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21期2021年2月)
靈修小品:基甸的側寫

警察有一種「行為側寫」的辦案方式,是根據現場所發現很少的犯罪產物去評估這個人的想法及性格。有時候讀聖經也像這樣,畢竟不可能把事件從頭到尾都記載在其中,否則聖經就很冗長、不便攜帶,更讓人閱讀時方向不清楚。神所告訴的是人所能理解的精華,根據這些重點讓我們去推測事件的全貌。在此,跟大家一起側寫士師——基甸。


 
一、大能的勇士

在當時,以色列人沒有什麼能力對抗米甸人(士六2-3),只好在山中挖穴、挖洞;住在山洞裡面,環境很潮濕,空間很狹小,挖得不平整,住得很不舒服。米甸人很厲害,專門挑撒種過後,攻打以色列人;那之前辛苦耕耘的工夫都白費了,不讓人有復興的機會。他們生活是極其窮乏,沒有食物、沒有牛羊、沒有資源,這就是以色列當時的生活。

神的使者向基甸顯現說:「大能的勇士,你好」(士六12)。天使是替神發言;基甸有什麼樣的特質,神肯定他,稱呼他是「大能的勇士」。

亞比以謝是基甸的本族,約阿施是他父親。當時有一個地點,大家談到就說那個是「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斯的橡樹下」,表示當地的人都認識他,是有名望的人(士六11)。在大家極其窮乏的時候,他家收割了很多麥子,供養很多的人,不只基甸他的兄弟姐妹很多,光他一個人的僕人就超過10個,其中還有不少有能力的人(士六27)。另外基甸拆毀偶像的壇,城裡的人來到他家抓人的時候,他父親約阿施站出來,就沒有人敢講話了。可以知道基甸的父家是有名望的、是富有的、是有權勢的,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他不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在酒醡裡打麥子,環境很險惡,他能刻苦地工作;拆祭壇的時候,他很清楚哪些僕人是可以跟著去做這事的。他平常若沒有跟僕人一起做事,是得不到僕人的信任,也找不到人去拆祭壇;不然就是拆的時候,有人老早就去通風報信,而讓這件事情無法完成。同時他也是有智慧、做事謹慎的人;白天拆危險,就夜間來處理。

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賤人面前(箴二二29)。

如果我們是老闆、是長官,有非常重要的事要處理,一定會找能夠把事情做得妥妥當當的人,不可能交給做事散漫的人。所以觀察生活當中,辦事殷勤的人必站在君王面前,因為君王信任他,要放在自己身邊運用。我們希望能給萬王之王使用,首先要培養是做事的態度,結果的好壞不是重點。神鑒察內心,到底有沒有用心執行,神一清二楚。我們要立志不管是在學校、在工作場所、在教會、在託付聖工時,都要殷勤地去面對,過程中能力也不斷學習成長。就像基甸雖然生活在優渥的環境當中,仍然很認真的面對每一個在他手上的工作,神就認定他是大能的勇士。


 
二、信仰的態度

使者傳達完的當天晚上,神就吩咐他說,去把你父親為偶像造的壇給拆了(士六25-26)。基甸的行動顯示出他一直以來的信仰的狀態。要把這偶像的壇拆掉,會面對很大的壓力:有從外面來的,城裡的人知道是要治死他的;有從家裡來的,這壇是有權有勢的父親建的,在父親眼中他是至微小的。在拆之前,基甸怎麼知道,父親的態度會怎樣。如果對神沒有信心,這件事情他是做不下去的。他也很清楚,拜巴力是錯誤的,所以神吩咐的時候,他沒有覺得很奇怪。過去礙於環境,不敢去強烈反抗,但現在神託付基甸這工作,聽完馬上就去完成。

神不是講得很清楚了嗎?基甸怎麼說:「我再說這一次,讓我將羊毛再試一次」(士六39)。他問了再問,求了再求,好似游移不定,沒有信心。設身處地來想,如果是我們面對這場戰爭,吹角召集3萬2千人,但面對的是13萬5千人,差了四倍以上;除此之外,長期極其貧窮,人員素質跟武器精良更是差了一大截;相較之下,以色列的軍隊根本是烏合之眾。買房子跟打仗一樣,都需要先坐下計算花費(路十四28-32);如果看了一間房子很心動,平均一戶成交價要兩千多萬,自備款兩成,好歹要四百萬;如果口袋裡只有一百萬的人敢去買嗎?真的買了,未來三十年,每年本息攤還要六、七十萬。根據臺灣的主計總處統計,每戶總所得130萬,一般的家庭買了超過自己能負擔的房子,經濟狀況是非常的危險。基甸看到戰力差四倍以上,內心十分忐忑,到底他是在跟神確定,還是試探神。這要觀察後面的行動。

