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45期2023年2月)
主題特寫:如何讀懂聖經的字面意義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讀經越讀越不懂,該怎麼辦?」這可能是許多信徒的心聲,但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簡單,因為聖經不容易懂的因素很複雜。不過基本上可分成字面意義,和字面以外的意義——即所謂「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又有很多種,例如寓言、比喻、先知預言,以及對未來的預表等,通常需要在字面以外進一步解讀所指涉的人事物等。「徒八30-31」記載「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嗎?」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在這裡埃提阿伯太監說不明白所念的聖經,其實是不懂先知以賽亞的預言是在說什麼。「太監對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徒八34)。顯然一般人是無法解讀先知預言的,並且預言解讀的結果也難以證明或否證,端看聽的人是否相信接受。當腓利見證說以賽亞先知的預言指的就是耶穌以後,太監就相信並且要求受洗。這表現出太監本身的虔誠與信心,但顯然背後也有聖靈的工作;否則當時有許多聽到同樣見證的猶太人,仍然不相信以賽亞書中的受苦僕人是預言耶穌。

除了言外之意以外,很多時候我們還是覺得看不太懂經文的意思;甚至有些我們以為懂了,其實是弄錯意思。這是本文主要想探討的重點,也是讀經的第一步——如何正確讀懂聖經的字面意義。以下首先說明為何現代人要讀懂和合本中文聖經會有困難,之後再提出五點有助於「讀懂聖經字面意義」的建議。而這些建議中所需要的資源都是可從網路上免費獲取的,也都附上相關網址,希望藉此可讓讀者只要有手機、平板,或電腦的都可立即實際試行。


 
中文和合本聖經的問題

1917年(民國6年)真耶穌教會在北京成立;兩年後1919年官話(後稱國語)和合本聖經新舊約全書出版(更早之前1906年新約出版、1918年舊約出版)。和合本取「和睦聯合」之意,原因就是從19世紀初起,在中國的多個外國差會各自出版了一些漢語文理(文言文)聖經,故後來希望聯合各宗派來翻譯一本統一的中文聖經。1890年在上海舉行的傳教士大會,各差會派代表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分別負責翻譯深文理(文言文)、淺文理(淺文言)、官話(白話文)譯本。但最後實際上只出版了深文理與官話兩本譯本。1919年(民國8年)開始的白話文運動,使得同年出版的官話和合本順勢成為中文白話文著作的一個典範,而大為流行。所以後來和合本幾乎專指官話譯本聖經,也真的成為華人世界統一的中文聖經,取得無可替代的權威地位。但在百年後的今天來看,和合本卻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中文讀者,主要原因有二:



1. 翻譯參考的原文底本有待更新

百年來聖經原文抄本的考訂研究有很大的進展,包括考古新發現,如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讓舊約書卷的古抄本年代可上溯到耶穌之前幾百年。目前舊約聖經翻譯參考底本的研究,主要彙整為《斯圖加特希伯來文聖經》第五版(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5th Edition;簡稱BH5或BHQ,Q代表第五版),由德國聖經公會於1997年陸續出版,到目前為止還未完成所有書卷的分冊(Fascicle)發行,例如約伯記分冊預計2023年出版1。整個希伯來聖經BH系列最早第一版BH1是1906年發行,所以和合本翻譯者能參考的底本資料都是更早期的結果。

和合本翻譯用的新約參考底本,原定採用英國《修訂版聖經》(Revised Version)所用的原文底本,即當時最新的《韋斯科特與霍特》(Westcott and Hort, 1881)文本。不過,據後人研究,《和合本》的譯者有時卻用回古老的《公認文本》(Textus Receptus),即1611年出版的《英王詹姆斯譯本》(King James Version) 的參考底本2。如今經過一世紀以後,新約古抄本的比較研究已有更多成果,由德國聖經公會出版的《內叟–阿倫》(Nestle–Aland)希臘文新約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3為現代聖經翻譯的參考底本。目前最新版本為2012年發行的第28版,簡寫為NA28。下一版NA29預計在2024年發行4



2. 百年前白話文已經不合時宜

和合本聖經出版與白話文運動開始於同一年,這代表和合本聖經中所用的白話文是一個剛開始發展、尚未穩定普及的語言文體。更精確的說,和合本語言是北京官話——即北京方言,與後來標準化的國語仍有差別。因此,在經過百年之後,和合本中文在現代人讀起來已經感到生澀,甚至有不解的地方。以「太二五24」為例: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祢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和合本》。

「忍心」是北京方言,意思是「嚴厲」。「聚斂」是文言文,白話就是「收穫」。所以2010年出版的《和合本修訂版》翻譯如下:那領一千的也進前來,說:「主啊,我知道祢,祢是個嚴厲的人:沒有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的地方也要收穫」《和合本2010》。


