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3期1997年2月)
專題報導:[青年團契]文宣工作準備內容簡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柏稀


面對開放、多元化的社會,我們今日的信仰,已到了一個重新檢視、反思的關鍵。誠然,神當做我們信仰的中心對象而言固然亙古不變,但是對於信仰者來說,在探求、瞭解信仰的實質問題時,往往和時代的客觀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表達、交通這個信仰內涵的文宣而言,體認到此一前提並且尋求對應之道實屬絕對必要。

文宣不僅是一種形式表現,它更是蘊涵活的信仰實質。從事文宣工作者(其實任何嚴肅的基督徒皆然),首先應該視信仰為其「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也就是說,信仰不是一種可以對換的東西,在生活各種層面上,凡事皆以信仰為輻輳,成為念茲在茲、整體投入的最高鵠的。

這種體悟可以成為導引、整合學習與工作的動力原則,而所謂「言之有物」即是要求言者在體會、熟慮下所透露出的肺腑之言。所以,不注重信仰而一味談文宣工作是捨本逐末,結果可能是一堆僵化的死文字而已。

文宣工作的準備工夫首先要求思辨、恆心與毅力,就好像信仰本身是一輩子的持續。在準備內容方面,建議如下:

語文方面


語文是文宣工作的基本工具,而欲善文宣之事,必須利語文之器。學好語文之道無他,唯一個「勤」字而已。多讀、多講、多想、多寫應面面俱到。以學英語而言,從單字、片語、句法起,應努力背誦積累,因為這些是進一步延伸運用的庫存材料。豐富的詞彙與正確的句法是構成一篇「可讀性」文章的最低要件。有了此一基礎工夫後,應力求文體修飾與表達的多樣性。

除了參考文章修辭方面的書外(rhetoric),多讀名篇佳作可能是唯一的不二法門。英文系的同靈應熟讀一、二本厚實的文選集(literature anthology),不但注意其文學史的來龍去脈,更應留心文類(literary genres)形式表達的差異與特性。遇有佳句,反覆誦之,直到領會熟記為止。

文學詞句或許與現實用法有區別,所以為顧及實用起見,英文報章(如ChristianScience Monitor)、雜誌(如Newsweek;Time;National Geographic),應時常參閱之,注意其通俗生字及表達法。

西方世界的學術刊物以英、德、法三種語文為主,在語文學上,這些語文有許多共通處。所以,外文系的同靈應在主修語之外,至少再選一種同類的第二外國語言。同文同種,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若有機會接受古典語文的訓練,則不應坐失良機。在這範疇內,希伯來文是閃族語之一,為舊約的主要記載用語。

希臘文則是掌握古典希臘至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包括新約時期——作品的最主要語文。拉丁文則是從事西方教父、中古與近古的歷史、文化、思想所不能缺乏的文字。梵文(Sanskrit)是現存世界最古老的語文之一,為印歐語系之源,如有機會接觸,可釐清許多西方語文語法上的癥結。

許多唸「冷門」外文系的學生常有自嘆命運多舛、前途不濟,企思一轉了之。其實不然,這可能是台灣急功近利的工商業社會的誤導。每一門學科皆有其獨立的價值,而在語文學科裡又多是彼此互通、互補。舉例而言:俄文系的同靈可以將來研究俄國正教(Russian Orhodoxy)為鵠的——此門是當下東亞國家非常脆弱的一環,急需有人從事之。

近東語文系的同靈應努力加強閃族語系的認識,將來除了可進而研究舊約聖經外,就是整個廣大的伊斯蘭教世界也是急需有專業人才。甚至藏、滿、蒙等邊疆語系,在整個宗教學領域看來,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結。在西方學界裡,常會遇著一些孜矻不倦的學者,從事於聞所未聞的死文字研究。為了神國大業,主內同靈能不更勤勉精進乎?

