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47期2023年4月)
主題特寫:神後悔、神不後悔(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1. 序

1.1 讀經時的困惑:「神後悔」、「神不後悔」

在主裡的同靈們,從小明白,要勤讀聖經,並且常受鼓勵,要有計畫地通讀聖經。年事漸長,對聖經的經文也逐漸熟識。在日積月累的讀經過程中,不經意地注意到,聖經中竟然有「神後悔了」的信息。

當我們看到「後悔」這一詞的時候,很自然地,會把做錯事當作先決條件,「後悔」就是,面對著這個先行錯事的反應情緒。所以「神後悔了」的記載,總是讓我們陷入於不可接受的情感糾結之泥沼中。因為我們鑿鑿確信,神是「全知」、「全能」與「遍在」的,照著認識神的真理信仰原則,神是不會做錯事的。神既然不會做錯事,那麼,哪來的「神後悔」啊!但是,聖經上又是明明記著:「神後悔了」。

正當我們不忍心看到「神後悔了」的經文之時,我們竟然也在聖經中看到「神不後悔」的記載。於是,我們就鬆了一口氣,繼續堅信著:「神不會犯錯,神也不後悔」。

在鬆了一口氣的當下,「神後悔」與「神不後悔」相伴湧上心頭,遽然陷入了思考的糾結漩渦。



1.2 理性邏輯思考帶來的困惑

如果我們把「神後悔」、「神不後悔」這兩句經文信息,同置於一個維度(dimension),同時來思考,那麼,我們就會立即陷入自古以來,在人類理性邏輯思考裡的悖逆境地。這種無可自拔的困窘狀態,在近代哲學邏輯領域中,被稱之為「二律背反」(Antinomia)。

從字源學的觀點而言,中文的「二律背反」一字,是源於希臘文的介系詞「ἄντι (anti)」與名詞「νόμος (nomos)」所組成的複合字「ajntinomiva(antinomia)」。

二律背反這個概念在古希臘哲學中「伊利亞學派」的齊諾(Zeno),以及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皆有提及,甚至於在柏拉圖(Plato)的著作中也可見到。1

十八世紀德國古典理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再度提出「二律背反」的理論,在近代哲學邏輯的範疇中,作為哲學的基本概念。康德在他的名著《純理性的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一書中,2 就應用了這個哲思性的概念,並且在〈形上的辯證論〉(Transzen-dentale Dialektik)篇章中指出:當論辯的雙方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各自依據普遍被承認的原則或定理,來建立自己理論或學說,這兩種學說是各自獨立的,並且也是普遍被公認為正確的命題,是各別成立的學說。如果這兩個被公認為正確的命題之間存在著相互衝突、自相矛盾的現象,那麼這種現象就被稱之為「二律背反」,又有譯為「二律背馳」。簡而言之,二律背反就是,兩種被認同的規律,但是兩者之間卻存在著互相衝突性。

康德認為,每當人類嘗試著運用「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要去認識「物自體」,在此當下,往往就會誤把「理念」當作認識的對象,並且用說明現象的樣式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

在聖經真理信仰的領域中,無神論者一再把聖經中「神後悔」與「神不後悔」的經文平行列舉,用來作為否定神存在的證據,並且,也用來污衊信徒的愚蠢。其實,這兩個陳述是基於不同層次的同一真理。



1.3 困頓之後的信息

在此,我們意識到,如果用常人對於「後悔」的概念為基礎,把「神後悔」與「神不後悔」放在同一介面上,來做等量齊觀之時,就會引起尷尬的困窘。

除此之外,當我們梳理了聖經中有關「神後悔」與「神不後悔」的經文之後,驀然發覺,會讓人產生糾結情懷的經文,全都是出現在舊約中。這就讓我們生出如此的心意,要來探究「後悔」這一詞的意義為何。因為,在「語言家族」(language family)中的一個「詞語」,其本身常常會蘊含著「語言的微細差別」(nuances of language)之諸多意義。更何況,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後悔」這一個動詞,是出現在主前千年的古希伯來文,在十七世紀被譯為英文,接著,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再被譯為中文。

所以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們將對「後悔」這一詞作個語意(Sementic)上的簡單探索,並且從三方面著手,那就是:希伯來文的原意、欽定本與新欽定版的英文譯文、和合本的中文譯文。


 
2.「後悔」(nacham)之希伯來原文

在聖經中的意義

我們所探討主題的核心是,「神」與「後悔」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我們將以希伯來文原本為基礎,來對主題中的「後悔」一詞,做個「語意學」(semantics)上的探討。

