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遺失過一件對我們而言有重大意義的物品,這物品可能小至一支很喜愛的筆,或是大至一本愛不釋手的書。不論我們多麼積極地尋找,卻找不著;直到某一天,它突然出現在眼前,這失而復得的喜悅,令人難以言喻。
我們所信靠的真神,也是如此珍視屬祂的兒女,而每一隻離開羊圈的羊,都是神眼中獨一無二的孩子,在任何時刻,神莫不盼望他們有勇氣能踏上回家的路途。因為失而復得的快樂,是連在天上的也要一同歡喜(路十五7-9)。
二、小兒子的悔改
路加福音十五章記載,耶穌講述了一件既感人又意義深遠的比喻。這個比喻中首先登場的是小兒子,開口請父親分給他應得的產業。雖然父親大可拒絕小兒子自以為理所當然的要求,但本著愛子心切,還是將產業分給他們。小兒子取得後,便在極短的時間內,收拾一切,往遠方去了。
為什麼要往遠方?或許是因為在父親保護下的他,已經習慣優渥的生活環境,認為現在的一切已經是最基本的,應該不會更差了,因此在不珍惜現有的情況下,毅然向父親索求應得的產業,作出離開家鄉、離開父親,踏上遠方的決定!
只是沒想到所帶走的產業,終究在自己的揮霍無度下殆盡,之後又遇到飢荒,才終於醒悟了過來;知道倚靠別人終究歸於虛空(耶十七5),回到自己父親身邊,才是最安枕無憂的倚靠;哪怕只當一個連僕人都不如的雇工,也渴望再次回到家中,重新獲得父親的恩惠(路十五11-19)。
然而我們會想,現實生活中,誰是小兒子呢?通常是指在神的看顧及恩典中成長的信徒,也就是你和我。想想,我們會不會久而久之,對神的恩典漸漸習以為常,因此帶著自以為足夠的產業離開家中(教會),遠離天父的看顧。直到有一天歷經患難、病痛、困苦……,才恍然大悟,想要回到神的懷抱中。
三、父親的心願
在「路十五20-24」這段經節以一連串的動作,描述父親看到遠走他鄉、失去音訊已久的孩子終於回家的心情。第一個動作是在父親與孩子相離甚遠時,便看見了孩子,這「相離甚遠的看見」並不是偶然,而是這位父親常常站在門外,天天引頸期盼,才能立即看見。第二,就是當父親看見孩子後,因為思念之情,便動了慈心,也就是憐憫的心,這是與生俱來的父愛。第三個動作,則是用奔跑的方式,來到孩子身邊。此時父親對孩子並非是責罵或是杖打,因為在父親的心中,早已被思念之情所充滿。接著,抱著孩子的頸項,最後一個動作是,與孩子連連親嘴,抒發思念之情。
但在小兒子的認知裡,既然已經得罪了天,又得罪了在地上的父親,因此已預設立場,就是自己只要當一個雇工就心滿意足了。可是當他見到父親時,情況卻出乎預期,父親不僅打斷了他原本卑微的要求,接下來的舉動更是讓他受寵若驚。父親居然要求僕人拿出象徵在家中身分、權力及地位的上好袍子、戒指和鞋子給他穿戴上,甚至還要僕人把家中的肥牛犢牽來宰了,一同慶祝這失而復得的美好時刻。
不管父親是否曾介意小兒子之前放蕩的行為,但從父親敞開心胸、毫不遮掩對小兒子表達的父愛,可以知道,他對小兒子的慈愛及包容,已經超乎小兒子之前所做的一切壞事了。
在信仰路上,我們也許曾犯了不至於死的罪,但內心覺得無法得到神的原諒,就以為神會離開我們,不再與我們同行,在灰心失望下,選擇不再仰望神的面,也不敢再踏進教會。但其實神一直都在(徒十七27),祂從不曾遠離,就像這比喻中的父親一樣,永遠帶著慈愛憐憫,等待著我們回家。
四、父親的包容
在田裡作完工、離家不遠的大兒子,聽到家中歡慶、熱鬧的聲音,疑惑地從僕人口裡聽到弟弟回來的消息。回到家門的弟弟,並不是衣錦還鄉,甚至還是任意放蕩、浪費資財,耗盡了一切所有的,才狼狽的逃回家中;而父親不但對弟弟沒有絲毫的責備或懲罰,甚至還為他屠宰肥牛犢。這對大兒子來說,真是忍無可忍!此時的他,就算腳步已來到家門口,但心中的怒氣讓他不願意再踏進家門半步(路十五25-30)。
原本在家中為了小兒子歸來而歡欣不已的父親,知道大兒子不願意進入家門的原因後,可能思量著這些舉動造成大兒子心裡的不平衡。心想,若以父親的身分及威嚴,把大兒子叫進來,再出聲斥責他沒有同理心,就可以圓滿消除大兒子心裡的不平衡嗎?可能不會,反而造成更大的反彈,及兄弟間的對立。因為大兒子在乎的,不是產業分配不公,而是花盡一切產業才回家的小兒子,竟然受到了比為父親拚命工作的自己還要好的待遇?!
