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26期2021年7月)
主題特寫:旁觀只是放棄,投入才能改變

前言

有一個人站在路邊,看見兩個人正在做一件很奇怪、而且沒有意義的事。他們開一部卡車,每隔十公尺就下來,一個在地上挖一個洞,另一個再把土埋進去,再上車;每隔十公尺兩個人就下來,一個人挖土,另一個人再把土埋進去,這真是很沒有意義的事情。那人忍不住就問他們:「先生!請問你們在做什麼?」他們說:「喔!我們是種樹隊的!」這個人就再問:「你們是種樹隊的?但是沒看到你們種樹啊!」他們回答:「哦!是這樣的,我們是三個人一組,一個人負責挖土,一個人負責把樹種進去,再一個人負責填土,但是今天有一個人請假沒有來!」

這是個笑話,但是,有時在組織中,卻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狀況,所行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時代急遽變化,人的心思、社會環境也都更為複雜,有些在教會中看似跟以前差異不大的舉措,因為人心的變化,與自我中心高漲,已然不這麼完美無瑕,而教會在行政事務上是不是有可以調整的空間呢?


 
一、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賽四三18-19)。神是做新事的神,是改變的神。世界在改變,而我們需要與時俱進、靈巧應變。許多教會不能成長、不能得著這個世代,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願意改變」。做任何一件事,都包含兩樣東西:一個是「形式」,一個是「果效」。例如,我們禱告的時候會把眼睛閉起來,這是「形式」,它要達到的「果效」是「專心」,所以「果效」才是重要的。「形式」只是為了達到那個「果效」的一種途徑而已。例如,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把人帶到耶穌面前」,並且吸引人們成為耶穌的門徒,這些「果效」是教會存在的目的,是不可以更改的。然而「形式」卻是可以調整的,因為「形式」主要是為了達到教會的「果效」。

如果我們能夠觀察時代、環境的變化,隨時檢視並善用周遭資源,秉持掌握教會發展的目標,用各樣的智慧,讓更多人認識神,將神的道理豐豐富富地記在心裡。例如,在人手一機的網路時代,如果我們沒有學習相關科技,沒有設置相關配備,可能在宣道部分就會受限,也難以在時空受限下進行線上聚會。


多鼓勵少批評

常參與靈修課程且被交付工作的R,某天卻淡然地表達不願參與此聖工,而跟R有點熟悉的H,也早已丟下此聖工。旁人一頭霧水。

經了解,原來,是因R和H聽到契員對聖工的用語不恰當,也看到一些鮮少聚會者回來參與此聖工,讓他們質疑契員參與聖工的資格與態度,因而不願繼續共同參與。

只是,教會活動日期不斷逼近,工作卻被延遲。感謝主,還好有幾位愛主的同靈,在聖工忙碌之餘,主動協助相關工作,讓聖工順利銜接,得以按照期程進行相關準備,聖工能順利完成,榮耀主名,也造就信徒。

對信徒的不滿與質疑,認為不堪與之共事,不願參與聖工,但神的工作得繼續進行,神還是會感動其他人參與。

若因不滿與質疑而退出聖工,到底誰贏了?


以耐心等候神

一位懷抱理想、負責有勁的同靈,接任某聖工職務後,積極籌劃各項活動與工作,希望提升教會信徒的信仰內涵,解決教會的破口。

看到教會的種種軟弱,他非常憂心,努力推展工作計畫。無奈,同工們及教會的腳步無法跟上,他已跑了一段距離,其他人還在原地踏步,甚至出現批評與反對的聲音,讓他感覺挫敗與憂愁。

灰心的他竄出卸下聖工的想法,在禱告中傷心地向神傾心吐意。但經傳道的提醒與鼓勵,他嘗試放慢腳步,並學習等候,將工作計畫交託神,盡本分規劃執行,認真禱告求主帶領,一切按主旨意、憑主的時間成就。奇妙地,數年之後,同工及信徒的觀念調整,反對的狀況不再,轉而支持、協助與鼓勵,教會聖工更加活潑。


 
二、我們都是一家人

初到新的團體,常會感到些許陌生,有些人會主動加入,有些人則需別人的帶領,或更多的引領及招呼,而有些人會蜷縮在自己的角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新的團體。

也許,有些人曾受過傷;也許,有些人步伐不穩;也許,有些人正緩緩爬起。這當中,需要安慰的口、援助的手、傾聽的耳與溫暖的心,協助走過風暴與困境。
這時候,在團體裡就需要有人敏銳觀察、適度關懷,幫助新成員儘早適應團體,成為大家庭的一員。

