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47期2023年4月)
主題特寫:會議決議,就一定對嗎?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前言

會議室裡氣氛緊張,正反雙方圍繞一張大桌子對視而坐,一方大膽創新,而另一方保守謹慎。

討論開始,雙方都熱情地陳述各自的論點和證據,討論愈發激烈,雙方都拒絕讓步、劍拔弩張,因著個人意見及情緒沸騰,會議一直無法作出決議。

爭議來回持續了幾小時,雙方面紅耳赤,各自都變得更加堅持己見,似乎看不到解決辦法,會場火藥味濃厚、硝煙四起,隨時有引爆可能。 

在唇槍舌戰、各自堅持中,到底該怎麼辦呢?怎麼處理最適切呢?



 
一、尋求共識決?或是多數決?

在團體中,一般在決定跟行政或是庶務相關的事情,通常現實中比較能夠適用的,就是多數人的想法。大多數人覺得比較適切,比較符合現階段的適用性,就會朝那個方向進行。

決議時,若能夠所有人達成一致的共識決最好,但有時候現實的狀況是無法達成共識或共識無法執行。例如:決議是派一隻老鼠去捉貓,或是派老鼠給貓戴鈴鐺,雖有一致共識,卻是於現實中無法執行的決議。

有時會議的決議,也許我們個人並不認同,怎麼辦呢?應當學習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不同意見的雙方都要互相尊重,若帶著個人情緒抵制,勢必影響團隊運作。在教會大家都是為了神的家,而不是為個人,如果因情緒或因個人意見未被採納而抵制、扯後腿,就顯示偏離理性,被負面情緒牽引而作出錯誤行動。

在團體或在教會中,如果堅持要所有人達成共識再執行,是極高難度的事。若需採取全體都同意後執行,變成只要有一個人不同意就不能執行,有時候對教會,反而形成阻礙。所以教會或社會上的組織在各個行政層面也鮮少採用共識決,因為現實上不容易所有人都有一致的共識。若堅持採用共識決,事情反而無法推動,影響組織發展。

例如教會舉辦詩歌音樂會,通常不可能所有內容都有共識。比如場地、樂器種類或者是進行方式、順序,這些都是需討論決定的項目,而詩歌音樂會不會因為有人意見不同就隨意取消。



保羅與巴拿巴無法達成共識決

在使徒行傳第十三章的記載,安提阿教會差派巴拿巴跟保羅去傳福音,那也是保羅第一次傳道的旅程。那個時候他們還帶了一個年輕的同工馬可,但遺憾的是,馬可中途因為忍受不住辛苦就離開了。於是保羅第二次傳道旅程,認為不該再帶馬可一起去傳福音,但是巴拿巴卻有不同的想法,保羅和巴拿巴兩人因為對這件事情的觀點不同,因而分為兩個宣道的團隊。這樣的結果,雖然有一些令人難過,但是在宣道上,也成就兩個宣道團隊,同時出去傳福音。巴拿巴跟馬可搭船到居比路(賽浦路斯),保羅帶領西拉從陸地出發,到加拉太地區傳福音,在各地教會勸勉信徒。


 
二、教會事務都要全體信徒決定嗎? 

教會在各項工作的層面都很多元,信徒參與聖工有一定比例。若所有教會行政事務,都要全體信徒一起來作決定,應會曠日廢時。因此會選出一部分成員,代表大家作出決定。

在教會中,職務會是帶領教會聖工、協助信徒的角色。假設,職務會非常強勢,不採納信徒的意見,或是沒有站在多方的角度,而採用比較集權式的作法,就會讓信徒認為職務會高高在上、專制,沒有尊重信徒。但是,如果職務會能夠聆聽信徒意見,並廣納不同的聲音,實際執行時,應會考量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在良好互動及循環下,職務會能了解、貼近信徒的想法,信徒也樂意為教會提供不同的建議,教會在各方面自然有更好發展。

