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41期2022年10月)
信仰社會:無形的操縱者──談校園霸凌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那些難以抹滅與撫平的傷

傷人的話語如魅影似的跟著女孩,午夜夢迴,難以成眠。女孩只能轉學,讓自己到一個再也不用看到男孩的地方。女孩和家人討論後,隨即轉學並刪除社群帳號,切斷聯繫,專心讀書。

「你到底有沒有說過那些話?你知道傷到對方了嗎?」

「老師,我沒有說。」

「所以,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我只是跟別人網聊時有打字,是她拿了別人的手機看到的,她也有錯。」男孩振振有辭地回答。

「手機是她們之間的事,她是用借的。何況雖然沒說出來,但網路聊天,也是一種『說』,你說看看對方錯在哪,需要用這麼重的字詞傷人?」

「我不知道怎麼說,反正她很討人厭。」

「說個具體一些的事件,她做了什麼讓你討厭,總可以舉出一兩個例子來吧?」

「就她打球時突然蹲下來啊!也不知道是怎樣,反正就很討厭。」

「每個人都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刻,聽起來就是無法打球,有影響到比賽輸贏?」

「沒有,我們只是下課時打球,剛好同一組,沒有比賽。」

「嗯,所以下回你能好好跟她詢問發生什麼事嗎?可以說說你打算如何做?」

「傳個訊息跟她道歉。」男孩雖然如此回應,但那些連他也記不得的冷言酸語,卻是一道道難以抹滅的傷痕。

言詞之傷,傷人於無形,於人心卻是極深之傷重,即使後來道歉了,但那聲音始終縈繞耳畔,揮之不去。我想,或者這也是網路過於便捷所帶來的副作用。

隔著螢幕輸入文字、按下傳送鍵,一瞬間便能傷人於無聲,卻如話說出口般覆水難收。比直接說出口更糟的是,被有心人士截圖,透過一再轉發而擴大的殺傷力,那些來自認識或不認識之人的批評,極可能將受害者逼到生命的陰暗角落:自我否定、批判、自傷、傷人、被否定,周而復始的迴圈循環著傷與被傷。

漸漸地,自我存在之價值於個人認知中一層層被剝落,直至一絲不存。不知不覺中,他們便被流言蜚語推往死亡之地。然而,以自我了斷結束生命的形式,往往徒讓愛他們的人難過不捨,卻無法讓惡者意識到自己對他人已造成傷害,反而推託:那是他們的選擇,又不是我的錯!

這些言語上的傷害,從現實生活蔓延至網路,成為無形的操縱者,左右著情緒。絕非一句「不要理他們,做自己就好」可以解決;換個角度想:會不會就是因為現代人太過強調做自己,少了顧慮別人的體貼與細心,導致在言行上忽略了同理他人的處境與感受,甚至失去人際往來該有的尊重與禮貌?



盡所能避免傷害之形成

女孩並非校園的特例,另一位老師告訴我,先前也有一位轉出生,因為被言語霸凌而轉學。校方原本已召開委員會要處理此事,卻因加害人堅決否認有此作為,加上苦無證據而作罷。該生利用受害者落單時,刻意壓低音量,在其耳邊說些不堪入耳的傷人之詞。因無他人聽見,難以蒐證,導致學校亦無法採取有效作為(予以懲處或導正偏差行為)。這也是為何被傷者往往選擇轉學,以避免身心處於恐懼不安的失衡狀態。

透過換環境來改變心境,或許是較快的方式,長遠來看卻未必是好事。因為對於受害者而言,得不到他人的支援與肯定;對於加害者來說,也沒有學到正確的待人處事之道。假使在校園中一再重演如此悲劇,可以想見這些不肯面對問題、言行未被導正、心中毫無悔意的學生出了社會後,將會造成多大的危害。

校園中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言語霸凌、關係霸凌、肢體霸凌、網路霸凌等,經常交錯著、複合的出現。若仔細觀察,最初常是來自於言詞之攻擊(無論是用口說、手寫信或網路傳訊),然後予以關係上之操縱,孤立對方(關係霸凌)。以往,校園的言語和關係霸凌多見於女孩間的互動,肢體霸凌則以男生居多(相較於女孩,男生較不擅言詞和交際);但近來發現,女生也會施暴(或口頭支使強壯的男生出手),男生則因隔著螢幕(打字很方便),增加言語霸凌的比例(或被歸類於網路霸凌)。

網路無遠弗屆,傷害也是,跨校的爭執與衝突日益增加。身為教職人員,特別是與孩子親近的導師,清楚了解手機和網路帶來的影響,而沒收手機或切斷網路來斷絕孩子們的網際社交圈,並無法治本,更可能引發親子衝突;畢竟青少年階段相當重視同儕互動,朋友的多寡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在在都會影響他們的心情與自我評價。



培養足夠的抵禦能力

校園一般建議是入校即關機,離校再開機,在校盡量專心學習;而老師與家長可以做的,就如「以身作則」:留心個人同時培養孩子們在言談間的禮儀,多建立與維繫良好的「實質」(面對面的)人際互動情誼。平時,可多增加親子間的愉悅生活體驗,如:輕鬆的閒聊(切勿開口只談成績或和他人比較),分享近來閱讀的書籍,看部好電影,讓孩子分擔班務、家務,鼓勵培養興趣,與帶孩子一起手作、假日出遊等,盡所能增加實體美好回憶,減少他們對網路人際關係的依賴。

日常實際的溝通交流,能有效提升孩子們對人的信任感,與細膩的情緒覺察力(察覺自己與別人在言詞與肢體上傳達的細微情緒變化)。學習做家務、培養多元的興趣和才藝,能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有了對人的信任感與對己的自信心,有助於在面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時,有足夠的抵禦能力。

當然,受害者也可能在被傷害的過程中轉為加害者,對他人施暴;因為心靈的傷難以癒合時,為了回到心理上的「平衡」狀態,他們會採取反擊或聚眾鬥毆,又或隱身於網路某端成為霸凌他人的一員,都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學校老師除了與學務處、輔導室聯繫外,也會建議家長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所能承受的壓力尚低時(其實他們遭遇的事,未必身為大人的我們承受得住),避免過度依賴3C產品,勿讓「電子奶嘴」(給予手機、電腦、電視,就如給奶嘴就能讓孩子閉嘴的心態)取代真實親子間的親密互動。

在校園多年,發現青春期的孩子未必都叛逆,他們非常善於觀察大人,只是不說而已。那些可以與人良好互動的孩子,從小父母給予的關懷和投入的陪伴,遠多於給予他們手機和電動;並且在課堂上的專注力、思考力、對話力、自律性和情緒控管,皆優於從小盯著螢幕長大、視手機如命的孩子。

古文〈觸讋說趙太后〉一文,觸讋對趙太后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疼愛子女,就會替他們考慮長遠的未來。)聖經也告訴我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二6)。這「道」就是聖經上神的話,從小讓孩子養成讀聖經的好習慣,「從小明白聖經」不僅能讓他們明白真道,還能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趁年幼培養孩子倚靠神的心,說造就人的好話:「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謹守自己,行在正途中,一生一世都能蒙神恩祐。

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賽三三6)。 
PDF 下載

作者: Deigratia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2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