 
「讀懂聖經字面意義」的建議

1. 閱讀最新和合本修訂版聖經

《和合本修訂版》是針對前述和合本問題,由三十多位來自臺灣、香港、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華人聖經學者(和合本翻譯當時都是非華人學者)耗時27年修訂而成,於2010年出版新舊約全書。除了「忠於原文、符合今天中文的用法和表達習慣」以外,和之前其他新的中文譯本最大的區別,就是秉承「盡量少改、盡量保持和合本的風格」這樣的原則,並盡量保留信徒熟知的金句。希望這樣的修訂結果能讓廣大熟悉和合本的信徒比較能夠接受。除了聖經公會出版的紙本聖經以外,也有免費的網站服務或手機App可以閱讀《和合本修訂版》。例如YouVersion網站(https://my.bible.com/)有網頁也有App都有「和合本2010——神版」聖經可以選擇,而且也提供有聲朗讀功能。

再舉一個例子,可以更清楚顯示為何和合本修訂版能讓現代人比較容易讀懂聖經。在「太二十1-16」葡萄園的比喻中,講述了在一天中五個時間分別雇用工人進葡萄園工作的故事。在和合本中提到的五個時間分別是:「清晨、巳初、午正、申初、酉初」。

這對清末民初的人來說是日常時間的說法,但對於現代人而言,除了清晨、午正以外,對於其他以十二時辰表達的時間全然無感。所以在修訂版中,這五個時間分別改成:「清早、上午九點鐘、正午、下午三點鐘、下午五點鐘」

這種現代時間說法讓整個故事馬上變得清晰明白。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是我們常常聽到、用到的經文,但卻是和合本翻譯出錯的經文(伯二二21):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

雖然大家很喜歡這句話,但在修訂版中正確的翻譯是:你要與神和好,要和平,這樣,福氣必臨到你。

這是約伯三個朋友之一提幔人以利法對約伯說的話,意思是要約伯不要再死不認錯的跟神抗辯;應該要跟神和好,才能得到福氣。但最後神說這三個朋友犯了愚妄的罪,「因為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正確」(伯四二7)。

在香港聖經公會網頁中還有更多「修訂原則及過程」的說明與實例5,值得讀者前往閱讀。總之,不要把舊的和合本聖經當成是聖經原文,以為一筆一畫都不能更改。在自己研讀聖經時可優先選擇和合本修訂版,甚至也可以用有聲朗讀功能放出來聽,因為修訂版的經文符合現代中文語法比較可以聽得懂。



2. 選讀比較其他譯本聖經:意譯本聖經、非中文聖經

有些經文句子在忠於原文的中文翻譯中不容易讀懂,甚至容易產生誤解,這時就要尋求其他譯本聖經的協助:例如意譯本聖經或非中文聖經。在此先舉一個許多中文讀者都容易讀錯意思的經文為例「林前九25」: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和合本》。

凡參加競賽的,在各方面都要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會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會朽壞的冠冕《和合本2010》。

雖然修訂版翻得比較白話,但仍然有可能誤解這段經文,以為「節制」的意思,是在參加競賽時不要太拚,因為較力爭勝的結果就是贏了也只是得到會朽壞的冠冕。但這樣解讀正好與保羅的意思相反,他的意思其實是指運動員為了競賽能夠獲勝,必須在各個方面都要自律節制:如規律睡眠、慎選飲食、嚴格鍛鍊等。其邏輯是:若運動員要得會朽壞的冠冕都要如此自律了;那我們要得不會朽壞的冠冕,豈不更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採取更嚴格的自律。以下引《聖經當代譯本修訂版》6 對保羅「林前九24-27」整段表達的翻譯如下:你們不知道嗎?在運動場上賽跑的人雖然個個都在跑,但冠軍只有一個。同樣,你們也要努力奔跑,好獲得獎賞(24節)。參加比賽的選手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以求贏得桂冠,但這桂冠終必朽壞,我們要贏得的卻是永不朽壞的桂冠(25節)。因此,我奔跑不是漫無目標,我擊拳不是打空氣(26節)。我嚴格訓練自己,克服自身的軟弱,免得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卻被淘汰了(27節)。

這種意譯本聖經不按照原文逐字翻譯,而是在理解原文想法後以現代語言重新表達,是一種「想法翻譯」而不是「字面翻譯」。例如將「節制」一詞翻譯成「接受嚴格的訓練」,更貼近整段「參加競賽」的脈絡。這類意譯本聖經適合整個段落的閱讀,也更容易讓讀者印象深刻、產生共鳴,所以我通常喜歡在開車、跑步,甚至洗澡時聽意譯本的有聲聖經,以大概瞭解整篇想法。不過要注意的是,意譯本代表的是翻譯者對經文理解的一種看法,所以若要嚴格研究經文細節時,還是要回到字譯本的聖經。

