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一、人總是容易忘記

以色列百姓在曠野飄蕩近四十年的歲月後,在神的旨意及引領下,終於行至約但河東,腳踏距盼望許久的迦南美地僅一河之隔的摩押平原上。在他們渡河,此時已知不得同進迦南的摩西(民二十12;申三23-29),招聚百姓聚集,特地將神的律法重申一次,此即申命記的背景。在申命記的結尾部分,神吩咐摩西上到尼波山去觀看迦南地(申三二49-50);這山一登上後,摩西就再沒有下山了。因此,申命記被部分的人稱為「摩西的遺書」,在舊約聖經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因它詳載了神頒予選民的律法內容,同時也是一代神人在臨終前向百姓「呼天喚地」的深切呼籲(申四26,三十19)。

摩西將禍福陳明(申三十15、19),告誡百姓在進入迦南地後,倘若繼續謹守神的誡命、律例、典章,必得神賜福,且福氣將延及子孫後代(申四40,五29,十二28),反之則禍患將至。他期盼選民應當「記得」——神如何用祂救贖的膀臂領他們出埃及(申五15,七18,十五15,十六3-12,二四18-22)、神在四十年曠野之路的引導(申八2)、他們曾如何悖逆以致惹神發怒(申九7),並且「不可忘記」與選民立約的真神(申四9、23、31、39,六12,八11-18)。

然而,端看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後的歷史記載,他們果然還是速速地忘記了真神與祂奇妙的作為,轉去行惡,事奉巴力(士二10-13,三7)。摩西屢次鄭重呼籲下,「輕忽生你的磐石,忘記產你的神」(申三二18)的情況還是終究發生了,導向了士師時代數百年「棄神、受苦、呼求、得救」的惡性循環,也證明了即便是親身深刻經歷、領受神百般恩典的選民,仍會健忘。


 
二、忘記的原因

關於「忘記」,筆者從聖經歸納以下幾個可能之原因。其一者,是「因不重視而隨時間忘卻」。摩西曾向百姓斷言,在迦南地久住以後,若不繼續重視與神所立守誡命的約,不再將過去親眼所見之事放在心上記念,那麼,他們的子孫終將忘記與神立的約及先祖經歷的恩典,更會將神給忘了,以致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惹祂發怒(申四9-25)。因此,摩西要百姓將他所吩咐的話務必都要「記在心上」,且殷勤教訓兒女;無論是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躺下或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並城門上(申六6-9),這些都是因為重視而表現出的行動。雖然時間可能讓人忘記,但如果重視的話,就會常常想起、時常記念,也不會如此輕易地隨時間而遺忘,不論所領受的恩典或接受人的幫助。

第二種情況,是「因處境改變而忘記」。摩西提醒將要進去的迦南與曠野大大不同,是一無所缺的豐盛之地,人可在那吃得飽足,盡情享受神賜的福。然而,百姓不可因生活飽足、建造美房,又得牛羊與金銀增多而心高氣傲,忘記「得貨財的力量是也是神所賜」。過去在曠野無需勞碌耕種,神仍照應百姓衣食無缺;這四十年來,他們衣服沒有穿破、腳也沒有腫、鞋也沒有穿壞。進到迦南後,他們忘記過去在曠野得活非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八3),也忘記如今擁有的一切,雖是手所勞碌得來,但勞碌的力量仍是神所賞賜的(申八7-18)。出獄後的酒政忘記了與約瑟的約定,也應屬因處境改變而忘記之例。

第三種情況並非人真的忘記了,而是「刻意不記念」。猶大王約阿施年幼時經歷躲藏在聖殿的生活,由其擔任祭司的姑丈耶何耶大與姑母扶養,並於七歲時登基。在耶何耶大的輔佐及引導下,約阿施起初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下十二2),也重修了聖殿。他本來可以是神器重的君主,卻在耶何耶大去世後,隨意聽從臣宰的建言,離棄神與聖殿,轉去事奉假神。雖有來自先知的警戒,約阿施仍不聽勸。耶何耶大的兒子撒迦利亞在神靈的感動下,責其干犯神的誡命。聽完撒迦利亞的警戒之言後,約阿施不記念其父耶何耶大對自己有救命、養育之恩,竟下令滅之,使撒迦利亞冤死在殿的院內。這種「故意忘記」的情況,神也看在眼裡。而後,神藉著亞蘭軍兵懲罰約阿施離棄神之罪,使一小隊的亞蘭軍將約阿施的大隊軍兵擊潰。最後,約阿施患上了重病,臣僕趁機背叛他,弒之於病榻上,報了祭司撒迦利亞流血之仇(代下二四17-25)。


