
一波剛過一波又起,猶太人的危機又現。在亞哈隨魯王繼承大利烏為波斯君主時,一個不可思議的事發生在瓦實提王后身上,改變了女子以斯帖的命運。亞哈隨魯王登基第三年宴請群臣,聖經記載他把他榮耀的國的豐富與為王的尊容威嚴展給他們看了180日,他的富足榮美實是不可一世。隨後他又為住在首都書珊城的人民在御園擺設宴席一同歡樂七天,王后瓦實提也在宮中宴請婦女。
就在歡宴的最後一天,亞哈隨魯王酒酣耳熱之際下令請王后戴冠盛裝來到群臣面前,他想:「王后容貌何其美,他們看到一定會稱羨我的眼光與幸福。」不過王后竟抗命了。不來事小、「群臣前顏面無光事大」,亞哈隨魯王怒不可遏地要懲罰王后。國中要臣也一致認為王后抗命之舉恐將風行草偃,影響到全國,而婦女們也會藐視丈夫。
因此瓦實提被廢去了后位。然而王的怒氣消散後便想念王后和後悔當時的決定。「酒」真是能壞事,無怪乎智哲要說:酒發紅,在杯中閃爍,你不可觀看,雖然下咽舒暢,終久是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箴二十三31、32)。然而君無戲言,按照波斯國的慣例,公布天下的王命就連國王自己也不得朝令夕改。他的臣子便提議再為國王尋找新王后以減輕王的失意。在王的首肯下迅速進行。
哈曼自作自受
以斯帖——這奇妙故事的主要人物雀屏中選,除了掌辦選后之事的希該喜悅她,王寵愛她更勝一切女子。亞哈隨魯為她戴上后冠又為此大頒賞賜豁免稅收,全國上下歡騰。以斯帖有位堂哥末底改也在朝中任小官職,由於他忠於職守,無意間獲悉有王的近侍陰謀造反,以斯帖轉告王,並使王性命得以保全。就在此時,朝中要臣哈曼獨受賞識為王晉升至眾臣之上,並命眾臣加以跪拜。末底改因為信仰的緣故不願對哈曼屈膝,他的同事都知道他是猶太人,便將此事告訴哈曼,要看他下場如何?
哈曼知道後「怒氣填胸」,下決心不只要殺掉末底改、更要將猶太人滅絕盡淨。他向王進言:「有一種民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容留他們與王無益。所以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滅絕他們。」於是他們訂了日子,就在那一天要將他們殺滅。末底改知悉後向以斯帖求救,希望她能向亞哈隨魯王求得生機,他對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五13、14)。
後來如何呢?因著以斯帖的勇敢、對神敬虔的交託,在王已多日未召見她的情境下,冒著被處死的危險覲見國王,並用智慧巧計使王撤銷原來的命令。哈曼原本架了一個刑臺要吊死末底改,沒想到最後反是他自己被掛上。而亞哈隨魯王下令猶大人民可以復仇:十二月,乃亞達月十三日,王的諭旨將要舉行,就是猶大人的仇敵盼望轄制他們的日子,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斯九1)。
結語
回憶末底改對以斯帖的諍言:「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對現今世代依然鏗鏘有力、暮鼓晨鐘。不論是因不法之事增多,使人愛心冷淡(太二十四12),或是自利主義的「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觀念為大眾普遍接受,都使得「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的道德勇氣精神愈少被恪守遵行,反成了「不是一般人」才作得到的行為。
隨著處境的不同而有不同道德標準的「處境倫理學」普受歡迎,人類歷史所留下的道德價值常被批評為傳統、八股,然而卻有愈來愈多的「先進國家」興起了一股重拾傳統道德價值的風潮。也許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人類道德發展進程的一種反動而已,但是聖經所揭示的「兩樣的法碼為耶和華所憎惡;詭詐的天平也為不善」的原則,不只適用於商業交易,更值得我們在今日的道德觀演變上深思。正如末底改所言,身居安境(王宮)的人莫想強過遭逢患難的(猶大人),的確。
一如辛德勒因著挽救猶太人的生命,戰後竟成全自己免受軍法死刑的結局。天上的慈愛真神也是這樣的命定與期望:「人將被殺,你須攔阻。」「以東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她的刑罰;因為她拿刀追趕弟兄,毫無憐憫,發怒撕裂,永懷忿怒。」昔日主耶穌再次揭櫫強調這樣的道德精神:「要愛你們的仇敵」(太五44),人從未被賦予任意傷害他人生命的權利,更未有因意識形態或觀念不同便強加殺戮他人的「權力」。
焉知不是為今日
今日地球因資訊的發達而「變小」--人與人之間越來越休戚與共,動一髮牽全身。在國際人、地球村口號呼喊漫天價響之際,人類一家的精神更值得秉持,因我們實難避免因觀念、理想、利益衝突而與日俱增的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再次思想末底改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今日的機會嗎?」我們身處順境優勢,能不能讓我們對患難劣勢中的人伸出援手?是不是給游走在不同人際關係中的我們,共同去細細深思呢?
(原[青年團契]1997年02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