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思
最近「喬治‧佛洛伊德事件」在美國蔓延,許多人舉著“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走在街上示威遊行。由於白人員警濫用職權,造成許多人民的憤怒。有教會的青年質問教會:為何對社會的不公義態度冷漠。我們從耶穌對社會關懷的教導及實踐,來探討教會對社會不公義的態度。
耶穌教導我們,要進入社會,正面影響社會,愛社會上的人
耶穌說:「我不求祢(天父)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祢保守他們……」(約十七15)。因為門徒不屬世界,卻活在世界,所以會遭人怨恨。但耶穌還是讓我們活在人群當中,正如同耶穌自己活在罪人、窮人當中。基督徒是入世的,會堂也矗立在熱鬧的人群中。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世上的光」(太五13-14)。光本佳美,鹽乃美好。耶穌在世上誠誠實實地傳道,也期待門徒在世上做義人。基督徒不只獨善其身,也兼善天下,如同光和鹽能在周遭中有正面的影響。光帶給人溫暖也使人看清方向;鹽能提味增添原本的好味道。耶穌影響撒該,使他心中滿足,拿出一半的財產幫助窮人。基督徒在每個行業當中,耶穌期待我們能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貴人,使社會更明亮,使人們發出原本的良善甜美。光與鹽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溫柔、不具強迫性的。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要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十一29)。基督徒對社會的影響也是不帶強迫性的,是默默的。
耶穌告訴我們,除了愛神之外,愛人如己是誡命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二二37-40)。在愛人的誡命中,不可殺人是保護生命,不可姦淫是保護家庭,不可偷盜是保護財產,不可作假見證是保護司法制度,不可貪戀是保護社會沒有搶奪的事情。之後,主耶穌再給門徒一條新的命令,要從愛人如己進入到愛人捨己。如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聽從耶穌的吩咐,即可達到「大同世界」。
耶穌實踐自己所說的社會關懷。然而祂有所為、有所不為,祂沒有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公義而帶領人作暴力抗爭,反而以傳福音為一生的職志。
施洗約翰因為責備希律王娶自己兄弟的太太而遭監禁,後來被砍頭。聽到這事之後,耶穌同門徒暗暗的到曠野,想不到多人追隨聽道,直到日落,耶穌又用五餅二魚餵飽眾人。這時眾人要來強迫耶穌作王,耶穌不答應,叫眾人散去,自己獨自退到山上(太十四23;約六15)。
施洗約翰被砍頭,是宴樂跳舞後的獎品,是勇敢指出錯誤的結果。施洗約翰在民間極具影響力,法利賽人不敢否認約翰的施洗是從天上來的,因為怕百姓用石頭丟死他們。在不公不義的大環境當中,在多人跟隨耶穌,以祂作革命分子的領袖時,耶穌沒有因此鼓動群眾,結合約翰民間的勢力,走上街頭,示威反抗、聲討公平。
當耶穌自己被抓,彼得拿刀砍人的時候,耶穌說:「收刀入鞘吧!動刀的必死在刀下。」耶穌甚至不主張以暴力自衛或被動的反抗。誠如自己所教導的,我們對社會的影響如光如鹽,是那麼地溫柔。
耶穌說祂的國不在世上。祂不曾鼓動脫離被奴役的身分,不曾鼓動反抗政府對抗羅馬士兵,不曾提出社會改革方案或解決社會貧困問題。因為耶穌清楚知道,若不歸回神,任何人為的辦法只能暫時的。耶穌來的目的不解決當地社會公義問題,而是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
耶穌對社會的關懷,最重要的工作是傳福音(可一37-38)
福音可以改變人的內心世界,進而改變我們的社會。福音使我們知道溫柔的人有福,內心溫柔就有恬靜、凡事會退一步海闊天空;福音使我們知道原諒別人自己會得釋放;使我們知道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那麼生活就毋須攀比,帶來無謂的煩惱;使我們知道人生是短暫的,是勞苦愁煩的,所以不用在乎今生的得失;使我們知道喜樂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頭枯乾。因此,我們面對人生,要盡可能地積極與正向。如果大家接受福音,改變內心的世界,世界就不致互咬相吞,便可呈現獅子跟綿羊一同吃草,孩子與毒蛇和平相處的景象。
福音可以讓人有永生的盼望,輕看人間的苦難(羅五2)。耶穌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人活著有苦難,但祂已勝過苦難與死亡,我們也可以勝過,最後與祂同在樂園。雖然我們有時不能改變環境,卻可以改變心境,在世上有困難,但在耶穌裡有平安。福音提醒我們當顧念的不是那看得見的,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所以,不再憂愁,因有天家的盼望。
這個福音,能改變我們的社會,讓每個人今生有平安,來世有永生。所以耶穌升天後吩咐門徒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可十六15-16),這是最重要的社會關懷──耶穌來到世間的主要工作,將世人從罪孽當中拯救出來。再次強調,最重要的不是在社會上作革命運動,不是示威遊行,不是開醫院,不是救濟窮人。這都是治標不治本,解決表面上的問題,卻不能解決永恆的問題。
盼望弟兄姐妹能學習耶穌對社會關懷的實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