 
三、被忘記時當如何

從申命記的角度來看,選民的各種忘記都讓神不喜悅,特別是忘記敬拜真神以及不記念祂豐盛的恩典。人既然是健忘的,會因各種因素忘記神賜與的恩典,那麼人們會忘記別人的幫助與恩惠,自然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似乎也不時經歷著「被人忘記」的時刻。或許我們曾經對人有恩,卻不曾得到任何相應的回饋;這樣被人忘記的經驗有可能造成我們心裡的不快與不解;倘若未加以警覺的話就易積存在心,日子久了又未得紓解,就容易變成對人的怨憤。若是如此,當我們遇到被人忘記的情況時,又當如何自處呢?聖經中約瑟的例子,足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酒政卻不記念約瑟,竟忘了他」(創四十23)。被冤枉下監的約瑟在獄中為酒政及膳長解夢,並預言酒政將在三日內出監復職。約瑟期望他出獄後仍記得自己,為他在法老前提說冤情,救他出監;但酒政在處境改變後,卻忘記了他與約瑟之間的約定。兩年後,法老做了異夢卻不得其解,這時酒政才想起為他在獄中解夢的約瑟。往後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約瑟出獄為法老解夢,得法老重用,被提拔為埃及的宰相。

約瑟在酒政出獄後,或許每天在獄中期盼從獄外傳來好消息,得見獄外的陽光;但隨著時間的遞嬗,這股期盼也可能在每日不見天日的等待中逐漸減低。在人之常情下,約瑟可能感受到被忘記,開始懷疑酒政是否仍記得約定,各種情緒與想法可能在此時開始湧現。酒政確實也忘了他與約瑟的約定,他說:「我今日想起我的罪來」(創四一9),此為他的不應該。於是出獄後的約瑟,有合理的原因可以對酒政心懷不滿,也有充分的動機,以宰相的身分與權力向健忘的酒政報復,但是約瑟卻都沒有這麼做。約瑟一定記得他與酒政的約定,但酒政的「健忘」,他則選擇了不記念。他「忘記別人的忘記,也不記念自己不被記念」,連對出賣陷害他的眾兄長的惡都不記念了,怎會因酒政將他忘記而懷恨於心呢?

其實,若從長遠的結果來看,約瑟在獄中這兩年的等待,對他而言也可能是一種「操練」。他不被可能的負面情緒影響他持守正直的心,且靜默等待神的時候。從他後來與其兄長的對話中看到,他的目光始終關注在神在他生命中的安排,以及神要藉他手行的事情,一切都是為了成就神的旨意(創四五8,五十20)。如保羅所言:「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若能轉換到與約瑟同樣的眼光,從神的角度看我們手所行的善,就能了解到原來我們不過只是神的一個器皿,所行的善不是出於自己,乃出於神。向人行善的能力也是神所賞賜,而我們向需要的人行善,則是神的感動,為要成就神的美意。這樣看來,真正向人施恩惠的是感動我、藉著我們的手行出美事的神,而非我們自己本身,那麼我們就不會再執著於行善是否被人所記得了。

從約瑟不被酒政記念一事中,筆者也可學習當個「忘記的約瑟」,忘記酒政的不記得,也不記念自己手所作的;因知道人雖不記念,但所行之善已被神所記念。倘若心中仍感到不快,願能祈求聖靈幫助,化解在被人忘記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面情緒,不致讓不滿繼續積存而行惡。


 
四、結語

行善本就不一定會得到回應或回饋,更多的時候是被人忘記的,更甚者可能還被誤解別有用心,或遭不知恩圖報之人以惡報善。但無論如何,愛心總是要繼續堅持,因要成就神的美意,而神也喜悅我們這樣行(加六9-10)。最後,也提醒我們自己,不當一個健忘之人,當時常回想他人對自己的好,也要留意神在生活中任何可能的提醒。
PDF Download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1/01/2023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