在舊約聖經中,有關於「神後悔了」或是「神不後悔」經文中的「後悔」一詞,在希伯來文是「nacham」。 3   

「nacham」這個希伯來文動詞,總共出現了108次。同樣是這一個動詞,在主後1611年首度出版的欽定本英文聖經裡,有57次被譯成「comfort」(安慰、慰藉),有 41次被譯成「repent」(後悔、悔改),有9次是以分詞形式出現,而被譯成「comforter」(安慰者、保惠師),有1次被譯為「ease」(舒適、緩解)。



2.1「nacham」被譯為「安慰」(comfort)

「nacham」這個希伯來文動詞,首次出現在「創五29」的經文中。在此節經文中,記載著拉麥給他的兒子起名叫「挪亞」,他期盼著:「這個兒子必為我們的操作和手中的勞苦安慰我們」。身負「安慰」父母使命的挪亞,照著父親的願望,建立家室,成為在神眼前蒙恩的義人、完全人,與神同行(創六8-9)。此後,在欽定本中「nacham」這個動詞被譯為「安慰」(comfort) 的經文,共有57次。

「安慰」可以來自於人,有如:自己的兒女(創五29,三七35)、婚姻伴侶(創二四67;得二13;撒下十二24),兄弟朋友(創五十21;代上七22;伯四二11)。但是從人來的「安慰」,有時是不牢靠的,有如約伯三個極具熱腸朋友的不當安慰,不但沒有帶來安慰的果效,反而引起受安慰者的愁煩、抗議與叛逆(伯二11,十六2,二一34)。

當從世人來的「安慰」遇到困境之時,並且正在「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的當下(詩六九20),從神來的「安慰」就顯得更加明確了:從個人一生保護與引領性的安慰(詩二三4),直到超越時機性的安慰(賽六一2)。有源自於選民向神呼求安慰(詩七一21,一一九76、82),更有出自於真神群體的救贖性安慰(賽十二1,四十1,四九13,五一3,五二9,五四11)。至終那真正有能力給予安慰,並且主動施出安慰的,唯有神(賽五一12;詩八六17,一一九82;賽四九13)。更寶貴的是,真神親自應許,要施予屬祂百姓之人間最溫馨的安慰:「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賽六六13)。



2.2「nacham」被譯為「後悔」(repent)

當「nacham」這個希伯來文動詞第一次出現在「創五29」的時候,是拉麥盼望著出生的兒子能夠「安慰」自己的勞苦,所以給他起名叫「挪亞」。「nacham」就是安慰的意思。當我們繼續讀經,再經過八節經文,「nacham」這個希伯來文動詞又連續第二、三次出現在「創六6-7」這兩節經文中,但是,不是被譯成「安慰」,而是被譯成「後悔」。在此經文之後,「nacham」這個動詞在《欽定本》中被譯為「悔改」(repent) 的經文,共有41次。其中,與神有關係的經文,佔了絕大多數的36次。

更有甚者,在希伯來經文中,「YHWH」(主)與「nacham」(安慰、後悔)連用的句式,共出現13次。其中,有9次被譯成「主後悔」,另外有4次被譯成「主安慰」。 4



2.3 小結

「םַחָנ(nacham)」這個希伯來文動詞,在舊約中,總共出現了108次。主後十七世紀的英文欽定版聖經,有67次以「comfort、comforter、ease」譯出,有41次以「repent」譯出。大約經過了近三百年,和合本中文聖經承接了欽定本,一致性地把其中的「repent」譯成「後悔」。但是在後來的《新欽定本》中,以及其他的《現代英文版本》中,就把《欽定版》中的「repent」    一致性地改成「relent」。5 

在文脈中,「nacham」這個字本身蘊含著諸多的「語言微細差別」(nuances of language)。從欽定本的譯文可見,這個字的語意範圍相當寬廣。其誇越的幅度可以從「安慰」而到「後悔」,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語言的細微差別,有如「慰藉、憐憫、同情、遺憾、悲傷、懊悔、惋惜」等等。

「nacham」本身是一個語義寬廣的「多義詞」,有加上翻譯上的隔閡。這麼一來,「神後悔」與「神不後悔」的信息,竟然同時在聖經中出現。於是乎,這就讓人感到更糾結、更悖謬了。