另外一種方法是參考其他語言的聖經版本。透過不同語言的翻譯表達,往往可使我們對經文的瞭解更透徹。例如筆者曾問過一位在美國長大的信徒,他說他讀「林前九25」這一節英文聖經完全不會像我讀中文聖經會產生的誤解。我想中文會有誤解,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在華人文化中對「較力爭勝」容易有負面觀感,所以就誤把它視為是「節制」的對象(不要太過跟人較力爭勝)。在此就不引各種不同版本的英文聖經了,但若我們有不同語言的恩賜,就可以閱讀比較多種語言的聖經,必能更有助於明白經文的字面意義。



3. 參考史地文化考古等背景資料

聖經著作與我們有數千年的時間差距,以及將近萬里的空間距離,還有巨大的語言文化與社會政經差異。所以有些聖經的內容,已經不是單用語言翻譯就能表達清楚,而是必須透過補充一些背景資料,才能輔助我們縮短與作者之間的差距。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聖經參考書與工具書供讀者參閱。

在此只舉一個例子:耶穌在「太二五14-30」所講的按才幹分銀的比喻中,分到最少銀子的僕人所分得的「一千銀子」到底值多少錢?「一千銀子」聖經原文是「一他連得」(talent),這是當時羅馬帝國的一個貨幣單位。一他連得等於六千羅馬銀幣,這銀幣的名稱是「得拿利」(Denarius),和合本在「太二十2」中和合本譯為「一錢銀子」,是當時葡萄園工人一天的工資。以上資訊可以從很多參考書查得,例如「信望愛網站」有一個「聖經度量衡換算」工具網頁7可以讓我們很方便的自動換算聖經中的重量、長度、液體容量、固體容量以及新舊約錢幣。

其實古代金錢是最難翻譯的。直接翻成當時通用貨幣的音譯名稱是最簡單也最正確,但卻難以讓讀者馬上瞭解其價值。但是若翻譯成當今的通用貨幣,卻又有很多困難。例如中文聖經若翻成臺幣、港幣或人民幣都無法各地通用。還有經濟狀況的差別對幣值的感受也不同:例如美國人看2美元是小費,在許多貧窮國家卻是每人一天的生活所需。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大概隔了三十年實際幣值已經又不一樣了。但金錢價值若不翻出來卻又讓讀者無感,所以和合本才會將一他連得翻成一千銀子,應該大約符合清朝末年一千兩銀子的價值。但若是要認真計較,因為「太二十2」將一得拿利銀幣翻成一錢銀子,則一他連得銀子相當於六千銀幣8,就應該翻成六千錢銀子,或相當於六百兩銀子。但我猜和合本的翻譯者為了簡單對應原文聖經中三名僕人分別領到五、二、一他連得,所以就大致翻成五千、二千、一千銀子,反正實際價值也難以精確翻譯。作為對比,《新譯本》就分別翻成三萬、一萬二千、六千銀幣,這樣數字顯然就變得很複雜。

不管是一千銀子,還是六千銀幣,對於現代人來說實在無感。所以比較好的解說,應該是一他連得相當於六千銀幣,就相當於六千天的工資,換算等於16.4年的工資9 。若以臺灣自2023年1月1日起,每月基本工資26,400元來計算,則約為臺幣520萬10。這其實是最低估算結果,因為若照「太二十章」所記一天工作時數約為12小時,因此若以基本時薪臺幣176元來算,則會得到1,267萬11。我們若沒有這樣來換算,會覺得這個領一千銀子的僕人很可憐,領到最少的錢。殊不知,即便是以最低基本工資來算,他也領到了大約1,000萬。所以若以臺灣現況來類比,這個比喻應該翻譯成三個僕人分別領到了五千萬、二千萬、一千萬臺幣的資金去進行投資買賣。所以當領五千萬的僕人最後繳回一億臺幣,而領臺幣一千萬的僕人將一千萬原封不動的繳回,連個基本利息都沒有賺到,卻還要怪主人沒有給他足夠的資金,難怪主人會大為光火,說他是又惡又懶的僕人。



4. 見樹:仔細考究聖經原文詞彙

任何翻譯作品都難以百分之百傳達原著的原意,所以要最精確理解聖經字面意義,終極的手段就是直接閱讀原文。但是聖經原文不但是外文,而且還是數千年前的古老語文,所以直接閱讀的門檻實在很高。幸好,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專家的協助,不管是利用既有的工具資料,還是閱讀前人的分析,都可以某種程度進行原文查考。