教會是以神為首的屬靈一家人,彼此之間的關懷,更是不可或缺,因為我們同為神的兒女、互為肢體,彼此的關懷幫補,原是應盡的本分,也是神吩咐我們遵守的一條新命令(約十三34)。


異鄉的家人

離鄉背井出外唸書的M,一個人搭火車、扛行李,隻身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空氣、人際、環境是那麼地陌生,孤獨感悄悄地湧上心頭。

進到學校宿舍,由學長姐協助將行李放置好,與室友簡單寒暄,M正式開啟了遊子的新生活。

印象中,教會好像離學校不遠,落日餘暉中,拿著地圖,探訪教會的所在。

去到教會參加聚會,M安靜地坐下聆聽真理。聚會後,L和幾位信徒過來關心,降低M的陌生感,增加熟悉度。

此後,L一家常對M噓寒問暖,也會關注生活所需,讓M備感溫馨,L一家彷彿是M在異鄉的家人。

L也邀約、安排M參與教會聖工,讓離鄉的M,與教會依然是有連結的,信仰生活是受到關照的。

M某次身體不適住院,需動手術,L一家第一時間夜半時分趕赴醫院,陪伴禱告,讓第二天才搭到車前來的M的父母,感動萬分。

L一家始終關注也照顧新面孔,讓很多人感覺溫暖,也從L一家感受到肢體的愛,體悟主裡一家的精神。


 
三、從自己開始做起

主耶穌曾經說過「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被打得半死的猶太人,躺在路邊奄奄一息,祭司、利未人走過去都置之不理,但是撒瑪利亞人卻動了惻隱之心,輕柔地包紮傷口,並扶著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請託老闆代為好好照顧,不計較自己的付出,讓這個受了重傷的人,性命得以存留延續。人生不因突如其來的意外,而陷於悲慘之中,反而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所以主耶穌回應為難祂的律法師,要他效法這個撒瑪利亞人的溫暖善行(路十25-37)。

因為歷史與律法的關係,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關係惡劣,猶太人不屑與撒瑪利亞人往來,撒瑪利亞人始終是被排斥的一群,飽受猶太人的異樣眼光。

然而,受猶太人輕賤藐視的撒瑪利亞人,看到倒在路邊急需救護的猶太人,卻二話不說上前搭救,不因猶太人平日的對待而置之不理,也不因跟猶太人的歷史恩怨而冷漠以對,反而主動關懷,伸出援手,讓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得到安慰與照護。

如果撒瑪利亞人選擇猶太人平時對待他們的方式回應,這個受傷的猶太人,恐怕難以在野地存活。撒瑪利亞人放下族群仇恨,不計前嫌以愛裹傷,暖流像漣漪在心中擴散。


定睛在神

對信仰充滿熱忱、對教會滿懷理想、對班級用心經營的C,構思規劃了不少發展方案,希望能讓學員對信仰有更深刻的體悟,讓家長能更重視家庭祭壇,進而帶動教會在各方面興旺活潑。

積極熱情又雀躍與同工分享想法,提出計畫,有些年輕同工認為可行,但年長的長輩卻不以為然,在溝通過程甚至有些微煙硝味。

世代不同、觀念不同,對事情的看法與規劃差異不小。大力反對的長輩、不以為然的同工、私下議論的同靈,讓C的心受挫滿滿,感到非常沮喪。對聖工、教會灰心,C思索減少參與聖工,部分聖工也不見他的身影。

年紀相仿、較之常與長輩互動的F,觀察出C的變化,看到他受傷的傷口,決定跟他聊聊。

過程中,F引導C抒發委屈、被誤解的情緒,再分享自身聖工上曾經歷的被誤解與被否決,期勉C堅持心志、轉換心情、調整做法、靜候時間成熟、順服神的帶領。

F和C深談之後,C在禱告中深刻思考、謙卑順服,對於聖工的想法與執行,有更圓融及全面的角度,又能常見到他參與多項聖工的身影。


 
結語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正因如此,我們都需要神的救贖,也需要不斷的靈修與學習。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可能也有不甚滿意的人在我們周遭,但是,誰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呢?我們應該定睛在神,並且學習包容別人的缺點、體諒別人的軟弱,甚至鼓勵大家都能夠轉眼仰望神,略過人的不足,互相代求,實踐主耶穌交付彼此相愛的命令。

教會不是一個建築物,而是一群活生生、有溫度的弟兄姐妹,我們要彼此關懷、互相包容,以神的愛為中心,凝聚群體的向心力,讓別人從我們身上看到耶穌的愛,進而吸引人認識教會,歸入神的名下,讓神的愛在群體中流動,成為一股正向、充滿熱忱的暖流。
PDF 下載

作者: 馬家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2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