暫時地放下糾結、排出悖謬。讓我們在下文中,把有關於「神後悔」以及「神不後悔」的相關經文,做個宏觀性的「情境」(context)檢視。


 
3.神宣告:「我後悔了」的情境(con-text)探討

從上一段的說明中,我們看到困擾思維的「後悔」一詞,竟然擁有諸多內在性的「詞義」(word sense),也就是說,「nacham」是希伯來文的一個「多義詞」(polysemy)。一般來說,如果要辨析多義詞所蘊含的「詞義」,就要進入到這個「多義詞」出現之經文的情境中。所以我們將嘗試著,走過「神」與「後悔」有關的事件中。

在舊約聖經中,真神有兩次自己宣告:「我後悔了」,我們試著來探討這兩回的事件,那就是在「創六7」與「撒上十五11」的經文中。6 也就是,在挪亞世代中神的「後悔」與掃羅敗壞過程中神的「後悔」。



3.1 在挪亞世代中神的「後悔」

在有關於挪亞世代的記載,我們看到了在聖經中首次出現「神後悔」的信息,因此我們就來思考在這事件中「後悔」的涵義。

3.1.1 亞當生命家譜的終點

在創世記第五章中,我們看到一個照著神的樣式被造之亞當家譜。這個家譜的外在形式特色是,照著一定的制式,不厭其煩地一一羅列著十代先祖們一代生一代的「生生傳承」。在如此的呈顯特色中,涵蘊著一個制式性的人生過程:活到幾歲的時候,生了「兒子」,又活了多少年,並且「生兒養女」。但是到了第十代挪亞的時候,之前兩階段性的記載方式,遽然終止。在挪亞的身上,我們看不到有如以往的記載形式:挪亞活到幾歲,生了某某,又活了多少年,並且「生兒養女」。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整體性的記載:「挪亞五百歲,生了閃、含、雅弗」(創五32)。並且擁有整整一章經文篇幅的亞當家譜,也就是以「當神造人的日子,是照著自己的樣式造的」(創五1)為始點的家譜,也到此告終。

3.1.2 神對於敗壞了的世界之回應

接著第五章亞當的生命家譜,創世記第六章就赫然報導了「神的兒子們」之屬血氣行徑(創六1-4),並且在神的眼中:「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六5)。在此罪惡普世橫流的當下,我們不但看到了造物主的心中感受:「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六6),並且也聽到了祂絕望性的刑罰判語:「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創六7)。

此時此刻,我們看到、聽到,神「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神「造他們後悔了」。

乍看之下,自動地,就會把「後悔」聯想到「做錯事之後的絕望反應」,如此一來,疑竇萌生:「神造人」是一件錯誤的事嗎?!這就讓我們瞠目結舌,久久難以消受了。但是,當我們歸回希伯來原文「後悔」的「詞義」之時,我們早已知道,在此的「後悔」是一個「多義詞」,因此我們就能靠著主耶穌,從「難以消受」的曠野上來(參:歌八5),進入「神造人」的真理之內。

3.1.3 「神造人」的期盼

萬物是基於神絕對的旨意而被創造的(弗一11;啟四11)。當神創造宇宙萬物之時,寰瀛充滿了「歌唱與歡呼」(伯三八7)。當天地萬物都造齊了之後,「神看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並且在所有甚好的受造物之中,真神唯獨對「人」有特殊的鍾愛,用心良苦地在人的身上,施行了「製造」、「創造」與「塑造」(創一26-27,二7)之工。因為真神與人存在著獨特關係,所以就懷著獨特的期盼。正如「瑪二15」所指示的:「雖然神有靈的餘力能造多人,祂不是單造一人嗎?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祂願人得虔誠的後裔。」這就是所羅門在尋尋覓覓智慧之時,當他進入到第四回的「轉念」之後,祂「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傳七29)。神在祂所創造之人身上的期盼是,虔誠與正直。

3.1.4 憂傷入心的「失望」

當神看到世人的罪惡滿盈之時,「神就後悔造人在地上」,接著的立即後續表達是「心中憂傷」。在此,一方面我們看到,聖經應用「擬人法」(personification)中的「擬人情」(anthropopathism)之表達方式來描繪神的感受。「憂傷」一詞在舊約中出現17次,常常是用來描寫有錐心之痛的情感狀態。例如在「賽五四6」經文中,就用「憂傷」一詞來描繪「幼年所娶被離棄之妻」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神自己宣告出他要除滅所造之物的原因:「我造他們後悔了」。就在兩次「後悔」的信息之後,我們不但不見神立即的毀滅,接著下來的,竟然是神的救贖與等待。

