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40期2022年9月)
主題特寫:如何面對教會工人神學理念的分歧

一、真教會共信之道成形的過程

西元1917年,晚雨聖靈透過本會初期工人建立真耶穌教會,一開始基本教義就有雛型。如初期工人魏保羅禁食禱告時受到啟示,聽見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受耶穌的洗」,他跑到河邊又聽到有聲音說:「你要面向下受洗」,又如「吃聖餐必須擘開,勿用刀切」,又如「在施行大水的洗禮後,舉行洗腳禮」等。

後來在1967年,我們的「神觀」與「五大教義」(浸禮、聖餐禮、洗腳禮、安息日、聖靈),以「信經」的論述方式,確立於聯合總會第一屆代表大會。在1975年,聯合總會舉開第二屆代表大會,將本會基本信仰增加四條(聖經、教會、得救、審判),成了目前的十大信條,這就是目前真教會的「共信之道」(參:多一4)。


 
二、共信之道是否可以修訂?

《真理研究》註期刊第四期(1981年12月20日出刊),謝順道長老寫的〈教會的職制〉一文,提及:「我們的基本信仰,是我們幾十年來的『共信之道』(多一4),必須代代持守,永遠不可更改(參:提後一13-14;加一6-9)。因為它完全以基督和使徒的吩咐為依據,是教會的唯一根基」(弗二20-22;林前三11)。

按照謝長老個人的看法,共信之道永遠不可更改。但是,1985年聯合總會第四屆代表大會決議:「五教義若有所更改,須經各國教會代表大會三分之二票數通過。」又決議:「對本會基本教義(五大教義)若有新的見解,請他投稿於《真理研究》(中英文均可),在該刊物先行商論。決議又說:「還未在代表大會通過更改以前,不許向會眾或以文字發表以免影響信仰。」

其實,共信之道如同憲法,既然可以修憲,按理當然也可以修訂共信之道。聯總的決議符合法理。但是,共信之道是教會的立足根基,其成形過程,明顯有聖靈的帶領。因此,修訂共信之道,茲事體大,必須祈求聖靈的引導,非常謹慎地進行。若真的必須修訂共信之道,個人以為,比較可行之路,應該不是大修,而是微調。譬如有人主張,十大信條第五條,應該修訂為「信聖靈係承受天國基業之憑據,並以說靈言為受聖靈之明證。」(「信受聖靈」修訂為「信聖靈」),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對聖經更深入的解讀,神學理念可以更成熟

1966年謝順道長老初版的《聖靈論》尚未有「獨一神靈一神論」此名詞。本會「獨一神觀」在1967年確立之時,也沒有「靈裡的一致」、「獨一神靈一神論」等字眼。但是2009.01號《聖靈》月刊,謝長老這樣分享:「『獨一神靈一神論』是個人的查經心得,也是筆者想藉以取代本會原有的『獨一神觀』之新名詞。」2019年出版的《聖靈論增訂版》,謝長老又這樣分享:「個人認為本會的神觀應該定名為『獨一神靈一神論』,表示父的靈、子的靈、聖靈,乃是同一位靈,這樣的獨一神觀。」


 
四、如何面對教會工人神學理念的分歧

1. 自由表達、理性對話、存心謙卑、接受質疑

《真理研究》期刊第一期(1979年7月20日出刊),其發刊詞開宗明義承認教會工人神學理念的分歧:「有一些問題,我們各人的看法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出入;有一些問題,我們既往認為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有人表示懷疑;另有一些問題,是新發現的。為要達到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的崇高理想(弗四13),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刊物上公開討論,徵求多方面的意見……。」

面對這些神學理念的分歧,《真理研究》第二期(1980年2月25日出刊)的編者,提醒我們用健康的態度面對這些分歧:「在公開討論真理的事上,我們應有的修養是互相敬重,共同研究;而不可彼此歧視,更不該互相排斥。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擴大我們的靈知領域,提高我們的靈智,造就我們的靈德。」

