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成
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1)。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祂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2)。惡人的杖不常落在義人的分上,免得義人伸手作惡(3)。耶和華啊!求祢善待那些為善、和心裡正直的人(4)。至於那偏行彎曲道路的人,耶和華必使他和作惡的人一同出去受刑。願平安歸於以色列!(5)
本篇與第一二○、一二四篇,都是運用倒敘手法寫成。先寫結果(1-2),再追敘過程(3-5)。第三節是本篇的「詩脊」,或「分水嶺」,它將全詩前後兩段隔開,並以「時空分設」,首段以時間強調神的慈愛永存。信靠神的人,要像錫安山永不動搖。要蒙神保護,如同眾山圍繞耶路撒冷,「從今時直到永遠」。末段則以空間強調神的公義。神要善待那些為善和心裡正直的人,要把偏行彎曲道路的人和作惡的人一同帶出去受刑,使「平安歸於以色列」。因此本篇的主題可作「潔淨教會」。
本篇分作三段,首段:倚靠神之福(1-2),第二段:義人受試煉(3),末段:神的公義(4-5)。
一、倚靠神之福(1-2)
這段經文點出耶路撒冷的地理環境,它是建於五座山崗之間,若以摩利亞山為中心,北有畢士大山,南有錫安山,西有亞克拉山,城東是橄欖山,所以聖城有眾山圍繞。而耶路撒冷城就在錫安山上,所以錫安山又稱為「耶和華殿的山」(賽二2),猶太人通常以錫安山代表全耶路撒冷。因此,朝聖者要向「眾山」舉目(詩一二一1),其真正的目標是「耶和華的殿」,就是在耶路撒冷城,而朝聖者舉目的對象是「坐在天上的主」(詩一二三1)。他們的幫助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耶和華真神同時臨在聖殿中。
從一二一至一二三篇,詩中的鏡頭是隨著朝聖者的腳蹤而移轉,當他們啟程之際,舉目眺望所要去的聖城,當然是看到眾山環繞聳立的雄偉景觀,而他們腳步愈靠近聖城時,由於他們的心渴慕迫切朝見神,所以鏡頭先轉向耶和華殿的「門」(詩一二二2),然後再轉向耶路撒冷城的全貌(詩一二二3)。可是本詩朝聖者已在城內,從城裡環視城外周圍景象,看到聖城有眾山圍繞(鏡頭是固定的),內心感受到在城裡的安全感與幸福感,也聯想到倚靠神的人,終必如錫安山永不動搖,如耶路撒冷蒙神保護之福。
1.永不動搖(1),此節按欽定譯本之意是倚靠神的人「不被挪移,永遠居住」。
a.不被挪移:經云:「人靠惡行不能堅立;義人的根必不動搖。」(箴十二3),因為義人永遠倚靠神的慈愛,如同神殿中的青橄欖樹(詩五二8),欣欣向榮,不被挪移。
b.永遠居住:能住在聖山是一大福祉,但是有條件的,有些人不能住在耶和華的會中(詩十五1,申二三1-7),所以倚靠神的人,才能永住神殿中,這是神賜予的福分(3上)。
2.得蒙保護(2)。耶路撒冷是「蒙愛的城」(啟二十7-9)。曾經遭遇敵人攻擊而蒙神保護。如經云:「錫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華美,為全地所喜悅。神在其宮中自顯為避難所。看哪!眾王會合,一同經過。他們見了這城,就驚奇喪膽,急忙逃跑。我們在萬軍之耶和華的城中,所看見的,正如我們所聽見的:神必堅立這城,直到永遠。」(詩四八2-5、8)。作者將倚靠神的百姓喻作耶路撒冷,雖然曾經受到敵人迫害(3),終必蒙神保護穩妥平安。
本段修辭結構是:A.倚靠神的人(1上)B.如錫安山(1下)B’如耶路撒冷(2上)A’神的百姓(2下)
此段「對照體」之結構,旨在加強與肯定倚靠神之福,就如錫安山永不動搖,如耶路撒冷蒙神保護(參:賽五5;伯一10)。
二、義人受試煉(3)
受苦可分作為義受苦與犯罪受苦兩種(彼前二20-21),按本篇義人受苦乃是為義受苦。
1.惡人的杖:惡人是指第五節所述:偏行彎曲道路的人和作惡的人。當時尼希米為了修造城牆,面對仇敵百般的侮辱、阻擾、仇敵又勾結城裡的猶大人,裡應外合的對付尼希米,比如仇敵賄買先知,以假先知的口來恐嚇尼希米(尼六10-13),又以通婚方法結交盟友,擴大仇敵的勢力(尼六17-19),造成義人的困擾與不安。
2.「落在」一詞用得很貼切。表示患難是從上面落下來,而且正好落在「義人的分上」。是意味著患難從天而降在義人分上,是有神的美意,神藉著患難(惡人的杖)來考驗義人的信心,使他們信德長進(彼前一6-7),同時也為刑罰惡人,潔淨教會(5,參考:谷一、二章)。
3.義人的分上:是指神所為他們選擇、分配給他們的迦南地為產業(詩十六5-6,四七4)。也是指能住在耶路撒冷,神的殿中享美福的分。正如我們今天蒙主揀選,在祂裡面得了基業(弗一11),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弗一11)。可是我們要進入得天國的基業,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