語文表達與經驗、思想有密切的關係。缺乏人生體驗(包括知識、宗教體驗)與深思熟慮者,語言難達精深。以此推之,自己母語不好的人,很難要求有好的第二外國語文能力。為了外文文宣目的而致力學習外語,並非忽視、鄙薄中文,正好相反,學習外語當可加深對自己母語的欣賞與領悟。在文宣工作的計畫裡,從事翻譯的同靈當可瞭解此一事實的真確性。

神學、宗教方面


神學與宗教範圍太廣,很難一筆道盡,而在台灣的神學、宗教方面的瞭解,也和西方在這方面的研究旨趣大異。但是,就準備工作方面,有數項是不能越等躐進的。

一、基本的聖經知識應該熟悉。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也是界定這個宗教及其信徒的終極標準(ultimate authority)。身為文宣工作者(或一般基督徒)對於聖經一定得熟稔再三。本會的宗教教育工作於此功莫大焉,尤其對兒童、青少年有系統的聖經知識輸導實在值得嘉賞。

大專以上的文宣工作人員,更應在此一宗教教育基礎上,多運用參考書,做下列諸方面的準備:(一)聖經各卷內容的熟讀,詳細其文體形式、著者與收受者、神學要旨。(二)聖經的背景知識,包括歷史、社會與地理景觀。(三)培養「綜觀」的能力,即是:在詳讀各卷後,試求新、舊約所欲表達的共同主題,以及各卷的互為引用、影響(尤其新約作者引用舊約經文者)。(四)練習運用彙編、索引等,做有意義的主題研究,例如:約、祭司、使徒、比喻等。

二、培養多種外文能力,多看不同聖經翻譯本。尤其遇有經文辭意難解、不通之處,應多看不同版本。據此,含有不同語文能力成員的小組查經,可收互為幫補之效。

三、對西方文化史應該有一概略的認識。聖經固然是基督教的核心要素,但是塑造成西方整體文化者,仍然有許多泉源潮流,比方說希臘哲學、歐洲各地地方傳統、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與科學傳統等,絕非可以熟讀一本聖經涵蓋過去。而這些複雜的文化傳統因素又影響了多年以來西方人對聖經的瞭解與詮釋。

掌握歷史、文化背景,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人的存在處境,以及在此特定處境下對聖經領略的局限性。所謂「神的話」與「人間的遺傳」唯有在辨明經文與傳統環境的對應關係後才能說得清楚。最直接的進路是選一大學歷史系或外文系通用的西洋文化史教科書,仔細閱讀一遍,以此做背景知識,以後遇有特定時期或主題待查究時,再依各章節所介紹書目,逐次閱讀專書。

四、就純粹宗教學而言,範圍當然不只包括基督教。如果文宣工作是世界性的,那麼我們對於世界宗教學說、分佈、實踐等層面,不能懵懂無知。特別是在科技飛躍的今天,天涯若比鄰,人類很難再過著閉關自守、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今天的信仰要接受不同宗教的挑戰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如何知己知彼,在「世界村」裡做好文宣工作,是我們文宣人員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對世界各大宗教的知識,可由一般宗教簡介書得知。應該注意的是不同宗教傳統的形成、歷史、傳佈、經典、要義。再特別留心每一宗教對他教的態度以及現代化的反應,因為這兩項可以幫助我們尋求接觸、交通的共通點(Common ground)。

台灣的民間宗教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對宗教本身的觀察,瞭解一宗教,可考究其崇拜對象(客體)、崇拜者本身的心理(主體)、組織與儀式(主客混合)、與現實效用。由這些現成的活例子,可推廣至世界他方的民間宗教。這些知識的掌握將有助於文宣工作的推展,特別是考慮到本會現階段非洲與東南亞的聖工。

人文、社會科學方面


人文、社會科學不是宗教神學,但是宗教神學不能脫離人文、社會科學而獨立言之。如上文一再強調,宗教信仰的瞭解必須配合一個時代的大環境底下方能把握得體。每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以及每一個特定的團體、社會,都有它面對的特殊問題。生活其間的人無可避免地或多或少總背負著時代的影子。宗教信仰的內容,與較小的個人問題(如婚姻)或較大的群體關切(如戰爭),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神學理論如「神的救贖」與宗教實踐如「聚會崇拜」必須扣緊每一代人的生活重心去求索。