我們應該傳承這些教會前輩的智慧,以健康的態度,面對神學理念的分歧:自由表達、理性對話、存心謙卑、接受質疑。今日網路資訊高速流通的世代,教會可以考慮採用杏仁子於《談正意研經法》一書的建議:「設立一個真理研討的平臺,並用大家都能認同的研經法來討論或處理所有提出的真理議題。妥善管理真理研討平臺的操作流程,並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才是止息紛爭促進合一的根本之道」(35頁)。其實,目前教會工人神學理念的分歧,幾乎都在十大信條之外,以健康的態度理性對話,對教會的神學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2. 提升釋經學的素養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天國的比喻的解釋,其中芥菜種與麵酵的比喻,謝溪海長老在其所著一書《主耶穌的比喻》,針對天國的比喻,他提及正面解釋及負面解釋兩種方向,並作了客觀的評論:「兩種不同的解釋,實在使人不容易分辨和難以取捨」(第84頁)。這種解讀經文的嚴重分歧,其深層原因,是釋經學理念的分歧。若能提升本會工人的釋經學素養,在釋經學理念漸漸同歸於一,必能大量減少這種解讀的分歧。總之,表面上的神學思想分歧,來自於釋經學素養的落差。杏仁子出版《談正意研經法》,其意圖很明顯,就是期待整齊的釋經學素養,能減少神學理念的分歧。



3. 舉例:如何解讀芥菜種的比喻

「天國好比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太十三31-32)。本會對這節經文的傳統解讀,是負面解讀,菜變成樹,是使徒教會變質為天主教,飛鳥就是惡者魔鬼。這樣的解讀,其釋經學脈絡,就是馬太福音十三章的七個比喻,屬同一個系統,既然撒種比喻中的飛鳥是惡者,芥菜種比喻中的飛鳥,應該也是惡者。

但是,在比喻的世界,我們常常可見到「一模型多實體」的例子。譬如獅子是個模型,曾經用來形容魔鬼(實體):「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也曾經用來形容耶穌(實體):「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祂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啟五5)。因此,在比喻的世界,模型(例如獅子)的意涵絕對不能固定下來。同理,若使用「一模型多實體」的釋經學理念,不會把「飛鳥」的意涵固定為惡者。芥菜種的比喻,自然產生正面的解讀:飛鳥,比喻信徒;芥菜,比喻教會。而這樣的解讀,可以在舊約中找到相呼應的預言,也是以比喻的型態出現:「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香柏樹梢擰去栽上,就是從儘尖的嫩枝中折一嫩枝,栽於極高的山上;在以色列高處的山栽上。它就生枝子,結果子,成為佳美的香柏樹,各類飛鳥都必宿在其下,就是宿在枝子的蔭下」(結十七22-23)。佳美的香柏樹比喻教會,飛鳥比喻尋得安息之所的信徒。對照新約與舊約的經文,強化了正面解讀的合理性。

總之,無論是正面或負面解讀,對信徒都有造就。類似這種神學分歧,在釋經學理念尚未同歸於一之前,暫時不要啟動「非黑即白」的批判,讓兩種解讀共存,是比較聰明的作法。


 
五、結論

針對有造就性、合理性、有聖經根據的道理,不同角度的解讀,我們可以讓它共存。譬如安息日,在出埃及記強調「紀念神的創造」(出二十11),在申命記卻是強調「紀念神的救贖」(申五15),我們前輩有屬靈的智慧,整合兩節經文的精華,認定安息日是為了「紀念神的創造與救贖」,並將它寫在十大信條中。

芥菜種比喻的解讀,讓我們明白,就算經文產生正面與負面的兩種解讀,卻不表示解讀者的神學理念是「非黑即白」的對立。面對教會工人神學理念的分歧,自由表達、理性對話、存心謙卑、接受質疑,是可行之路。這條路線,能擴大我們的靈知,提高我們的靈智,造就我們的靈德,讓我們又長進又喜樂。阿們!



註:《真理研究》期刊的前身,是《聖靈報》月刊51期起增設的「研究欄」,目的是要讓主內同靈對聖經之真理、預言及教義等研究,能有發表之機會,以作為會眾之參考。從那時起,有不少的長篇大論,如黃以利沙長老之啟示錄研究,蔡聖民長老之創世記的研究等。因此《聖靈報》增設「研究欄」專欄後,催生了黃以利沙長老的《啟示錄研究》、蔡聖民長老的《創世記的研究》等。因這些屬個人研究心得,偶有意見不同的研究報告,卻因為刊登在聖靈報上,會令人誤會是真教會的立場,於是廢止「研究欄」,改成不定期的刊物《真理研究》,不致使對聖靈真理有所研究者,發表之路受到阻絕。(參: 謝忠光著,《守義人的路》,第97頁) 
PDF 下載

作者: 張允得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2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