4.不常落在……。表示神使惡人的杖落在義人的分上是有限度、適可而止的。經云:「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
不常落在義人分上的原因,是「免得義人伸手作惡」。「伸手作惡」與「惡人的杖」對位,表示義人遭惡人的杖轄制,有可能以惡報惡(路二二49、50),不能忍耐到底,這說明人是軟弱,若非靠聖靈幫助與神的保守,義人在患難中也會灰心喪志,甚至離棄真神。所以,義人須要謹慎,免得跌倒。
三、神的公義(4-5)
由於惡人的杖落在義人分上,使義人受苦,作者在忍耐中祈求神施恩,以致作者生發信心,相信神必獎懲分明,賞善罰惡,把惡人驅逐出境,使義人在其分上得享平安。我們在患難日子,也當這樣祈求(太二四20)!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詩三四19)。
1.祈求神善待義人(4)
本篇的「義人」有不同的稱呼,第一段稱為「倚靠耶和華的人」,表示義人是過信心的生活,又稱神的「百姓」,表示神為王,祂的百姓在神的國裡得保全。
而本段則稱義人為「為善和心裡正直的人」,這暗示義人應具備的品格與為人處世的態度。詩篇第十五篇的主題是強調惟有:「為善和正直的人才能寄居神的帳幕,住在神的聖山而永不動搖。」作者大衛以「正直和為善」,為全詩的兩個平行對等的意思,二股交綜,比如第十五篇第二、四節論正直;第三、五節論為善,全詩以這兩股糾缭、交互成章。足見為善和正直是義人蒙神恩待,進入神國不能缺少的條件。
a.善待為善的人
本節欽定本是譯作:「耶和華啊,作善吧!對善人和心裡正直的人。」神是良善的,主被稱為良善的夫子。所以神必然善待善人。
「善人」亦即「好人」(徒十一24),英均譯作(good man)。經上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惟有相信接受基督救恩的人,才能成聖稱義,並且要熱心行善(多二14),這是神揀選我們的目的(弗二10)。可是為善要有智慧與真理的引導(箴二四14,十九2),所以要靠聖靈的幫助(弗一17),真理的指引(提後三15-17),則為善方能榮神益人,蒙神悅納。
b.善待心裡正直的人
一個人要被神看為善、看為正,才是完全人(代下十四2)。正直是為善的基礎,心若不正直,則其善行是「假冒為善」。押沙龍既是一「偽君子」,心不正直(撒下十五1-6),又是對大衛大逆不道(不善);撒該蒙主恩待,原因是他為善,要把所有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他說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可見他已變成正直又有恩慈的人。
2.神必刑罰惡人(5)
第三節的惡人是指第五節的兩種類型的人,就是「偏行彎曲道路的人」和「作惡的人」。前者指內賊,原文是複數(them)。而作惡的人是指阻擾尼希米修城牆的外邦人,他們互相聯合勾結,擴大自己的勢力,破壞聖工、敗壞神百姓的信心。
當尼希米再回波斯國,祭司以利亞實與多比雅結親。以利亞實為多比雅預備一間大屋子,就是從前收存素祭、乳香、器皿,和照命令供給利未人、歌唱的、守門的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並歸祭司舉祭的屋子。尼希米返耶路撒冷,知道以利亞實為多比雅在神殿的院內預備屋子的那件惡事,就甚惱怒,把多比雅的一切家具從屋裡「都拋出去」,吩咐人「潔淨」這屋子,遂將神殿的器皿和素祭、乳香「又搬進去」(尼十三4-9),同時又恢復利未人仍舊在聖殿供職,猶大眾人就把當獻的十分之一送入庫房,尼希米又派一些忠信的神僕管理聖職。最後尼希米向神祈求說:「神啊,求祢因這事記念我,不要塗抹我為神的殿與其中的禮節所行的善。」尼希米向神祈求的與本篇第四節相吻合;尼希米潔淨聖殿,撤職以利亞賞,趕出多比雅,也與本詩第五節所記意義雷同,所以尼希米記第十三章為本篇寫作主要背景。
本段的修辭結構是:A.神善待的人(4)B.為善的人C.心裡正直的人C’.偏行彎曲道路的人B’.作惡的人A’.神使惡人出去受刑
為善與作惡的人對應,心正與偏行彎曲道路的人對應,將義人與惡人的行為與結果作一強烈的對比。保羅說:「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5-16)。「無可指摘」是正直的表現;「誠實無偽」是良善的表現,以這兩種品德去影饗「彎曲(不正直)、悖謬(不良善)的世代」,則信徒在這種世代中必然能為主發光,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同時證明信徒信仰的根基永不動搖,蒙神保守。
本篇主題是「潔淨教會」,教會得潔淨,大得平安,沒有閒雜人,信徒信心堅固,則福音才能廣傳,這也是下一篇(一二六篇)所要探討的主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