因此,父親決定以同理心,讓大兒子不但可以體會到做父親的心情,甚至還可以代替父親好好照顧唯一的弟弟,於是父親決定自己走出門外,打開大兒子的心鎖。
但是見到父親的大兒子,在態度上不但沒有好轉,甚至一股腦兒地將自己的不滿發洩在父親身上。看著沒禮貌的大兒子盡情對自己發洩不滿,父親選擇先站在大兒子的立場,讓他知道,父親一直在身邊,而他對家中的付出,身為父親的也都點滴在心頭(路十五31-32)。
原本不抱希望的父親,沒想到有和小兒子重逢的一天,就像在黑暗中看見曙光,令人振奮。因此,他真心認為大兒子也應該接受邀請,並且與眾人一同快樂!
大兒子在最後是否有進入家中,在這個比喻中並沒有提及,因為神將這答案放在每一位基督徒的心中。當我們懂得以天父的心為心,這答案也將隨之浮現。從父親對小兒子悔改的包容,及對大兒子深覺不平的耐心引導,意義深遠地顯明天父無盡的慈愛與憐憫,也正是這樣的本質,讓天父願意放下一切,等待著孩子的醒悟與歸來。這比喻的核心,也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五、回家的路
一個有罪的人,心中要先醒悟,才能知罪悔改,然而人是軟弱的,一定要尋求幫助。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勉勵我們,如果想脫離罪的轄制,想得到神的憐憫與恩惠,並讓神成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的幫助,就要來到「施恩的寶座前」。
而來到此,需要準備什麼呢?準備錢財嗎?神不需要錢財!為自己準備一個很好的赦罪理由嗎?神是鑒察人心的神,祂知道我們的一切,所以祂不需要我們準備一個很好的赦罪理由!這段經節告訴我們,只要確實悔改,懷著謙卑、順服的心,就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祂面前(來四16)。
生活中,我們或許會因疏忽而惹神不悅,這時我們可能會從各種利害關係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條件,或是用一堆藉口來掩飾自己的過犯,卻忘記神真正喜悅的,是願意對自己行為謙卑、悔改,求祂原諒的兒女。就如同小兒子一樣,在知道自己的過錯,願意存著悔改的心、踏上回家的路,求父親赦免,而父親豐富的憐憫的大愛,確實一直與我們同在(參:弗二4-5)。
六、結論
離家後歷經挫折的小兒子,自認得罪天與得罪父親,而原本只想以雇工身分在父親家中繼續生活,結果父親不但以一連串愛的動作表現出完全地接納,並且讓他重回兒子的地位,這是始料未及的。在這比喻中,最感動的可能不只是小兒子,而是站在家鄉遠望,衷心期待有一天浪子回頭的父親了。
對父親而言,原本分完產業、收拾一切所有,往遠方離去的小兒子身影,已經消失在自己的世界中了。縱使當初答應小兒子離去的要求,但依然期待他的歸來,因為在父親的心中,永遠希望孩子可以隨時享受到溫暖的親情!
父親的心願,是遙望歸家的路途上,看見孩子身影;父親的心願,是在眼見孩子時,能用行動證明自己有多疼愛這個失而復得的孩子;父親的心願,是用充滿熱情的溫度緊抱孩子,接他回家。
我們曾因一時犯錯而離開神嗎?曾對現況的不滿而漸漸疏遠神嗎?在面對應該回家的這條路上仍然裹足不前嗎?其實慈愛的天父,一直都在等待,等待著悔改的我們,拿出勇氣、踏上歸途,回到祂的身邊享受永遠的福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