而在職務會中,職務人員間雖然不完全類似信徒與職務會關係,但是職務會內部意見的表達卻格外重要,其形態像是個微型教會,職務人員要廣納雅言、互相尊重,教會發展目標方向才能一致,前進力量因團結而更強大。



葉忒羅建議摩西選擇幹部

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初期,岳父葉忒羅觀察到摩西試圖自己做所有事情,導致他負擔過重且精疲力竭。葉忒羅建議摩西選擇有智慧和值得信賴的人擔任幹部,幫助管理以色列人(出十八17-23),這樣,摩西就能夠專注於重要的事務,並充當神與百姓之間的中介。葉忒羅的建議被採納,建立了分層負責的帶領方式。



神指示摩西招聚七十位長老和官長

摩西採納岳父葉忒羅的建議,建立分層管理制度,但曠野漂流的數百萬以色列民,遇到飲食問題就是不斷發怨言,摩西在面對百姓埋怨無肉可吃時也怯弱了,向神求死。但神指示摩西招聚七十位長老和官長前來,神將靈也賜予他們,託付七十長老與摩西同擔管理百姓的重責,免得摩西獨自擔當(民十一16-17)。  


 
三、少數不一定錯

通常在團體中,決策執行會以多數人意見為主,但是教會中在信仰上,當涉及真理層面時,應要回歸聖經,探究聖經上的相關訊息,靠著禱告以屬靈智慧辨別,尋求從神而來的真理。

主耶穌身處的羅馬政權時代,祂所傳講的道理,在當時的宗教和政治氛圍中被認為是少數,由於祂所講的內容和行為對傳統宗教和政治秩序具威脅及挑戰,而被當時的宗教領袖批評指責為異端邪說。面對惡劣的環境與敵對者,主耶穌清楚自己救世主身分與角色,努力宣揚福音,仍有許多人相信主耶穌就是舊約經文中所應許的彌賽亞。



摩西派遣12個探子前往窺探迦南

進迦南地前,摩西派遣十二個探子前往窺探迦南,回報狀況卻是十比二的懸殊,一面倒地認為迦南地不適合前往,致使百姓的信心削弱、恐慌至極,大發怨言攻擊摩西、約書亞及迦勒。親身經歷恩典的百姓,卻硬著頸項不信神的應許,攻擊神的工人,導致神發怒懲罰擊殺。



耶利米被下在滿是淤泥的監獄

耶利米身處國勢滅亡之際,本著神交付的使命傳警告,卻被違逆神的國王下在滿是淤泥的監獄中,儘管處境艱辛,卻仍不畏權勢,繼續向猶太人傳達神的信息。

堅守信仰及反對不公正的行為在神眼中是好事,卻有可能會遭遇困難與逼迫,甚至生命有危險;但是神卻在其中鑒察,彰顯公義與權柄。


 
結語:尊主為大

民主團體的會議,有的採共識決,有的採多數決,有的採代議制(例如職務會或負責人會)。通常會議討論觀點各有不同,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但不論哪種制度與方法,尊主為大的態度與精神,才是教會會議尊重神、尋求神旨意的核心價值。

在撒母耳記中,以色列百姓要求要設立君王,跟周遭的國家一樣(撒上八5),他們希望有國王可以治理他們,這樣他們才會像別國的人,有君王能夠領他們上戰場打仗(撒上八20)。所以先知撒母耳受到神的吩咐,膏立了便雅憫支派的掃羅為第一任以色列王。在一般人看來,這是神權統治時代結束,君王政治開始。然而從撒母耳記可看到,掃羅不斷違神命令以致遭神棄絕,在在說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敬畏神的心,即使有國王統治也是枉然。

一個教會的興旺或衰微,並不完全在於領導者,或者是施行制度,而是在於帶領者及制度是否建立在尊主為大、敬畏神的基礎上。敬虔的宗教信仰,是教會興旺發展的基礎,這遠比一個先進完美的會議制度更重要。
PDF 下載

作者: 馬家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