雖全然墮落的人類,在地上終日行惡,顯然已經失去神創造的期盼,似乎失去了其存活的意義,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但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的神(出三四6;民十四18;尼九17),並沒有立即執行祂的刑罰判語。

3.1.5 神「後悔」之後的救贖:造方舟與傳義道

當我們看到一個完全敗壞的世界,神已經對那個世代的人完全地絕望了,要毀滅了。但是同時也看到了一個負有「安慰」先祖使命的挪亞,並且,他是當代世人中「在神眼前蒙恩」的唯一(創六8)。他更是一個新世代的起頭者,在「創五1」記載著:「亞當的後代記在下面」,如此同樣的句式,我們也在「創六9」看到:「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

藉著這位在當時世代中的「義人」、「完全人」、「與神同行者」的挪亞,在人類盡頭已經到來的當下,神開出一條救贖之道,那就是,要挪亞建造方舟,拯救活物。

如果神吩咐挪亞造方舟的時間與報導他生了三個兒子的時間,是在同一時段的話,那麼在那個時候,他是五百歲(創五32,六9-22)。之後,「當洪水氾濫在地上的時候,挪亞整六百歲」(創七6)。從五百歲到六百歲這漫長的一百年間,有關於挪亞的報導,只有兩件事,一是執行神與他所立的恩典之約:照著神所給的尺寸建造方舟,帶領全家進入方舟,保全有血肉之活物的生命(創六14-22)。一是在神容忍、等待那個世代的人悔改之時,他傳起神的公義道理來。所以使徒彼得稱挪亞為「傳道者」(kerux)。保羅也在兩次的自我介紹中提及,他是為了福音奉派「作傳道的」(kerux)。希臘文的「kerux,傳道者」一詞只用在兩個人的身上,一個是身處舊約的挪亞,他在將亡的世代中,傳出神的公義,一個是在新約中被揀選於母腹的保羅,他傳出主耶穌帶來的得救福音(彼後二5;提前二7;提後一11)。

3.1.6 小結

神照著祂的樣子與形象造人,並且賜福給他們,賦予他們責任。神的「創造」是美好的,神不曾對於祂的「創造」有所後悔,猶如人做錯了選擇,或是做錯了事之後,所產生之「早知如此,悔不當初」的「後悔」。然而,神對於挪亞那一個世代人所表現的大失所望。所以「創六5」記載著:「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神因見到世人的墮落與罪惡,而心中生出憂傷、難過,嘆息、悲傷,愁苦。

「憂傷」二字明示出,人在神心目中的分量,同時也表明出,就在人兇惡的情形之下,神仍以憐憫為懷,不輕易發怒(尼九17)。因為真神曾為人類的罪惡憂傷過,所以「憂傷痛悔的心,神必不輕看」(詩五一17)。

神對於祂所揀選百姓的殷殷期盼,以賽亞書中的「葡萄園之歌」,貼切地表達出,真神建設性的投入與失落性的失望(賽五 1-7)。

當神發出了「後悔」的失望信息之後,接下來的百年間,祂容忍、等待著世人歸回轉正。並且藉著「安慰者」挪亞,建造救贖的方舟,傳出神公義的信息。

(待續)

註:
1. 諸如:Phaedon 102; Rep. 523 ff., Parm. 135 E。
2. Immanuel Kant: Theoretische Philosophie. Text und Kommentar. Herausgegeben von Georg Mohr edierte und kommentierte Ausg. zum Kant-Jubiläum. Suhrkamp, Frankfurt 2004
3. 3.「nacham」是譯音,希伯來文是「םַחַָנ」。
4. הוהי םַחַָנ(nacham YHWH):九次被譯成「主後悔」的經節如下:創六6;出三二14;士二18;撒上十五35;撒下二四16;耶二六13、19;摩七3、6。 四次被譯成「主安慰」的經節如下:賽四九13,五一3,五二9;亞一17。
5. 查詢英漢辭典,我們得到「relent」的中文意思如下:變溫和、變寬容、發慈悲、憐憫、減輕、減弱、緩和、疏緩。
6. 舊約聖經中兩次有神宣告「我後悔了」的經文如下:
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創六7)。
「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母耳便甚憂愁,終夜哀求耶和華(撒上十五11)。
PDF 下載

作者: 湧樂謙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