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德明記要/林玉雪整理
四十年前,光復初期,民生物資缺乏,山地交通尤其不便。東海岸的阿美族,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逐水而居。由于經常發生天災,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飢荒無水,不能耕種,聽聞新社地方水源豐富,為謀生活,越過海岸山脈,遷來豐濱鄉新社村的復興山上居住,在這裏開墾山坡地種雜糧、地瓜、香茅草等農作物維生。於是有十一戶人家先在此定居,形成一個小小的新社區,守望相助。
從1950年開始,鄭忠僕、許忠順、柯穎綉等三位傳道陸續來新社開拓傳道。感謝神!拜偶像的陳阿石先生患嚴重的肺結核病,接受本會的福音,受洗之後病得醫治,從此真道迅速傳開,族人相繼來信主,信徒增加到二十三名,就在陳阿石弟兄的家成立祈禱所。感謝神的帶領與同工。真道日漸興旺,又有一名瞎眼的林金堂先生來本會慕道,相信之後受浸,眼睛得醫治重見光明。信徒又增加到四十多名。還有一位專為族人行邪術的黃雪樵,向本會的一名信徒行邪術多次無效,很是驚訝。以往只要他向誰行邪術不是死亡就是重病,為何真教會的人絲毫不受影響?!因心中疑竇不解,更因本會信徒不受其邪術所轄,而非常仇恨本會信徒,藉故來本會聽道查考想一探究竟,但明白真道之後,得知聖靈的能力而棄邪歸正且接受洗禮,歸入主的名下,成為一個新造的人,過著自由的生活,信主的人又增加為六十名。
就在1952年2月正式成立「新社教會」。當時因政府還沒有完整的土地政策,大家皆自墾自耕,但外地來的其他族人排擠本會信徒,搶本會信徒所開墾之地,信徒不願與其爭執、械鬥,只好另覓土地耕作,感謝神的祝福和帶領,雖在種種阻礙與逼迫之下,信徒們仍能自行建造成簡陋的第一間茅草屋會堂。單純的禱告、敬拜、唱詩,這就是他們的信仰生活,神蹟奇事顯明,信從的人天天加增。有從光復鄉太巴朗蕃社遷來的居民也來歸主,信徒增加到八十多名,會堂容納不下了,於是在1956年建造第二間茅草會堂,神的愛如山中泉源不絕,遍滿這山谷,信徒數又增加到一百名。
1967年8月,強烈颱風襲擊本村,將木屋會堂颱倒,信徒們合力將倒塌的會堂豎起。爾後信徒數持續加增,但會堂破舊狹窄、漏雨。村子裡有電了,海岸公路也通車了,全村百分之八十的族人都來歸入真教會,卻苦無一處適當的敬拜場所,經信徒幾次會議籌商,認為必須建造堅固的會堂來榮耀神。眾同靈一致同意,且傾力奉獻所有,終於在1972年5月完成鋼筋水泥的第三間會堂。形成一個很別緻的景觀,就是鋼筋水泥的會堂,四週的信徒住家全部是茅草屋的低矮房子。眾靈胞愛主的心彰顯無遺。
大約是1973年的7月,因信徒不願參加鄉公所舉辦的豐年祭,而遭受排擠逼迫,不但沒有動搖信心,反而越發熱心。到1981年前後,全村居民都來歸主,是新社教會信徒最多的時期,信徒數共兩百八十名。信徒過著農漁耕牧、禱告唱詩的生活,神眷顧保守住他們的信心。七十年代之後社會轉型期,工商業發達,農作不景氣,為了謀生,許多青壯中堅份子紛紛離鄉背井,投入都市的勞動行列。到目前信徒數共一百五十二名。
1990年6月底,歐菲利颱風襲捲新社,造成水災,信徒家的財產損失慘重,同年又受到大地震之侵害,以致會堂多處龜裂,圍牆坍塌,遇雨漏水,聚會相當危險,為了長遠計,需要安全的拜神會堂。信徒會議決議要重建。於1991年7月開工興建,蒙神的帶領,於1992年6月10日順利完工。回顧新社教會成立迄今已走過四十年。尚健在的初代信徒都已白髮蒼蒼,而神的殿堂越來越新。留守家鄉的老人同心協力建堂又獻工。外出同靈不斷竭力奉獻錢財,為建堂盡心奔走。尤其「旅中團契」,寄居西部的新社人,每返鄉,見父老們出門購物,交通工具最成問題。遂同心奉獻為教會購買一部九人座車,愛心綿長,關懷不斷,令家鄉父老安慰又感動。願神祝福他們在外工作順利,靈性剛強。隨時隨地都為主發光。
1992年6月14日,風和日麗,三百多位同靈聚集於新社,東區區負責陳耀生傳道以「新殿堂新旅程」勉勵會眾,東區鄭忠僕長老的祝福之外,新社教會獻堂典禮為東海岸的差傳旅程,寫下歷史標記。
雖然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子弟後代流動率頻繁,文明進入,但已走過四十年歷史的新社教會,新殿堂之上的十架光輝,永遠屹立於東海岸,明光永遠照耀新旅程。
今日欣逢獻堂盛事,僅將沿革簡要敘述,願一切的尊貴、榮耀、讚美都歸給天上真神耶穌基督,阿們。
|
|
|
|
作者: 曾德明記要/林玉雪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2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