神給完證據後,就跟基甸說,恐怕打勝仗,以色列人自我誇大,所以讓那些懼怕膽怯的回去。宣布後,想不到一堆人都是勉強來的,只剩下1萬人(士七3)。神又說,人還是過多,帶他們到水旁,好試試他們。基甸沒有跟神說都剩1萬人了,對方有13萬!能不能多留一些人下來。最後9,700人一堆,300人一堆。神說:「好,這300人留下來,其他人可以回去了」(士七7)。他也沒有跟神說:「什麼!是留300人,怎麼不留那9,700人!」原本人數差4倍,現在差500倍;就跟戶頭只有一萬塊,跑去買兩千多萬的房子一樣,這契約敢簽得下去嗎?我們看基甸很淡定,人越來越少,基本上已經到了會被秒殺的地步,但是神跟基甸說什麼,他就照做什麼。你說他不害怕嗎?神跟他說,你下到米甸營裡去,如果怕的話,就帶著你的僕人普拉一起下去吧!基甸真的就帶著普拉一起下去!基甸是有肉體的膽怯,但內心對神有十足的信心。他很清楚得勝不在乎人的能力,只在乎神願不願意。再來因為他再三地跟神確認,他清楚知道如果神幫助他,這場戰必勝。所以跟神求,「羊毛濕!羊毛乾!」是他謹慎的信仰態度,確認自己真的走在主的道路上。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

基甸不會不好意思,一再的向神求證據,為的是增添自己的信心。信心成長就是如此,不斷的體驗到神的恩典,就不會對神感到懷疑。「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凡事是不分大事還是小事,這件小事,你體驗神;那件小事,你體驗神;每件小事交託神,就能夠經常體驗神。在小事上面體驗神,信心才能逐漸地建立,遇到大事就不會懷疑神的能力,也相信神必定帶領。


 
三、處事的原則

基甸處事的原則是用智慧圓融地解決事情。神使米甸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以法蓮人看到戰勝的情況,就跑來把守約但河的渡口。米甸人總共四個首領,以法蓮人殺了兩個首領之後,沒有繼續追擊,反而跑來找基甸大大爭吵:「為什麼沒找我們一起去呢?是瞧不起我們嗎?」基甸卻用溫和的言語回答他們,解決衝突;謹慎地繼續去追另外兩個首領(士八1-4)。

疏割跟毘努伊勒,這兩個地方的人,不是外人,是以色列的迦得支派(士八5-6、8)。這疏割跟毘努伊勒的人非常過分,他跟對方是同族,人家吹角的時候,他不出來;打勝仗的時候,他也不出來;替他保衛家園的人,累得半死,很疲乏,肚子很餓的時候,沒有要求你上場流血!只跟他要一頓飯吃。竟然說風涼話:「敵人抓到了嗎?憑什麼我要給你飯吃」。奇怪!你到底是我們國家的人,還是他們國家的人。基甸是做事很溫和的人,他也是愛國精神很強烈的人,無法接受別人這樣的不同心。

《俄巴底亞書》講到:「以東人看見以色列被人欺負,不願意伸手搭救,所以必定永遠斷絕。」以東是以掃的後代,跟以色列的關係,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以掃跟雅各的時代。所以以色列跟以東求救,以東心裡想說:「干我什麼事!我跟你又沒關係。」但神說:「不對!你們是兄弟關係,你怎麼可以不去救你的兄弟」(俄10),我要逞罰你。後來以東人就在這個世界消失了,整個民族斷絕了。我們和教會的同靈是什麼關係?是兄弟姐妹的關係、是一家人。我們做事是同一個心志,沒有在分你是你、我是我。教會有很多的事情,既然決定了,大家就是要用同一個心志來面對。


 
四、美中的不足

在對抗米甸人的過程中,百姓看見基甸是大能的勇士,就希望基甸來管理他們。而基甸回應:「我不管理你們,唯有耶和華管理你們。」之後向百姓求奪來的金耳環,用這些金飾造了一個以弗得設立在本城裡(士八27)。到底為什麼基甸沒事去造一個以弗得?從剛剛讀過的記載,基甸不可能去造偶像,敗壞百姓的信仰;如果是想讓百姓來拜,學過去的亞倫造一個金牛犢不是比較快?基甸如果真要百姓去拜以弗得,那麼國中不可能太平四十年的時間(士八28)。《士師記》描述在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回去隨從諸巴力行邪淫(士八33)。清楚知道在基甸活著時候,以色列人是敬拜神的;當他死了之後,以色列人又離開神,才開始拜那個以弗得行了邪淫。

所以基甸造以弗得的目的應該不是很複雜,他只是想要證明「神存在」。或許有人想神存不存在還需要證明?當然是存在!對信心堅固的人來說,是這樣沒錯。但想想跟人見證「我們所敬拜的神」時;不少人都會懷疑,好似在說:「你的神在哪裡?我看不到啊!」筆者求學的時候,跟同學談到什一捐,他就覺得薪水是自己努力得來的,跟神什麼關係?!我告訴他說:「神給你有好的身體,也給你這份工作的機會,讓你的公司有賺錢,本來就應該奉獻什一捐。」但對方一口咬定,就是沒有,要我證明給他看。那時候真的是「啞巴吃黃蓮」,因為神存不存在,對不信的人來說,我們必須提出更有力的證明讓對方信服。

