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42期2022年11月)
藝文特區:躺平信徒的同喜樂、同哀哭

最近開始從中國大陸紅回臺灣的一個名詞,就是所謂「躺平族」,指的是年輕人面對社會期待應是為事業奮鬥,卻產生對生活、工作滿滿的疲倦感,與其努力,不如選擇「躺平」的生活態度。「躺平主義」的口號是「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他們強調「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意味著放棄婚姻、不找工作、降低物質需求等。

尤其是處在現今社會,當大家對自己的期待就是「做自己」的時候,更是加深這樣的感受:我們不需要在意他人眼光與社會的要求,只要做自己想成為的人,沒有什麼好努力的。綜合這樣的因素,使年輕人成為了或許有想法、有意見,卻也不想有任何作為的躺平主義者。

這對我們的信仰有何影響?也許這會使我們也變成一個「躺平信徒」,我們先從平信徒談起,有些信徒很喜歡這樣自稱,說自己只要來聚會,聚會完就好,頂多參與簡單的聖工而不想投入太多。不參與過多教會活動,當個平信徒就好。

而躺平信徒可以更理所當然地說:「維持最低信仰的標準,暫且不當為教會付出的僕人。」

躺平信徒的背後,是如同躺平族一樣,對自己的不滿而做出的無聲抵抗。當你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教會的現狀,又為何要付出?在這個教會中,看到太多的軟弱與無力感,大家矛盾的覺得,為何得救的教會,會有這麼多讓人不得救的事呢?那這樣付出又有何意義?會不會信主的結果就是躺平比較好?

這樣的疑惑,我們可以先從這段經文去思想: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7-18)。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這句話更精準一點的翻譯是:「不要對任何人以惡報惡;要敬重所有的人看為美善的事。」我們可以說,在教會的一切事務也是一切美善的事,我們本該在這些事情上,用謹慎的態度去看待,不用負面消極的態度去回應當中所發生的惡。

在經文後面緊接著: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躺平信徒可以很容易看到教會當中的問題,但最終他們給出的結論,可能只剩下顧好自己,只要什麼都不做,就不會有衝突,也不會受傷。只是保羅在羅馬書中給出了不一樣的做法:若是能行,就要用與人和好的態度去處理一切,就像耶穌作為中保,使我們跟神的關係和好。我們其實是要在能力允許下,盡力用和睦的態度去調和每個可能產生衝突的地方。

衝突有時候是因為我們對教會的期待有所落差,如同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一個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東西的價格,卻不知道任何東西的價值。」或許躺平信徒也是相似的,他們知道參與所有教會人事物的價格,知道這些值得花多少時間去買;但同樣的,這類人可能無法看出每一件事在神眼中的價值。當我們選擇躺平,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價格訂在低價,而不想付出。

那又要如何不再躺平呢?這部分可以回頭從羅馬書十二章的開頭看出一些端倪,這整章提到了信徒生活的信仰實踐,特別的是保羅在十二章開頭提到:「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通常這段經文,我們很喜歡用來當作勉勵報考神學院的金句,但卻反而讓我們容易忽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符合這段經文的描述。我們在躺平前,應該先好好思考,是否我們如同保羅形容,能夠成為活的祭物,而非舊約中提到有如躺平死掉的祭物;所以羅馬書十二章的開頭,就是要我們在成為活祭的狀況下,去反思自己的信仰狀態。

在反思要去面對躺平信徒的症狀時,或許躺平真的過度消極,但這可以說是得了天國的思鄉病;就像當一個人來到異鄉求學或者工作,甚至語言完全不同的國家時,他會特別懷念原本自己家鄉的一切;尤其是來到陌生的環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因為不適應而產生負面的情緒。這種在世上寄居的日子,讓你放大了你待在異鄉的缺點,你看什麼都不順眼,就像那個在躺平之前的自己,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教會不滿意,彷彿患了思鄉病。只有回到那個天家,才能治得好這樣的想家,因為我們是如此的不滿,卻覺得什麼都努力不了。

但正是如此,我們只有先暫時放下這樣的情緒,開始體會身邊弟兄姐妹的喜怒哀樂,讓這樣的躺下,可以有不一樣的改變。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面對一些心碎的朋友,下意識的就會想對他們說一些堅強的話。我們也很期待可以安慰他們,但這些要人堅強的話,說給那些心碎的人聽,往往聽不進去。

他們不是不想站起來,不是不願意反省自己,更不是忘記了神;而是這麼多心碎的事,他們或多或少都知道,是神允許發生的,是該要站起來面對的;但身旁那些朋友的解釋與關心,卻讓他們更不想面對:這是神的意思,而祂的意思原是好的。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十二15)。如同經文所說,我們是要成為同樂還有同哭的那一位,而不是替對方解釋的那一位。一個心碎的人,早已沒有力氣,去回應這些多餘的解釋。他任憑自己變成了行屍走肉,在這一切的經歷上,彷彿被剝去了一大塊,也總會敏感地認為,大家在這一塊的解釋,只是為了審判他,而不敢相信神是真的愛他。

在保羅書信中的那段經文,正是要我們能夠去認同一個人的經歷,學會感同身受。只有在你們感受到一樣的經歷後,我們才能夠同笑同哭。有時候安慰的話語千百句,都比不上你觸碰到對方的那一刻,所以在我們給予關心之前,還是得先問問自己,該如何陪他一同心碎呢?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去山上或海邊看星星的日子,看到那一塵不染的星空,不再是想著自己的心碎了多少,而是看見天上的星碎成了如此之多。那一刻,你確定自己來到了一個離都市很遙遠的地方,那些煩躁的事情都好遠好遠。只有神,祂的美景創造緊貼著你,在那一刻,也許可以暫時放下那些痛苦的事。

星星一直都在,只是對一個心碎的人來說,他可能走在那段崎嶇的路上,因為一時心灰意冷而忘記抬頭仰望,直到他忽然想起還有那一片星空。我想,他們不過是缺少了一個可以看見星星的機會,也缺少認同他們,陪他們一起欣賞的人。只有在同樣的路上,一起撿回了散落一地的自己,也看見並非只有自己散落了一地,於是我們才學會,與心碎的人一同心碎。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羅十二16)。這一段接續15節的部分,能夠同喜樂同哀哭,就是為了彼此同心,這是為了讓彼此在相同的視野上,才有辦法看見對方。當我們習慣站在自認為的見解中,你的眼界或許比對方還高,這並沒有不好,也許你可以看見他的盲點;即便如此,我們對於那些人哀傷與喜樂的解釋,在他們聽來依然是不中聽的。

保羅說我們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正是這樣的道理,只有跟心碎的人看到同一片風景,才有辦法與他們同心。有時候不需要多做解釋,而是與對方同歡喜同哀傷就足夠了,因為神的旨意高過人的意念。我們不需要扮演神的角色,去看待對方所承擔的一切,只要能夠一起躺平,仰望相同的視野,學習那段同心的過程。

對於每個基督徒來說,或多或少都擁有來自天國的思鄉病,但這個家鄉並非說走就走,我們只有盡力去過著在地如在天的生活,不是只想著天國是如此完美,地上的教會卻如此軟弱,而掙扎在其中;問題並不是要為了天國而凸顯人世間的荒謬,而是要為了學會用依靠神,去調和我們的窘境。如同羅馬書十二章12節說: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這一切的付出,並沒有徒然,而是在每個同歡喜同哀傷同躺平的路途中,走在離神更近的路上。
PDF 下載

作者: 畀予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202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