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很多人會這樣問,約伯的三位朋友是否為他的患難之交?以利法、比勒達與瑣法是帶著滿滿的愛心來安慰約伯,為要成為約伯患難中的幫助,他們的確有成為約伯良師益友的潛力,卻因後續跟進上的失敗,使得他們最終未能成為約伯患難中的益友。

約伯記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記載約伯與三位朋友的對話,他們的對話總是處於互相爭辯的狀態。辯論並沒有讓大家互相接納,反而使大家都發怒了,一場關懷變成了對立,無法收場。這樣的場景似乎很熟悉,我們或許會在訪問的過程中遇到相同的情況,感覺自己是「好心被雷親」,既沒有帶給受訪者益處,還讓自己心中忿恨不平。遇到朋友們落在患難中,我們在做關懷時,有意無意之間所表現出的一些舉動或想法,都需要格外的謹慎。


 
愛心與見識

約伯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及十個子女,又從頭頂到腳掌都生了毒瘡,流膿發臭,這種駭人的事件,外人如何同理?許多人一開始就望之卻步,選擇逃避。約伯自述說,他的親戚與他斷絕、密友忘記他,使女當他為外人,僕人也不回應他,妻子、同胞都憎嫌他,連小孩都藐視他(伯十九14-19)。約伯被完全孤立了。持守純全的他,此時此刻,問神神不應,叫人人不理,他不知為誰而苦、為何而苦,心中的苦悶自然不在話下。

三位好友的到來好似一場及時雨,他們撕裂外袍,放聲大哭,陪伴約伯七天七夜,他們同情約伯的處境,卻不知該如何安慰他。當約伯在痛苦中對朋友們傾吐心中的苦悶時,同理心在這時就顯得更為重要,懂得同理,就能讓局面往正向發展。

要同情一個人比較容易,只要處理好自己的感受,或許需付出些許的施捨,對自己的良心就能有所交代,這是愛心的第一哩路。同理則是要先去除自己的想法,感受他人的苦,再思考如何給予適當的幫助。同理的過程中,除了愛心,還需要有從上頭來的智慧及能力;缺乏智慧,就無法理解對方的苦,缺乏能力,則沒有辦法幫助他。愛心加上從上頭來的智慧與能力,才能讓我們明瞭,是否我們的愛心已超過自己的能力?有時我們能夠提供幫助,但當我們評估能力不足時,是否就需要尋求其他協助的管道,不要勉強去幫忙?


 
自以為是的權威

約伯傾吐內心的苦悶,引來了朋友們的輪番撻伐。為此,約伯曾多次向朋友們請求,你們應當用慈愛待我(伯六14)、我的朋友啊,可憐我吧(伯十九21)、細聽我說話,就算是安慰我(伯二一2)。他希望從朋友那邊得到些許的慰藉,或許就可以重新得力。約伯並非無知,行為亦無偏離道理,只是受到無端攻擊,痛苦難耐,軟弱牽絆了他,使他無所適從,而朋友們卻是急著給他建議。

約伯的朋友們對於約伯的遭遇,都有各自的看法。然而他們所看見、聽見的,是否只是問題的表象?他們是否知道約伯所遭遇的苦難源自於靈界的一場對話?若是不知道,他們的判斷則是自己的偏見了。約伯說,因為災禍的緣故,他成了朋友譏笑的對象,處於安逸的人,總是藐視災禍(伯十二4-5)。他覺得處於安逸的人總以為可以鐵口直斷人的長短,自以為成了別人患難的權威,其實災禍怎麼來,常常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

真正的權威者能參透事情的全貌,洞悉問題的癥結,給予正確的解答。常常,這是一項超乎個人能力所及的任務,如同一個醫療團隊,專家們會對每個個案不斷地討論,交換意見,從不同的角度去查看,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才能得到共識,而共識也仍存在不確定性。一般的事物尚且如此,在信仰上更要小心謹慎。