基督徒相信「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三16),因為這是聖經裡的話。「默示」並不是一個中文固有的詞彙,對一位中文讀者來說,會自動拆字來猜測是「靜默啟示」的意思。但其實這裡「默示」的希臘原文是「吹氣」——既沒有「靜默」,也沒有「啟示」的意思。所以有時候我們必須查考原文才不會自己望文生義。

為了詳細瞭解特定中文詞彙在原文的用字和意義,我們可利用原文聖經工具來進行查考。例如在「信望愛」網站首頁12除了可閱讀多種版本聖經以外,也可以使用其關鍵字查詢功能。以下是網頁上的截圖:

在關鍵字欄位裡面輸入「默示」,在版本欄位選擇「和合本」,並記得最下方要勾選「原文編號」,這樣查詢結果才會顯示原文編號。最後按下查詢鍵,就會顯示共有46筆資料,也就是在和合本聖經中「默示」出現了46處。然後在每個出現「默示」的經文後面都會附上一個原文編號。以下截圖只顯示頭兩筆經文,第一個「默示」後面的原文編號是<02377>,第二個則是<01540>。

以H開頭的編號代表希伯來文,以G開頭的編號代表希臘文。很顯然「默示」在新約只有出現1次,其他都是在舊約中,且原意多為「言詞、異象、顯露」之類(其實都沒有靜默的含意)。透過原文查考,可知新約這裡翻譯成「默示」是屬於翻譯者聯想性的延伸表達,與舊約神將訊息顯露給人(通常是先知)的「默示」,在意義上是有差異的。所以英文NIV聖經就直接翻譯成 All Scripture is God-breathed(聖經都是神所吹氣的),這樣可以保留更多的想像空間。



5. 見林:在主題脈絡下推敲經文意義

或許當初中文聖經把「吹氣」翻譯成「默示」,是推想「吹氣」代表神靜默(暗暗)地將祂的訊息吹入聖經中。不過,一般對「吹氣」更容易聯想的應該是創世記中「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另外也會聯想復活的耶穌向門徒「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二十22)。所以保羅在強調的是神的氣息(聖靈)所吹入的聖經能給人帶來屬靈生命的成長:「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若我們不刻意擴大解釋,則這段經文最基本的字面意義就是聖經都有神聖靈的工作,為要使人得益處。而聖靈的工作並不一定是啟示什麼奧祕,至少原文字面意義並沒有啟示的意思。「啟示」的希臘原文另有其他字,最常見的是ἀποκάλυψις(也是英文啟示apocalypse一字的來源),其直接意義是「把遮蓋去掉」,也就是揭露、顯示的意思。所以神的啟示就是將以前被遮蓋隱藏的事顯露出來讓人知道。

通常一個原文詞彙有多種語意與用法,甚至也可能有引伸性的意義;或像上述例子原文表達就屬於比較抽象寓意。這時候要如何正確解釋一段經文的含意,往往就會有挑戰。比較適當的作法,就是從整個主題脈絡來看。就像「提後三16-17」整段的主題是在說明聖經能夠帶給人屬靈生命的滋養成長,因為有神所吹的氣─聖靈的運行,「在教訓、責備、矯正和公義的訓練各方面,都是有益的,為要使屬神的人裝備好,可以完成各樣的善工」《新譯本》。


 

結語


聖經的內容與蘊含的屬靈智慧浩瀚如海,乃是古聖徒在聖靈的感動下對宇宙獨一真神的見證,也是我們信仰的主要依據。所以研讀聖經應該是每一位信徒的日常功課。而研讀聖經的第一步就是要讀懂每一段經文的字面意義。祈求聖靈能像當初感動聖經作者一樣,也在今日感動我們這些尋求神的讀者;帶領我們不但能讀懂聖經的字面意義,更能讀懂神的心意。



註:
1. https://www.academic-bible.com/en/bible-society-and-biblical-studies/current- projects/biblia-hebraica-quinta-bhq/
2.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和合本聖經
3. https://www.academic-bible.com/en/bible-society-and-biblical-studies/scholarly-editions/greek-new-testament/nestle-aland/
4. https://www.wikiwand.com/en/Novum_Testamentum_Graece
5. https://www.hkbs.org.hk/tw/content/14-revised-chinese-union-version3
6. 本文提到的各種聖經版本都可在YouVersion網站或App中找到。
7. https://bible.fhl.net/new/measurement.html
8. 《新譯本》聖經就是將一他連得直翻成六千銀幣。
9. 6000 /365=16.4。
10. 26400*(16.4*12)約等於520萬。
11. 176*12*6000約等於1267萬
12. https://bible.fhl.net/
PDF 下載

作者: 郭志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