如果是這樣,人文、社會科學的一般知識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中國傳統學術所謂文、史、哲不分是一個十分健全的人文觀點,因為這可避免現代人文學科走向極端專業、強割人文活動成肢離片斷的弊病。所以,就讀於文學院的同靈應該體會自己的學科與宗教神學不是毫無牽連,也不應只滿足於自己的專業學科。如有機會,多多跨系選課,擴展自己的人文視野(西方神學院招生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求申請者在大學時代即有廣泛的人文知識)。

從社會、政治、經濟觀點來探討宗教與神學是西方最近的學術潮流。這種趨勢與現代人對政治的熱衷參考,經濟利益的均衡分配論,與社會正義的主張與維護息息相關。傳統的聖經研究也在這些新社會學科點觀檢視下,綻放出新的異果。必須再一次強調的是:這些新的理論觀點不能同於神學宗教,它們不過是提供一個新角度去衡量宗教現象而已。孰是本,孰是末應有個辨認才是。

基於此認識,文宣工作人員應遊刃的學海可謂無涯矣!要求一步登天,統御每一門學科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作法。但是,在能力、時間的可能範圍內,應讀這些學科導論方面的書,至少瞭解其定義、概念、研究範疇與目標。有了一些概略式認識後,在宗教神學的研究中,可視主題的特殊性,嘗試從不同角度審視之。

在講求科技整合的今天,分工而合作是有它的特別意義。為彌補自己之短,文宣工作人員應安排機會邀請不同專長者,做報告、集體討論等活動。這些準備工夫,無非在增加自己對人文、社會學科各方面的敏感性,以便在研讀、寫作宗教神學時,更為深刻而圓熟。

世界現狀方面


我們已反覆強調信仰與時代環境、生活內容等息息相關。文宣人員的工作範圍因此不能是隔離式的象牙塔活動。為了使文宣作品能更直接而生動地為讀者所接受,我們必須先考量一般人的言、思、動等各方面的內容是什麼?他們的喜怒哀樂或終極關懷的目標又在哪裡?如果是屬於這些活的、變動的因子,我們唯有扣緊時代的脈搏,與其氣息漲落同步共振,才有辦法把握住個中理路。

教會在過去歲月裡較保守的態度與作風是個不爭的事實。在保守、靜態的傳統社會裡,這種作風或許和大環境不致於格格不入。但是在面對開放、急遽變動的今天,此種做法不但難以引發教外人士對本會的瞭解,就是在宣教聖工上,也易叢生各種障礙。

文宣工作人員在追求各類神學、人文、社會知識的過程中,應該同時培養對現實人的處境(國內的、國外的)抱持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關懷。知識、方法輔助我們如何達到此目的,但是真正的動力源自於對人普遍的興趣與愛心;缺乏後者,文宣作品充其量是死文字的堆砌。

因此,在具體做法上,應不斷藉著各種可能管道,充分瞭解各地消息動態,並且進以思考:耶穌基督的福音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到底如何為人所接受?如此,對福音的宣揚,永遠是在對現實環境的變動與人的需求的瞭解基礎上,做新的闡釋以茲配合。為了得人如得魚,「屈就」人的軟弱應該是唯一的明智之舉吧。

結論


文宣工作準備內容依此而言,是否太理想化、太大而無當?可能是!不過,提出這些建議至少可以有數種用意:

一、就具體而微言之,希望提供有志於文宣工作的同靈一些參考方向,並試圖導引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進入神學、宗教的領域(法商、理工的專業者與文宣或一般聖工就絕緣嗎?請有識同靈提供意見)。

二、就宏觀角度而言,希望開展文宣人員的視野,除了整合不同知識、訓練外,更瞭解到所謂準備工作內容是一生不斷的學習進程。工作與學習是能動的互補關係。

三、希望文宣人員不但用心於神學、宗教的理論學習,而且也注意人的現實活動層面,以此保握宗教信仰的本質。畢竟,我們要從事的是人類最深沈、最難保握,但也最珍貴、最重要的工作。

(原[青年團契]1997年02月號)


作者: 柏稀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