神存不存在?對信仰堅定的人來說,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神無所不在;對信仰軟弱的人來說,他會很懷疑。通常都是要提醒他,回想過去是不是得到很多的恩典?過去不是有什麼樣的見證?基甸造以弗得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這以弗得是祭司服事的時候穿的,當看見以弗得,就聯想到祭司在聖殿服事的模樣。再來這以弗得是用當初打敗米甸人身上所穿戴的金飾做的,當初是用三百人打敗十三萬人!怎麼可能是靠人的力量打贏的,是靠神的力量打贏的。基甸把這以弗得設立在本城,是進出頻繁的地方,在顯眼的位置,為的是紀念神的帶領,並且希望未來遇到困難的時候,看到以弗得就知道,我們要來倚靠神,尋求神的幫助。

但這件事情卻成為基甸全家的網羅,表示基甸處理得不好,有疏忽的地方。他不想管理百姓,或許是心裡很謙卑,不願高過眾人來管理大家;或許他想到前面遇到以法蓮人來大大爭論跟迦得人自私的態度,感到管理百姓的工作很沉重不想承接。基甸的信仰態度是很謹慎,是很尊重神的。這裡看不到他有任何求問神的動作,過去神說:「我要跟你同在,你就擊打米甸人如同一人。」他說:「好,可以給我一個證據嗎?」等到上了戰場,他害怕也向神求證據。這時候,他怎麼不求問神?因為在基甸的心底認為,這件事情,我不想做,就乾脆不問神了。

願耶和華萬人之靈的神,立一個人治理會眾,可以在他們面前出入,也可以引導他們,免得耶和華的會眾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民二七16-17)。

摩西在管理百姓上,遇到很多挫折;讓他願意承擔這工作的原因,就是看見耶和華的會眾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所以他來到神面前,求神立一個人治理會眾。約書亞面對要管理以色列人也是一樣會膽怯,但是他想到神交付這個責任,想到百姓需要人來引導,就來承擔這個責任。聖經描述「約書亞在世和約書亞死後,那些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諸事的長老還在的時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華」。因著約書亞的付出,對百姓的信仰就能有長遠的影響。在士師時代,百姓真地需要有好的領導者出來引導他們,如果基甸願意承擔,可以帶給百姓更多正面的影響,不是像現在所看到的,沒幾年,以色列人馬上就離開神,也遺忘了他。在我們面對聖工的時候,尤其是對要安排給我們的工作,感覺無法承擔或是超過能力時,更要在禱告中好好地求問神。在專心禱告後,一定會有清楚的答案,不管做與不做,心裡都會很踏實。

基甸為什麼會陷在網羅當中?過去他勇敢承接,現在他怎麼不承接了。因為他以為把米甸人擊敗,問題就解決了,其實所解決的僅是表面的問題。「士六8、10」提到在百姓向神呼求之後,神就差遣先知告訴他們,現在會遭遇這些困苦,是因為百姓在信仰上不專一。所以米甸人的威脅是表面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百姓在信仰上的失敗。所以真正該解決的是信仰的問題,而不是米甸人的攻擊;真正的問題解決了,表面上的問題自然就消失了。

元年正月,開了耶和華殿的門,重新修理(代下二九3)。

希西家登基的時候,一樣面對外族的侵擾,國家是內憂外患,這麼多件事情要處理,他很清楚信仰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首先重新開了聖殿的門,讓全國上下都能回到神的面前。一直處理表面的問題,沒處理真正的問題,那麼問題是解決不完的,解決了這個,另一個又跑出來。


 
結論

前陣子妻子跟我說,有同學的家長告訴她應該要多多加強孩子的拼音。當然對方是很關心我們,但卻也讓她很困惑,心想,難道教導方向錯了嗎?那時候我們溝通教養上的概念是「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作準備」。在教養上真正處理的是孩子喜不喜歡閱讀,他的功課、考試是不是自主去學習,能不能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會洗碗了、會摺衣服了嗎?如果他喜歡閱讀,習慣自我學習,拼音順不順是遲早的事情。而且對於基督徒的教養,其實有更重要的目標,就是將來有一天父母離開了,孩子的信仰準備好了嗎,可以獨自建立與神的關係了嗎?

真教會傳教百年來,我們有看過哪一個信仰堅定的家庭,他的後代生活很辛苦?沒有!因為背後有神的應許,沒有一個義人的後代是會討飯的。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是只處理表面所呈現的,而忽略信仰真正的核心;或者是為了解決表面的問題,反而衍生出更多信仰上的問題。

在基甸死後,沒多久以色列人又離開神,也不照基甸所行的恩惠厚待他的家(士八34-35)。基甸他是大能的勇士、他對神有信心、做事謹慎、有智慧,但在管理百姓的事情跟以弗得的事件上輕忽了,導致他的家不被紀念,結局不是很好。在面對任何的問題,我們都要謹慎,不要自以為站立得穩。
PDF 下載

作者: 六顆米荳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202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