在約伯的個案中,可以看到朋友們試圖用屬於自己領域上的「權威」來勸勉約伯。以利法的勸世名言:「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伯二二21),靠的是自己的宗教經驗;比勒達說:「你若清潔正直,祂必定為你起來,使你公義的居所興旺」(伯八6),所談論的是古人的傳統;瑣法說:「你若將心安正,又向主舉手;你必忘記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過去的水一樣」(伯十一13、16),則是強調理性與邏輯。他們所說的頭頭是道,卻無法真正幫助到約伯,因為沒有尋找出約伯受苦的原因,無法對其內心的掙扎作出解答。


 
被扭曲的真相

朋友們的不追查真相,引來約伯的不滿。約伯對朋友們這樣說:「神的作為,我要指教你們;全能者所行的,我也不隱瞞。你們自己也都見過,為何全然變為虛妄呢?」(伯二七11-12)。他一方面肯定朋友們,認為他們是認識道理的人,一方面又否定他們的判斷偏離道理,所說的全然虛妄,認定朋友們「看見驚嚇的事(指的是約伯悲慘的遭遇)便懼怕」(伯六21)。

懼怕會使人與現實妥協,在患難中要持守純正需要極大的意志力。撒但常常利用威嚇、驚嚇讓人偏離真道,牠也如此試探約伯——約伯所受的災禍,足以讓一般人退縮喪志,懷疑信仰,這正是信仰中不容易面對的挑戰。當人看見義人受欺壓、惡人享平安,這種違反人類善惡觀念的「非公義」現象時,詩人亞薩看不明白就說:「眼看實係為難」(詩七三16),讓他不知道信仰如何持守下去。不過,這時的亞薩選擇進入神的殿中思想,便重新找回了信仰的準則。

約伯的朋友們沒有如亞薩這麼做,他們迴避了信仰的挑戰,不去查明神的旨意,轉而倚靠經驗法則來解釋問題,「反推」出一個扭曲的真相,而偏離了正道(伯六18)。經驗法則告訴他們,無辜的人不會滅亡(伯四7)、神不會偏離公義(伯八3)、人不可能無罪(伯十一6);因此他們定了約伯的罪,認定約伯是因罪受罰,必須認罪悔改。約伯說這些偏頗的指控,是「編造的謊言」(伯十三4)、詭詐(伯十三7)、虛空(伯十六3)、為神徇情(伯十三8),對苦難中的他不但沒有造就,還增加他的愁煩。


 
無用的醫生

三位朋友真是無用的醫生的最佳寫照,他們不但無法安慰約伯,不斷地激怒他,增加他的愁煩(伯十六2),使他在激動中過分凸顯自己的義行,因而輕慢了神(伯三四37)。不僅如此,因為他們偏頗的談論,還引來神的怒氣(伯四二7),讓自己陷於神的責罰之中,真是損人又不利己。

無用的醫生是我們生活中很好的負面教材。在一電視廣告中有一火災的場景,一位記者採訪被消防員救出來的老人,「阿伯,火災了為什麼不願意走?」老人沒好氣地回應,「為什麼不願意走?我雙腳都麻了怎麼走?」記者頓時語塞。約伯的三位朋友有如這位記者,忙於尋找老人不走的原因,在一旁說三道四,對於老人的處境毫無建樹。真正的朋友是那位背著老人逃離火場的消防員,因他選擇做「對」的事。往往,我們要選擇做道理的評論者,還是實踐者,只是在一念之間。


 
患難之交——約伯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在患難中若是只會評論,對人有什麼幫助?讓落難者得到照顧,如同好撒瑪利亞人,才是好朋友該做的事。

約伯之所以能成為朋友們的患難之交,因為他能在神的面前確切地謙卑自己,認識自己能力的極限,承認自己在造物主前的渺小無知,成為一個全然符合神心意的僕人。當神互換約伯與朋友們的態勢,要求以利法向神獻祭,使約伯為他們祈禱時,約伯選擇饒恕朋友們的過犯,不評論他們,無條件地為他們祈禱,使他們得以脫離神的責難,最終也得到神的雙倍祝福。

萬事互相效力,要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誰能料到原本受朋友傷害、誤會的約伯,後來卻反成為朋友們患難時的倚靠?

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願大家都能在行為和誠實上成為朋友們的患難之交,也願大家的身邊常常有「約伯」。
PDF Download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6/01/2022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